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大受称赞
张艺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大受称赞不看纪录片,我不会知道,那一整块12000平米的地屏是由42000余块LED屏幕组成。首先,鸟巢那块地屏。22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关键词则成了包容,包容世界,用张艺谋的话来说,“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前几天上线了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纪录片《盛会》,用90分钟向观众展现了张艺谋是如何用1000天的时间完成这场世界瞩目的100分钟盛会。为了不影响想看纪录片朋友的后续观感,只聊几个不看纪录片就不会注意到的点。
冬奥会如火如荼,我想聊聊张艺谋。
开幕式当晚,朋友圈一片对于总导演张艺谋的褒奖之声,人人都被这场精准击中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冬奥开幕式震撼。
与2008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相比,本届冬奥会的内核有着质的改变。
08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在于展示,展示中国,展示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
22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关键词则成了包容,包容世界,用张艺谋的话来说,“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
前几天上线了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纪录片《盛会》,用90分钟向观众展现了张艺谋是如何用1000天的时间完成这场世界瞩目的100分钟盛会。
为了不影响想看纪录片朋友的后续观感,只聊几个不看纪录片就不会注意到的点。
首先,鸟巢那块地屏。
不看纪录片,我不会知道,那一整块12000平米的地屏是由42000余块LED屏幕组成。
为了使开闭幕式期间不出现故障,这些LED屏幕需要不断检测与维护,开幕式前每天深夜排练结束,技术人员都会逐一查看LED屏幕,及时发现可能的隐患,排查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纰漏。
08年奥运会开幕式也用了地屏,再次使用同样的技术,对张艺谋来说其实是个大胆且冒险的决定,因为08年完成得并不十分理想,他将那天的成功归咎于运气好。
散热、防滑、防践踏、检修、信号······每一个都需要考虑,42000余块屏幕,每一个都不能出错。
作为总导演,明知再次使用地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仍拍板决定,张艺谋真的敢。
再者,印有每个国家名的雪花牌。
不看纪录片,我不会知道,一块灯光牌原来如此重要。
不说雪花灯牌的造型张艺谋否定了多少个,单是让精巧的灯牌如何全程发亮都是一个绝对不容出现失误的问题。
现场直播,那么多国家的雪花灯牌,有一个人的插头不对,有一个雪花就不亮,一个雪花就是一个国家,但凡有一个灯牌不亮哪怕是灯牌上的一个英文字母不亮,后果与影响都难以估量。
还有,孩子们展示和平鸽的方式。
不看纪录片,我不会知道,张艺谋的格局与他的文化自信。
原本是孩子们举着和平鸽的灯光牌在舞台中央舞动,张艺谋看了后觉得不行,觉得没有亮点,孩子们的舞动方式太单调。
后来是张艺谋看到孩子们进场前一片黑暗时有了点子,他决定让孩子们放弃整齐地跳舞,而换成自由飞翔。
让孩子们像雪花如星空一样在全场跳来跳去,飞舞闪耀。万千雪花、万千星空从孩子们脚底下绽放,张艺谋觉得那是浪漫的。
不像08奥运那般让几百个人排个队整齐划一,还怕别人说演得不好,而是选择了如此自由的形式。
“我们敢这样想,敢这样表现,不怕别人说,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们认为会感动人。这确实是我的心路历程,坦率地说,在我身上就体现了文化自信。”
张艺谋如是说。
同样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为众人津津乐道的点火方式。
历来奥运的点火方式都是万众期待,百年奥运历史,敢这样用最后一棒火炬直接当主火炬呈现的,张艺谋是第一个。
这个雪花主火炬上,有全部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名字。
这块雪花主火炬,没有只讲中国故事,而讲的是大家的故事,世界的故事,从“我”到“我们”,从中国到世界。我们打开大门,迎接大家来,我们表现自己,也会跟世界说,让世界充满爱。
主火炬呈现的那一刻,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自信心爆棚。
看完《盛会》纪录片你会发现,张艺谋有着太多的点子,一个又一个。所有人都在执行他的点子,为怎么实现他的点子而夜以继日,“导演从来不会说你好,他只要不批评你就是认可你。”
张艺谋也十分懂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对他来说,“想象中的美是最完美的最好的,但是想象的东西一落地,全都是低于想象的,全都是往下漏的”,他要众人做的就是一件事,“拼命的堵住,少留遗憾。”
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这一次看到的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人们感慨,不愧是张艺谋。
似乎只有张艺谋,能掌控好这样的大场面。也只有张艺谋,能每每都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担负最艰巨的任务。
他是中国最好的导演吗?可能会有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他一定是唯一。
就像曾经在圈内大家说“导演”这个词的时候,不用加姓,第一反应一定是张艺谋。
