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经典20句:曾国藩家书不要常发牢骚
曾国藩家书经典20句:曾国藩家书不要常发牢骚如果抱怨自己,那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因为我们不肯抱怨自己。窦娥最后行刑的时候,抱怨的是“天道不公何为天”。项羽自刎的时候,怨恨的是“天命不在我”。我们为什么爱抱怨老天呢?
曾国藩的温弟才思过人,在众位弟弟中首屈一指,但经常牢骚满腹,性情太懒。曾国藩写信斥责他,现在家中无人可继起,其他弟弟都无可指责,只有温弟不能推卸责任,实在是自暴自弃,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于命运的不公。
曾国藩告诫温弟,他身边的朋友,如吴枟台、凌荻舟也是每天发牢骚的人,他们的结果一定会历尽坎坷,一生遭受挫折,希望他一定改掉这个坏毛病。
经常发牢骚的人,都有个共同点,爱抱怨命运的不公。
似乎自己的失意都是老天的过错。
窦娥最后行刑的时候,抱怨的是“天道不公何为天”。
项羽自刎的时候,怨恨的是“天命不在我”。
我们为什么爱抱怨老天呢?
因为我们不肯抱怨自己。
如果抱怨自己,那就是对自己的否定。
想想你错过考试,第一个责备的会是谁?
为什么闹钟没响,为什么老妈没有及时的叫醒自己,为什么交通偏偏堵塞了,为什么监考的人不肯通融?
这里面偏偏没有自己,似乎自己错过考试,都是别人的锅。
为什么我们不肯否定自己,承认自己的过错?
因为,一旦自己被否定,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就像自己的脊梁骨折了,如果没有其他支撑,就会被高位截瘫的。
所以,我们爱抱怨老天,但老天又有什么错?
曾国藩说,毫无怨言的怨天,天一定不允许;无缘无故的埋怨别人,人也不会服气。
1949年,国民党左派柳亚子写信毛泽东,称要回乡隐居。毛泽东回信一首诗,诗中两句极其有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意思就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牢骚太多了,要提防有碍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
柳亚子为什么要发牢骚?
因为国民党已入混乱危局,作为国民党左派,他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对于柳亚子的牢骚,毛泽东让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他放开胸怀,保持身体健康。二就是眼光要放长远,为新中国的建立出一份力。
一个人经常发牢骚,有很大的原因是他的眼界太窄,我们也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喜欢吃菠萝的都知道,给菠萝扒皮很麻烦,于是经常有人抱怨,为什么菠萝的皮不像苹果,轻轻一抹就会开。
抱怨的多了,有人就会回嘴:“你也可以吃苹果啊。”
可是,我不喜欢吃苹果,就喜欢吃菠萝啊。
看,你喜欢吃菠萝,但嫌菠萝麻烦,你不喜欢吃苹果,但偏要拿苹果举例子。
你让苹果作何感想呢?
这就是我们的牢骚,很多都没有意义。
就算你再抱怨,菠萝还是皮厚,你若想吃,还得麻烦。
有一个石头,在一段公路的中间,有车经过,必须要绕行,于是,很多的车主抱怨。后来,下来一个司机,用工具把石头弄走了,公路终于顺畅,再也不用绕行了。
很多人称赞他,他却说:“你们都抱怨这个石头,其实这个石头有什么错,它只不过放错了位置而已。”
是啊,石头有什么错,它只不过放错了位置而已,如果觉得不妥,把它搬开就是了。可为什么,每个车主都抱怨,却没人愿意把它搬开呢?
因为,每个车主都觉得,这又不是我放的,搬开它又不是我的责任,凭什么我做了,大家受益呢?
凭什么?这就是我们不行动的理由,也是我们发牢骚的借口。
我们不做某件事,总是有借口。同样,我们发牢骚,总是会给自己找理由。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
意思是,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
为什么孔子不生气?
因为,孔子会自省。
别人不了解你,对你有误解,这是谁的过错?
孔子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自省。
但我们不是孔子,我们认为,别人误解自己,都是别人的过错。
所以,孔子会自省,而我们会发牢骚。
曾国藩告诫自己的弟弟,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自省,决然去之。
是啊,我们有什么不足而积蓄了这些不公平的怨气?
有人说,发牢骚是为了宣泄,人如果不宣泄,就会郁结于心,进而生出疾病。
宣泄,是个好借口。古代打仗的时候,很多人会屠城,就是把平民百姓,老弱妇孺都给杀了。他们给出一个借口,是为了宣泄,如果士兵不宣泄出来,就会有造反的可能。
但,这正确吗?
曾国藩说,如果不发牢骚,反躬自省,就会心中平和谦虚,养成平和的心态,不仅可以身体健康,还可以找到事物解决的办法。
这才是修身处事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