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诗宋词六首时光总是太匆匆(年少轻薄负情郎)

唐诗宋词六首时光总是太匆匆(年少轻薄负情郎)崔颢700年或704年,出身于唐代被公认的“士族之冠”“博陵崔氏”之家,说到“博陵崔氏”自西汉就是名门望族,唐代更不用说,曾出现过十五个宰相,一个使相。那么,作为唐代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崔颢,又有着怎样的“诗意”人生呢?陈子昂以一首《登幽州台歌》抒尽怀才不遇之情,君不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王之涣以一首《凉州词》成为边塞名篇,君不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而作者今天要写的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又何尝不是因为一首《黄鹤楼》而名垂千古呢?

文/东方湟《读诗词歌赋》

唐诗宋词六首时光总是太匆匆(年少轻薄负情郎)(1)

唐代著名诗人中,好多诗人都是“一诗成绝唱,千古永流芳”,就如作者之前所写到的诗人中:

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君不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孟郊以一首《游子吟》抒尽天下母子情,君不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陈子昂以一首《登幽州台歌》抒尽怀才不遇之情,君不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王之涣以一首《凉州词》成为边塞名篇,君不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而作者今天要写的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又何尝不是因为一首《黄鹤楼》而名垂千古呢?

那么,作为唐代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崔颢,又有着怎样的“诗意”人生呢?

唐诗宋词六首时光总是太匆匆(年少轻薄负情郎)(2)

崔颢700年或704年,出身于唐代被公认的“士族之冠”“博陵崔氏”之家,说到“博陵崔氏”自西汉就是名门望族,唐代更不用说,曾出现过十五个宰相,一个使相。

关于崔颢的史料很少,但比张若虚多,我们都知道他才思敏捷,少年为诗。723年,崔颢进士及第,曾任过许州扶沟县尉、监察御史、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一生宦海浮沉,终生不得志。

但无论是崔颢生前还是世后,其诗名都很大,但其事迹流传甚少。纵观崔颢的一生,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唐诗宋词六首时光总是太匆匆(年少轻薄负情郎)(3)

年少轻薄“负情郎”

从崔颢的出身家庭背景来看,年轻时的崔颢虽说才名著称,但生性好饮酒、爱赌博、写“艳诗”,这也是世人总论他“情志浮艳,有文无行”的所在。

确实,崔颢少年时写的诗作,多是反映闺情和妇女生活,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其诗被指“意浮艳,多陷轻薄”。这不仅与他的性情有关,也与他的好饮酒、爱赌博、写“艳诗”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

那么,崔颢究竟写了多少“浮艳”的诗?我们无从知晓。只是崔颢给世人留下的四十余首诗作,其中有十五首是写妇女闺情的,这其中有被帝王冷落的宫女,君不见《长门怨》中“君王宠初歇,弃妾长门宫”;这其中有沦落风尘的女子,君不见《邯郸宫人怨》中“十三兄弟教诗书,十五青楼学歌舞”;这其中有船家女,君不见《川上女》中“川上女,晚妆鲜,日落青渚试轻楫”……

如此一来,尽说崔颢只是个“轻薄郎”也实为过,毕竟好多流传至今的妇女闺情之作大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当然,生于那个诗人济济的唐代,想要出人头地,不仅要看门第,有才华,还得有人赏识。事实上,在崔颢进士及第之后,也有一次得遇伯乐的机会,据《旧唐书》记载:当时,唐代名满天下、素负美名与李白、杜甫来往甚密的书法大家李邕听闻崔颢诗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可没想到,李邕一听就不高兴了,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

由此可见,当时的崔颢确实身负盛名,但他在“大家”面前,竟献一首写少妇之诗,不管如何论,有些不合时宜,到底当时的崔颢是怎么想的?作为后人,我们只能猜测,不能论断。

当然,崔颢献诗只是一说,而当时崔颢不为世人所看好的,不仅是他“多写闺情,流于浮艳”不说,而且还是“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在唐代那个文人的世界,有才情还得有“性情”,但这“性情”可不是“俄又弃之”,正所谓:君子爱美,可以“风流”,但不能“下流”。

在唐代,风流才子太多,而且是风流才子皆不同,君不见杜牧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君不见温庭筠“正是玉人肠绝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但从此以后,崔颢便留下个“有文无行、名陷轻薄”的恶名,可想而知,他在仕途上“一直不显”的原因所在了。

唐诗宋词六首时光总是太匆匆(年少轻薄负情郎)(4)

游历天下“绝世狂”

也许上帝就是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门。仕途不得志的崔颢,最终辞官而去,游历天下,这一游走便是二十年。

曾经那个“薄情寡性”的“轻薄郎”把自己置身于风尘苦旅之中,走遍了大江南北,看尽了边关塞北,君不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诗中的“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君不见《雁门胡人歌》诗中的“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人生就是如此,出生不能选择,性情不能选择,曾经不能选择,但未来可以选择,磨砺可以选择。

崔颢亦如此,他不能选择抹灭曾经的恶名,但他可以选择改变未来的人生方向。也正如此,他把人生曾经经历的的种种不堪,好酒也好,爱“艳”也罢,在经历过尘世间的风吹雨打磨砺之后,终于孕育出新的人生。

千锤百炼方显才子本色,游历了天下才有黄鹤楼之偶然。这偶然注定也是必然。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我们只知崔颢登上了黄鹤楼,也写下了《黄鹤楼》,君不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相传,也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也登上了黄鹤楼,被黄鹤楼美景引得诗兴大发的李白,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看到了楼上崔颢题写的《黄鹤楼》,不看不要紧,一看“诗仙”也惊叹“绝妙、绝妙!”

也许,李大诗人自己也觉得写什么都自愧不如,只好题了首“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君不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为此,还留下了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之诗的轶事典故。

为了纪念此事,后人还在黄鹤楼的东侧,修建了一亭,美其名曰:李白搁笔亭。

也许当年,因为崔颢的《黄鹤楼》,李白没敢在黄鹤楼写《黄鹤楼》,却在凤凰台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写了首《登金陵凤凰台》,君不见“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从此,崔颢的《黄鹤楼》名扬天下,成为了千古绝唱,世人为之疯狂。崔颢也因此成为了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著名诗人,再也不是那个曾经我们所熟知的“轻薄郎”,在作者的眼里,他就是名副其实的“绝世狂”。

原本经历了世事浮沉的崔颢,在《黄鹤楼》一举成名之后的他本应归隐人间,做一个真正的世外“隐者”,何其不美?但他始终功名心切,仍然选择了回到长安,也许他以为自己能在仕途上成就一番伟业?没成想命运注定的不幸人生,最终还是不得志,生前还只是做了一个司勋员外郎,在754年去世。

不管崔颢曾经是“薄情郎”,还是成为后世的“绝世狂”,他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都有一首千古流芳的《黄鹤楼》。

君不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君不见清人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首篇便是崔颢的《黄鹤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