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关燕子的诗(4首宋词哀思中藏生机)
清明有关燕子的诗(4首宋词哀思中藏生机)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唐·李煜“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是对故人的怀念;“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是游子思乡心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欢快地畅游。这些都是关于清明飞扬在宋诗里最恰当的表达。而宋词作为那个时代最为瑰丽的文学形式,又怎么会缺少了最巅峰的表达。今天就和大家分享4首有关清明的宋词,去领悟哀思背后的生机和希望。《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每天陪你读最美的诗词,品最燃的光影,欢迎关注评论加转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是一年清明,正因为万物生长、天清地明,才有了这个唯一既是节气名又是节日名的“清明”。
清明,这是一个忧伤与欢乐的交织的时节。很多人会按照习俗去到郊外扫墓祭祖,祭奠那些不逝的哀思;很多人会在春光里去田间踏春,不管是清清的河畔沐浴春色,还是在在溪边宴饮,曲水流觞都是是欢乐的雅集。
清明就是这样一个是哀思中蕴藏着生机与希望的诗意存在,独一无二充满着不尽的魅力。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是对故人的怀念;“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是游子思乡心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欢快地畅游。这些都是关于清明飞扬在宋诗里最恰当的表达。
而宋词作为那个时代最为瑰丽的文学形式,又怎么会缺少了最巅峰的表达。今天就和大家分享4首有关清明的宋词,去领悟哀思背后的生机和希望。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春天的脚步:桃李依依春暗度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唐·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清明时节已经感觉到了暮春的气息,那漫长的夜久久不曾成眠,风止雨住,月色朦胧,他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桃李灼灼其华,春天仍在有序地推进,这心中的万种愁绪,千种相思,又能向何人诉说。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看似伤春怀人,其实是后主对故国的怀恋。清明时江南的春天应该更美,有杏花雨,有杨柳风,可惜的是他如今只能在汴梁城中无限怀念而已。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从而有了不同的身心感受。但时间从来都是最为公平的,就像那句经典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春天的脚步,因为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
1000多个春天已然过去,多少成王败寇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词中皇帝”却成为不朽的传奇。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燕子的归来:燕子来时新社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燕子归来旧日巢穴时候,正是春社祭日,梨花开始纷纷飘落,又到了清明时节。黄鹂婉转歌唱,春日渐长,杨柳飞絮,随风轻扬。妙龄少女成群结队去采桑,相逢的时候到处笑语盈盈,本来以为她们在分享谈论着昨晚做的美丽的春梦,原来是在斗草游戏中赢了,这种快乐多单纯。
这是太平宰相晏殊写下的关于清明的宋词,浸染都是那富贵气息、那散淡气质。梨花无疑是他最喜欢的景色之一,或许是因为他江西老家本就盛产那繁盛的梨花吧,难怪会写下“梨花院落溶溶月”。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爱的风景,随着四级更替、节气变换,总会年复一年地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就像那经典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燕子的归来,因为守候是最痴的承诺。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思念的抵达:红粉暗随流水去
《满江红·暮春》
宋·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我来自北方却常年住在江南,又是一年清明寒食。风雨过后,花丛中都是散乱的落花。落下来的花朵,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我为国而愁得太厉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这是忧国忧民的辛弃疾在清明时节写下的一首词,表达的是多官场蹉跎的无奈,可喜的是那背后的思念不死的情怀。就像这一句“红粉暗随流水去”,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思念的底单,虽然在某段时间信笺无从抵达,但爱人和朋友的关怀从不会断绝。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新生的力量:幽阶一夜苔生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风雨凄凄泠泠,独自收拾起打落的花,埋入花冢,满怀忧愁地起草瘗花铭。当年送你离开的小路已是绿柳依依,每一条柳丝都摇曳着相思。春寒料峭,我借着酒意在梦中恍惚看见你归来,好梦却被清晨啼叫的黄莺惊扰。
这是南宋末年的词人吴文英写于清明时节的一首词,《红楼梦》中黛玉一曲《葬花吟》哭痛了多少人的心,没想到大男人的吴文英也曾葬花怀人,思念离他而去的爱人,真是“花落人去两不知”啊!
每个经典都因为能够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把个体的感受归纳成社会的共性。就像这一句“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新生的力量,因为希望是永恒的存在。
写在最后的渔人物语
清明是一个草长莺飞、花繁叶茂、生机勃发的时节,先贤们却帮我们确定了在这时追思逝者这样的主题。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文化,由生入死,由死而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因此,我们的古人选择在这样一个万物生发的时节纪念逝者,是对生命的哲思审视,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表达。
如果赶上一场清明雨,淅淅沥沥润湿了思念、闲情,渲染了离愁、闺怨,如泣如诉,如烟似缕,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赶上一场清明晴,阳光热烈温暖了亲情、爱情,浓烈了友情、共情,如歌如啸,如梦如幻,更有一种豪情在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