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江北新区最新消息,铜陵江北港新区
铜陵江北新区最新消息,铜陵江北港新区合铜发展带规划依据2013年4月,铜陵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方元在《关于铜陵拥江发展对接合肥的思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合铜工业走廊、建设江北港新区、对接合肥经济圈,构建合肥经济圈通江达海新通道”的战略构想,受到合肥、铜陵两市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2月21日,在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正式使用合铜发展带概念,从此,合铜工业走廊更名为合铜发展带。2、或将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迁移至江北港新区。3、吸引一批高学历人才入驻。合铜发展带概念由来
合铜发展带对安徽及合肥和铜陵市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安徽省、铜陵市、合肥市的“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指出,支持合铜发展带建设。合铜发展带也是我市实现“拥江发展”和推进“东融北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9月25日,在中共铜陵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李猛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合铜发展走廊和铜陵江北港新区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新通道。2019年两会,铜陵市长胡启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启动建设江北港起步区。目前,合铜发展带虽已列入省规划但还无实质性动作,江北港新区建设虽已提上日程但还无实质性进展。因此,开展合铜发展带建设路径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对此,铜陵市政府相关专家对合同发展带做出了相关研究,我们摘取了相关有价值的“干货”,一起来看看吧!
正文划重点:
1、江北港新区应尽快启动,建设产城一体新区。
2、或将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迁移至江北港新区。
3、吸引一批高学历人才入驻。
合铜发展带概念由来
2013年4月,铜陵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方元在《关于铜陵拥江发展对接合肥的思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合铜工业走廊、建设江北港新区、对接合肥经济圈,构建合肥经济圈通江达海新通道”的战略构想,受到合肥、铜陵两市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2月21日,在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正式使用合铜发展带概念,从此,合铜工业走廊更名为合铜发展带。
合铜发展带规划依据
1.合铜发展带在各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均为重点开发区。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肥、铜陵等市被规划为江淮地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江淮地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空间范围基本一致。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枞阳县、无为县、肥西县等均属于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根据《铜陵市城市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合铜发展带属于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灰河乡、周潭镇、横埠镇、陈瑶湖镇、老洲镇、白梅乡、钱铺乡和普济圩农场,是全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合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肥西县的上派镇、桃花镇、花岗镇、官亭镇、紫蓬镇和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以及庐江县的庐城镇、万山镇、石头镇、龙桥镇、矾山镇、泥河镇、罗河镇、安徽庐阳经济开发区和龙桥工业园区等都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地区,构成合铜发展带的重要支撑点。
2. 合铜发展带已经列入省、市两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合肥为中心,促进合芜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合铜发展带、合淮蚌发展带建设,引领推动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合铜发展带在其南部端点铜陵与沿江发展带汇合,其北部端点合肥向北延伸拓展就是合淮蚌发展带。显然,在“四大发展带”建设规划中,合铜发展带处于核心地位,在构建合肥都市圈中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合肥、铜陵两市之间长160公里区域,沿合铜黄高速公路、京福高速铁路两侧布局,形成以铜陵为起点,经枞阳、庐江、无为、肥西、合肥带状工业经济走廊。据测算,合铜发展带核心区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可用建设土地约2000平方公里。合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经开区,以新港工业园、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同大汽配园、台创园、庐江经开区、龙桥工业园等为重要节点,沿合安公路,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冶金、矿业采掘等产业,强化与铜陵、安庆联动发展,打造合铜宜产业带,提升南向辐射带动力。
合铜发展带建设的有利因素
1.交通与区位优势明显。
目前直接连接合肥与铜陵两市的重要通道包括合铜黄高速、合铜一级公路、京福高铁,区域内已规划或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有:北沿江高速、北沿江铁路、庐铜铁路、江北港区铁路专用线、合铜池、铜枞宜城际铁路、G347以及G3替代桥、开发区和横港过江通道等。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两岸三通直航港口、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进口“废七类”货物定点港口,长江沿岸首个进境水果指定口岸。2016年铜陵港港口吞吐量就已突破了亿吨大关,成为安徽省第二个超亿吨港口。引江济淮将形成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将穿越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区域,最终形成长江、淮河工字形连通平行于京杭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千吨级船舶可以一路向南通过巢湖抵达长江。
2.劳动力要素成本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相应的劳动力成本就越高。以枞阳县为例,2016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3390元,安徽省和铜陵市同期指标则分别高达19998元和21273元。在劳动力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合铜发展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劳动力成本洼地,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3.集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潜力较大。