三十一年前,张艺谋凭借《红高粱》拿到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那是他导演生涯的处女作。
1988年时,张艺谋已经38岁。此时距离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正好十年。
和他同一级的有陈凯歌、田壮壮、何群、黄建新、顾长卫、李少红、霍建起等一大批后来在中国影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有个共同的称谓:
“第五代”。
在那个娱乐生活还略显贫瘠的时代,张艺谋几位第五代导演逐渐崭露头角,年轻的他们开启了一场对中国电影的伟大革新,他们走过的路,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
提起“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名字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排在第一位。因为他成就最高、荣誉最多、知名度最广。
这些“最”,都没有之一。
事实上,和出身艺术世家的陈凯歌和田壮壮相比,张艺谋走上电影之路要意外的多。
1950年出生在西安的张艺谋在成长过程中赶上了那个纷乱的年代,初中毕业就到农村插队,后来又在一家棉纺织厂做了工人。从20岁到28岁,张艺谋在工厂一干就是八年。
如果他就那么一直做一个工人,该是件多么让人惋惜的事情。但命运就是曲折离奇,28岁的张艺谋刚好赶上了恢复高考,1978年,他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始学习摄影。
从他进校的那一年开始,他的人生和电影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而中国电影也将和张艺谋这个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1984年的“第五代”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让他正式进入了观众们的视线之中,也在行内有了自己的名气和地位。
不过这个时候,他的身份还是一个摄影师。凭借在1985年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中史诗级的摄影,张艺谋拿到了当年的金鸡奖最佳摄影。
毕业三年,他成为了国内最好的电影摄影师之一。
这之后他又以全新身份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在1987年吴天明导演的《老井》中,张艺谋扮演了质朴能干的农民孙旺泉。
凭借着极具张力的表演,他一举拿下金鸡、百花、以及东京国际电影节三个影帝奖杯,第一次做演员,他就做到了极致。
紧接着,他就拍出了《红高粱》。
柏林金熊奖只是他的起点。1992年他便以《秋菊打官司》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1999年他又凭借《一个都不能少》完成了金狮奖的梅开二度。
除此之外,他还拿到过三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导演,非他莫属。你可以说他是为获奖而生的。但我更愿意说:
张艺谋是为电影而生的。
张艺谋在采访中曾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一个勤奋的人。
太谦虚了。他的勤奋当然让人敬佩,但他如果不是天才,中国又有哪位导演敢说自己是天才?
在近30年的中国影坛,张艺谋参与甚至主导了每一次重要的变革。
八九十年代自不必说。2000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形成,在好莱坞大片虎视眈眈的境况下,国产电影面临的其实是一个危局。
张艺谋站了出来。
一部《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对于《英雄》的争议,影迷们讨论了十几年,但没有人能否认《英雄》在商业上的成功。
国内2.5亿人民币、全球1.77亿美元的票房,炸开了整个电影市场。
如果说《红高粱》等电影让张艺谋赢得了国际上同行们的赞誉,那么《英雄》则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了世界。
《英雄》不但走向了世界,更为中国电影市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
从此,热钱涌入。
张艺谋则保持着自己的拍片节奏,商业与文艺并行,赚够钱满足投资人,用情怀滋养创作。
拍文艺片,他依然执着地进行着富有人文关怀的表达。
比如《山楂树之恋》,比如《归来》。
不再繁复,不再充满隐喻,却依旧动人。
拍商业片,他不断使用新技术。
从《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甚至之前的《长城》,他都体现出了一个老导演对于高科技的狂热追逐。
在商业压力下,张艺谋也拍出了很多令人失望的电影,比如2009年的《三枪拍案惊奇》,比如《长城》。
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倒下了,他还能爬起来。
《长城》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勤勉的张艺谋。
2018年的《影》,水墨画风,莎翁式的故事,张艺谋又做回了自己,坚守着自己的东方美学,讲着自己想要讲的故事。
2020年的《一秒钟》,他拍的是自己记忆中的故事,想要还原的是自己记忆中的年代。《悬崖之上》则展现了他对类型片的全新尝试。
春节档的《狙击手》,口碑极好,虽然票房令人惋惜,但观众仍能看到张艺谋想要在战争片里拍出新意,以小博大的野心与热忱。
现在的他不但想拍好电影,更想拍能让更多观众喜欢的电影。
与此同时,他还是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用一场全世界瞩目、无可挑剔的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全国人民安心。
是啊,只要张艺谋还在,我们就能安心。
一起聊聊:本次冬奥会你最期待什么项目?
(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