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画像:南宋农学家陈旉
陈旉画像:南宋农学家陈旉创造性的劳动必然是艰苦的劳动。在常年的辛勤实践中,陈旉既是农民,又是研究者。他立志要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写出一本并非“腾口空言,夸张盗名”的农书。为了写好这部书,他阅读前人留下的农书,详细考察并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不论是前人的著作,还是今人的经验,他从不偏信,都在亲身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逐一总结整理。陈旉年轻时,正值北宋溃亡,南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期,他颠沛流离,几乎跑遍了江淮、江南各地,每到一地,他一住就是三年五载,又总是在那里考察当地的农业生产,访问有经验的老农,有时,他“种药治圃”,聊以自给,并从中获取农业生产知识,他在扬州西山一带隐居时,不仅注意广泛收集和阅读前人流传下来的有关农书,而且亲自经营自家田庄,并运用书中的知识指导生产,这样,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便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农书》一书。《齐民要术》讲,春夏必浅、秋耕必深。这是因为,
汉族不是一个特别外向的民族,这个民族具有足够的内敛性。这当然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有关。然而,群居是人类的本性,因为当一个民族拥有足够的文明时,人口就会暴涨,现有的土地和资源就无法满足激增的人口的需求,扩张是很容易想到的策略。要想不扩张就解决人口增长的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让同样的土地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这个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几大古文明当中唯一做到的,只有中华文明,这也是中华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之一。
陈旉公元1149年,南宋陈旉(公元1076一1156年)的《农书》详细总结了我国南方农民种植水稻以及养蚕、栽桑、养牛等生产技术的丰富经验,并且指出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可使地力“常新壮”。
有文献记载以来,中国发生过两次重大的农业革命,在我看来,其意义绝对不亚于西方的工业革命。这两次农业革命分别发生于两汉和两宋,尤其是西汉和南宋。前者主要记载于西汉《汜胜之书》(由《齐民要术》转载)中,后者主要记载于南宋《陈旉农书》(由《王祯农书》转载)中。
第一次是由人力向畜力的转变。虽然中国在先秦就已经有牛耕的记载,但远没有普及。西汉是首先普及牛耕的。有了牛耕,就需要金属农具,铁犁差不多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铁犁的出现,使得深耕成为可能。深耕是秋耕的标志。
《齐民要术》讲,春夏必浅、秋耕必深。这是因为,春耕离播种时间短,不具备深耕条件,而秋耕则时间长,且杂草会反复生长,多次深耕能增加更多绿肥。在古代农业思想中,秋耕是关键的环节,它能让粮食产量倍增。所以,这是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庶的朝代的原因。
陈旉出于一千零七十六年,正是北宋神宗年间。陈旉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庵全真子,他从小就喜爱自然,对动物、植物很感兴趣。觉得大自然才是最好玩的,常常逃学去看心目中外面的世界,觉得那才是最真实的,为此不知道受了多少次打,这就是大自然和劳动给他的启蒙教育。
他长期隐居于江苏扬州西山一带,饱览群书,学识渊博,他特别对儒家经典著作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书籍非常熟谙,对天文、地理、气象等也十分精通,虽然,他勤勉好学,但没走读书做官之路,却留心农事,他从小学会了种田,一生热心于农业生产。
陈旉年轻时,正值北宋溃亡,南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期,他颠沛流离,几乎跑遍了江淮、江南各地,每到一地,他一住就是三年五载,又总是在那里考察当地的农业生产,访问有经验的老农,有时,他“种药治圃”,聊以自给,并从中获取农业生产知识,他在扬州西山一带隐居时,不仅注意广泛收集和阅读前人流传下来的有关农书,而且亲自经营自家田庄,并运用书中的知识指导生产,这样,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便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农书》一书。
创造性的劳动必然是艰苦的劳动。在常年的辛勤实践中,陈旉既是农民,又是研究者。他立志要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写出一本并非“腾口空言,夸张盗名”的农书。为了写好这部书,他阅读前人留下的农书,详细考察并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不论是前人的著作,还是今人的经验,他从不偏信,都在亲身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逐一总结整理。
一千一百四十九年,也就是南宋高宗建都杭州后的第十九个年头,《陈旉农书》终于诞生了。此叫的陈旉,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部农书,是他一生实践与智慧的结晶,也集中反映了宋代当时的农业生产面貌。
和以往的《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四时篡要》等农学名著相比,《陈旉农书》显然独出新裁,别具一格。因为,以往的农书或是按作物记述其栽培技术,或是按月记述应做的农事活动,当然也介绍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而《陈旉农书》却兼具二者。它以一块田地的经营为出发点,从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来论述生产活动,处人读来津津有味。
《陈旉农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占了全书的大半,主要谈以水稻为主的作物生产。书中首先提出了经营的基本原则,接着又谈到农家应如何按照自己的人力条件垦地,如何利用不同地势和自然条件,如问蓄水利排水,如何注意配合时令安排好多种经营,如何你好田间管理,以及如何收获和省吃俭用。书中不仅谈了经营的原理,还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技术,特别是重点回答了一些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中卷专谈养牛。陈旉深感牛的重要。他除了讲述小的牧养、使用与医治方法外,特别强调了农人关心牛要像关心自己一样,应把牛的饥渴看做是自己的饥渴,把牛的病弱开做是自己的病弱,把牛的繁殖看做是自己的生育。
下卷专淡蚕桑,从种桑起,到收茧止。把蚕桑做为农书中的一个重点来处理,便是从陈旉开始的。陈旉的著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长期亲身实践的总结。因此,他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闸明白己的真知灼见,提出一些卓越的观点。
他指出了土壤的种类和和性质确实不同,有黑黄之分,沃瘠之别,但可用人工方法改良,没有不能耕种的土地。土质过于肥沃,庄稼枝叶疯长,便会影响果实成熟,对于这样的土壤就要别取一些生土掺和,适当改变土质的肥效;土质过于贫瘠,就要多上优质肥料,提高地力,促使庄稼丰收。
总之土质虽不问,但只要根据它的性质加以改造,治理得当。就能保证田土“精熟肥美”,“地力常新壮”。早在八百多年前,陈剪就能重视人的作用,提出如此精辟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这些见解不仅发掘了生产的潜力,促进了农业农业生产的提高,而且丰富了我国土壤理论宝库。
在《农书》问世后,蚕桑被列为农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书有《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但它们论述的都是北方早作区的农业生产技术,而《农书》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综合性农书,因此,《农书》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和赞赏,展史上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