合铜发展带周边的枞阳、庐江、无为等人口大县,在外务工、创业人员较多,有利于合铜发展带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引导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回流。此外,合铜发展带周边县区具有崇尚读书的传统,是众多全国知名高校的重要生源地,合铜发展带的崛起,将为大批优秀学子回乡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4.两市合作空间较大、合作意愿较强。
合肥电子产业在全国领先,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而铜陵是全国重要铜及铜材料加工基地和电子材料产业基地,两市之间产业互补性好、融合度高。合肥市具有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而铜陵市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示范市建设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等方面,对科技创新需求较大。近年来两市合作意愿不断加强,在合铜发展带建设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合铜发展带建设路径
(一)强调规划的引领作用,争取将铜陵纳入合肥都市圈
1.重视合铜发展带总体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引领作用。建议省发改委牵头,合铜两市配合,制定合铜发展带总体发展规划、空间组团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产业集群规划,深入研究发展思路、目标路径、产业布局、支撑体系建设和近期行动计划,积极付诸实施。
2.合铜发展带总体发展规划应坚持“多规合一”。统筹城市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交通、港口、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和开发园区规划,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和城市规划“座标”的有机衔接,使之融合成为引领合铜发展带建设的“一张蓝图”,实现“多规合一”。
3.争取将合铜发展带纳入合肥都市圈。随着合肥辐射能力的增强,合肥都市圈范围在逐步扩大,目前包括合肥、巢湖、淮南、六安、桐城、滁州、芜湖和马鞍山8市。长期以来,“马芜铜”经济区是安徽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三地一直保持紧密合作,将铜陵排除在合肥都市圈之外,不仅不利于合肥都市圈总体竞争力提升,也不利于整个皖江城市带协调发展。随着合铜发展带规划与实施,合铜一体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铜陵江北港也将成为合肥市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因此,应尽快将铜陵纳入合肥都市圈。
(二)建立多层次沟通协调机制,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
1. 建立省级协调领导机构。建议成立合铜发展带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成员由两市市委书记、市长以及省发改委、规划、城建、国土、环保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从省级层面加强对合铜发展带总体谋划、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
2.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争取适用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加大对合铜发展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将合铜发展带作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工业产业布局重点区域,统筹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争取比照给予郑蒲港新区建设的土地指标、用地性质、专项资金、金库、财税金融政策等支持江北港新区建设。请求省委、省政府,暂缓将普济圩二分场划入行蓄洪区,待陈瑶湖流域治理主体工程完工后再正式摘帽,进而使江北港新区建设与陈瑶湖流域治理主体工程建设能够同步进行。
3. 建立政府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两市交流,推动双方高层定期会晤,建立合铜发展带合作项目推进机制。两市主要领导人应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定期进行协商,促进双方在涉及区域内重大决策事项以及各自重大利益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4.建立共建产业园区制度。两市应以产业园区作为两市合作共建的纽带,按照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共建国家级开发区、保税港区、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交易信息中心等园区。
(三)发挥产业比较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1.推进两市优势产业互补。合肥是全国著名电子产业基地,也是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而电子、汽车产业都离不开铜材料等基础产业,铜陵则是铜及铜材料加工、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可以利用两市互补产业,围绕铜基新材料以及与之相关的智能制造业等打造新型产业集群。
2.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合铜发展带拥有一批副食品加工、旅游、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两市政府要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与乡村企业合作。例如,陈瑶湖镇和老洲镇应在发展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改变初级产品提供者的被动角色,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合作,提高产品的品质,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区域乃至全国驰名商标;普济圩农场和灰河乡则要发挥农业产业优势,联手打造有机、绿色粮食产业和健康水产业,将观光休闲农业与农场建设有机融合,建设成为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重要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3.支持两市共建环保产业园区。铜陵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化工、冶金、建材等污染性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主城区已经接近环境资源承载力的上限。随着合肥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的倍增式发展、裂变式扩张 环境压力也逐步上升。为适应国家对长江沿岸生态治理要求,我市应主动与合肥市合作,选择两市的交界地带共建化工产业园区和环保产业园区。