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老人写诗,黄骅90岁老人用近8000个单字姓编出378首小诗
97岁的老人写诗,黄骅90岁老人用近8000个单字姓编出378首小诗“根据电脑上的资料显示,我国人民的姓氏(包括三字、四字姓)近24000个,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特别多。怎么让这些姓氏变得熟悉又好记,退休后我便开始琢磨,把姓氏编成了小诗,不仅容易记住,还特别有意思。”刘玉煊老人笑着说,“每次把姓氏编成一首小诗,我都特别高兴,结果越编越有劲儿,5年编了378首。”刘玉煊和姓氏结缘是从9岁开始的。当时上学学《百家姓》,他就能把《百家姓》流利地背下来;后来参加了工作,对姓氏的爱好一度搁浅。直到家里有了电视后,他对姓氏的钻研热情再度重燃,每当电视剧结束时,演职员表总是滚动着许多人名,刘玉煊就把小时候背的《百家姓》里没有的姓氏用笔记下,再查《辞源》等书籍寻找答案。他经常翻看《康熙字典》《四角号码词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同时还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副研究员冯宝麟处借来《贵姓何来》等书翻阅、记录、研究。为了积累更多姓氏方面的知识,2001年,刘玉煊老人还
黄骅市官庄乡官庄村有一位90岁的老人刘玉煊,眼不花,耳不聋,记忆力好,思维敏捷。老人74岁上网练五笔打字,20天学成;84岁开始编村志,4年编成十几万字的《官庄村志》,这些还不足以称奇。最令人震撼的是,老人从小喜欢研究古文诗书和姓氏,谈古论今出口成章,居然还用积累的近8000个单字姓编出了378首打油诗。
用姓氏编出四言小诗
刘玉煊。
“勤俭二字,传家密宝;摒弃不用,贫困乞讨。”“丧事喜办,礼花漫天;观众细语,多角评判。”“人恩于我,不可忘记;我恩于人,不能挂齿。”刘玉煊老人编写的姓氏诗歌,不仅合辙押韵,意境优美,而且寓意深刻,启发后人。这些打油诗全是四言小诗,题材广泛,各具内涵,有对伟大祖国山川壮美的赞叹,有对古今中外先贤的缅怀思念,有对为国为民捐躯的英烈们的无限伤感,有对后生寄予的美好希望,还有描述历史事件、为人处世、勉励后人的。
刘玉煊老人的这些打油诗用五年时间编写而成,分为七个篇章,分别是耕读篇、疆域篇、政治篇、劝善篇、人事篇、其他篇和无韵篇,而且每个篇章都有目录,目录都是用四字词语概括。兴修水利、庶子勤学、农业丰登、攒钱教子……这些就是耕读篇中的目录题目。
9岁开始与姓氏结缘
平日里有许多人沉迷搓麻将,刘玉煊有感而发,编了一首小诗:“麻将博具,令人神伤;戳民锐志,利于刀枪。”老人说,把姓氏编成既押韵又有寓意的诗是最难的,也正因如此,他创作的热情愈发强烈。老人说:“有时接触一些外地人,有姓‘绳’‘谈’‘覃(tan、qin多音字姓,两个不同宗的氏族一族读tan音,一族读qin音)’的,一听我便觉得眼前一亮,总是一个不落地记下来。”
刘玉煊和姓氏结缘是从9岁开始的。当时上学学《百家姓》,他就能把《百家姓》流利地背下来;后来参加了工作,对姓氏的爱好一度搁浅。直到家里有了电视后,他对姓氏的钻研热情再度重燃,每当电视剧结束时,演职员表总是滚动着许多人名,刘玉煊就把小时候背的《百家姓》里没有的姓氏用笔记下,再查《辞源》等书籍寻找答案。他经常翻看《康熙字典》《四角号码词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同时还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副研究员冯宝麟处借来《贵姓何来》等书翻阅、记录、研究。为了积累更多姓氏方面的知识,2001年,刘玉煊老人还买来电脑,学会了五笔打字和上网,在网上查询《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
“根据电脑上的资料显示,我国人民的姓氏(包括三字、四字姓)近24000个,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特别多。怎么让这些姓氏变得熟悉又好记,退休后我便开始琢磨,把姓氏编成了小诗,不仅容易记住,还特别有意思。”刘玉煊老人笑着说,“每次把姓氏编成一首小诗,我都特别高兴,结果越编越有劲儿,5年编了378首。”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今,刘宝煊老人记录下来的姓氏有8000多个,但在电脑上只能打出7400多个,还有800来字打不出来,因为电脑字库里没有。老人希望能求助有关部门,把这些生僻字打出来,也希望文化部门能帮助审核一下,看看自己编的这些打油诗在寓意上能否经得住推敲。
刘玉煊老人教了一辈子的书。“老了闲着就开始琢磨着编小诗,每提出一个字都要展开想象,每编出一首小诗也格外高兴,最后就编成了《姓林》。”老人说。
问起老人的创作感想时,他笑呵呵地说:“爱好是最好的朋友,执着是成功的基石,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时刻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编纂《姓林》算不上有啥成就,但编纂的过程很快乐,也很有意义。”
(通讯员 周如凤 燕赵都市报 记者 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