开封府奇案之包拯是怎么死的?怪论侠义五章包公以开封府尹闻名
开封府奇案之包拯是怎么死的?怪论侠义五章包公以开封府尹闻名张尧佐案时包公还只是谏院的长官,而再次回到谏院却兼任着御史中丞。同时担任台谏两个部门的长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可见宋仁宗对包公的信任和倚重。后来包公又担任了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和枢密院的副职枢密副使,这两个官职都政事堂要职,当时被称为副宰相的。三司是统管国家财政的最高机关,三司使是国家的财神爷,被人称为"计相",在政事堂中是仅次于同平章事和昭文馆大学士的三把手。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机关,枢密副使位高权重。能同时在军政两届担任副相,在整个北宋官场应该算是四号人物了。而包公在担任这些职务期间也是执法清廉刚直不阿,因此才有了"包青天"的美誉。中国古代以谏院和御史台管理民间对政府执政的议论和建议,这两个单位合称台谏。谏院的长官为左右谏议大夫,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御史负责收集民间对政府政策和执行的民意,而谏院官员负责对这些信息进行整体评估。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个重要的职能就是风闻言事,
每当我们讨论到包公时候,大家都会提到他的官职"开封府尹"。在包公案的各种表演和故事中,包公的角色也一贯以开封府尹自称。然而我们查阅史籍发现,包公掌管开封府的时候并不是出任府尹一职,按现在的说法只是开封府的临时工。而包公在执掌开封府期间也不是以断案闻名,更没有所谓的"日审阳,夜审阴"的神话故事。包公能够在百姓心中留下如此重要的地位,被尊称为"包青天",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他管理台谏时与开封权贵斗争的故事。本章节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包公做官的那些事。
包公以开封府尹闻名于世,然而他在真正执掌开封府的时间只有两年时间。在执掌开封府之前,包公是从基层一步步走出来的官员。他在进入宋朝中枢之前,在地方上有很高的政绩,不但出任过知县、知府和转运使等地方一把手,还出使过辽国,巡视过边境。正是由于包公有过非常丰富的从政经验,因而才进入宋朝中枢成为重要的大臣之一。包公在北宋朝堂上管理过的主要部门有开封府、谏院、御史台、三司、枢密院,这些部门都是位高权重,与宋朝存亡息息相关。而在这些政府部门的卓越表现,让包公得以名垂青史。
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全称为东京汴梁城开封府。开封府的最高官员为府尹,副职为少尹,是全宋府尹中排名第一的要职。由于开封作为北宋首都的重要地位,开封府尹的官职是由朝廷中枢直接管辖的,而且有资格参与中枢事务的讨论。然而包公管理开封府时并不是小说中说的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这不仅仅是文字说法上的不同,而且在事情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宋朝的开封府尹是非常重要的官职,这与唐朝的京兆尹、明朝的顺天府尹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首都的政府一把手,但是开封府尹却有着更高一层的含意。
北宋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他当皇帝时开封府尹为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以金匮之盟的理由即位,成为宋太宗。由于之前赵光义一直兼任开封府尹,所以这个职位就变得很敏感。在北宋时期,开封府尹成为了赵宋皇室的专用职位,很多时候势由具备皇储身份的亲王或者皇室子弟担任。一般认为,皇室成员只要当上了开封府尹,那下一步就是进太子位,因此开封府尹成为皇储的重要政治信号。宋仁宗子嗣稀少,好几个儿子都童年早夭,所以皇储一直悬空,于是作为皇储重要信号的开封府尹也一直是空着的。
然而没有开封府尹,那开封府的运转,东京汴梁城一百多万百姓的生活谁来管理呢?宋朝的执政者们非常聪明,他们在管理开封府的职位上创造了个新的权限,这便是权知开封府。开封府尹也叫开封知府,而权知开封府只多了一个字,却将正式职位变成了临时工。包公作为朝廷大臣自然不可能成为赵宋皇储,他是不能成为开封府尹的,因此宋仁宗便让他以右司郎中的官职权知开封府。这样一来东京汴梁的地方事务就有人管理了,又不违背开封府尹作为皇储信号的重要潜规则,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妥协。
明清时期包公案故事的创作者们并不了解宋朝这个政治潜规则,他们以自己所了解的顺天府尹和应天府尹权限来描述包拯。顺天府尹和应天府尹是明清两朝的首都管理者,其权限与开封府尹相似,但政治地位却截然不同。包拯权知开封府的事务更多的与明清的顺天府尹和应天府尹相似,而不是宋太宗赵光义那种具备储君政治地位的官员。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唯一,唐朝时候的尚书令也是这样的。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前担任尚书令,所以尚书令成为唐朝储君的政治标志,而尚书省的管理权限则由左右仆射掌管。
因此在权知开封府的时候包公事实上只是开封府的临时工,他的正职是尚书省的右司郎中。在宋朝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户部、礼部;右司掌管兵部、邢部、工部。左、右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对政事堂诸公负责。所以此时的包公不仅要为开封府干活,还得帮着处理兵部、刑部和工部的事务。由于在权知开封府之前包公有过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的经验,所以两年后包公被升职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包公出任台谏长官,"包弹"重现汴梁城,权贵们感到脖子有点凉。
中国古代以谏院和御史台管理民间对政府执政的议论和建议,这两个单位合称台谏。谏院的长官为左右谏议大夫,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御史负责收集民间对政府政策和执行的民意,而谏院官员负责对这些信息进行整体评估。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个重要的职能就是风闻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在权知开封府之前包公就管理过谏院,当时就联合谏官唐介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逼宋仁宗将其夺官外派。这个案子在当时轰动一时,东京权贵们风声鹤唳。后来包公因为推荐的官员犯错,他被牵连贬官出京,权贵们才松了口气。
张尧佐案时包公还只是谏院的长官,而再次回到谏院却兼任着御史中丞。同时担任台谏两个部门的长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可见宋仁宗对包公的信任和倚重。后来包公又担任了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和枢密院的副职枢密副使,这两个官职都政事堂要职,当时被称为副宰相的。三司是统管国家财政的最高机关,三司使是国家的财神爷,被人称为"计相",在政事堂中是仅次于同平章事和昭文馆大学士的三把手。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机关,枢密副使位高权重。能同时在军政两届担任副相,在整个北宋官场应该算是四号人物了。而包公在担任这些职务期间也是执法清廉刚直不阿,因此才有了"包青天"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