围绕市场需求,利用合肥科技优势和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共建研发平台和环保产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比如加快低品位余热发电、细颗粒物治理、高效烟气除尘和余热回收一体化、污泥资源化、多污染协同处理、土壤修复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形成集聚人口的长效机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集聚能力。要促进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合铜发展带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采取PPP、TOT等多种方式,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教育、卫生、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合铜发展带的生活设施、居住条件,吸引枞阳、无为、庐江等人口大县的农村人口向合铜发展带就近转移就业、安家落户。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集聚人口的长效机制。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转移就业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与城镇市民享受均等化的服务。建立完善的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积极引导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向农民工提供便捷、实用、免费的职业技能教育。为高层次人才打开“绿色通道”,在人才的引进、激励、保护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当前铜陵市推进合铜发展带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统筹规划,明确合铜发展带投资建设主体
建议我市进一步统筹规划,加强郊区与枞阳县周潭镇、横埠镇、陈瑶湖镇、老洲镇、白梅乡、钱铺乡的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统筹安排。目前,我市郊区面积过小,区域面积仅为266.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只有8万人,下辖一乡、二镇、两个办事处(即灰河乡、铜山镇、大通镇、桥南办事处、安庆矿区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安徽铜陵郊区经济开发区),地域虽然横跨长江两岸,但是江北的灰河乡属于“飞地”,被老洲镇和普济圩农场隔离。建议我市进一步统筹规划,明确合铜发展带投资建设的责任主体。(铜陵市郊区新一轮区划调整已于去年完成——编者注)
(二)强化政府间合作,推进合铜发展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2015年1月27日,在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时任铜陵市委书记、现任中央候补委员、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提出,要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机遇,谋划推动合铜现代工业走廊和铜陵江北港新区建设。因此,合肥、铜陵两市领导对建设合铜发展带的认识高度契合,合作前景广阔。当前应推动铜陵江北港区道路交通建设,构建立体式、无缝对接的公铁网、水运网,谋划推进过江隧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让合铜发展带形成以京福、合铜黄为主干的两大陆上货运通道,以长江航道为载体的水上货运通道,以及以过江隧道为联结的合铜发展带人流通道;要加快谋划建设连接合肥与铜陵的轨道交通,推进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信息互通、交通卡缴费和付费一体化;要加快推进两市社会保障卡互通、医疗保险系统互通,实现异地医疗结算以及电子病历互通、医疗检测结果互认;要推动合铜发展带区域内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推进交通、货物、资金等信息共享;两市共同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共同参与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共建合铜现代化工产业园
根据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长江沿线1公里内化工企业应逐步搬迁。我市当务之急应是将化工产业向合铜发展带重点发展区迁移。化工产业一直也是合肥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庐江南部分布着大量小型化工厂,有些已经严重危害到巢湖生态安全。因此,我市应主动与合肥市合作,在枞阳县钱铺镇与庐江县店桥乡结合部共建合铜现代化工产业园,将两市分散在主城区以及重要江河、湖泊周边的化工企业集中迁移到环境资源承载力较强的合铜现代化工产业园,既有利于两市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资源循环利用,也有利于污染集中处置和加强环境监管,从而优化合肥、铜陵两市产业空间布局,整体改善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
(四)提升城市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江北港新区建设
面对长期以来铜陵人口慢增长、零增长、负增长的局面,应加快江北港新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发展战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之成为新的人口集聚地和产业集中区。一是重视改善江北港新区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枞阳县优质教育资源丰富,但是枞阳浮山中学、会宫中学等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与农业发展区,而合铜发展带重点发展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不相符,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会宫中学生源也受到影响,建议会宫中学整体迁移到江北港新区或在江北港新区成立分校;目前,位于市中心的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占地面积太小,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约束,江南主城区已经无法提供足够土地可供其建设新校区,因此,建议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迁移到江北港新区;支持铜陵学院与省内外双一流高校合作,在江北港新区建设铜陵分校区;加强与合肥、铜陵两市的三级甲等医院合作,在江北港新区设立分院。二是创建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区。合理规划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附近,规划建设居住商品房,引导枞阳、无为农民到合铜发展带就业和居住;在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周边,建设人才公寓,用以引进高科技人才入住;利用好江北港临江、临湖的优越地理位置,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区,进行高档房地产开发,适量建设高端别墅,吸引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人士入住。
作者:徐诗举,铜陵学院教授、博士、安徽省政协委员
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铜陵崛起”可获得更多铜陵发展资讯
关注百度贴吧“铜陵崛起吧”可参与更多铜陵城市发展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