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语歌很带感?为什么中文歌曲有单压
为什么韩语歌很带感?为什么中文歌曲有单压如果歌词按照正常的行文风格来写,那么一句话就会跨越多个乐句。这样,如果乐句之间押尾韵,实际上是在句子内部押韵,而不是像汉语那样在句子之间押韵。日语的句子很长,以音节数计的话,可以达到汉语的 3~5 倍。所以日本传统诗词,不重押韵,而讲究节拍,即非「韵文」而为「律文」。日语语音是非常讲究「拍」(モーラ、mora)的(这个概念和普通中英文的「音节」不一样,拨音促音长音都要加算一拍),比如俳句必须是「五・七・五」,和歌(长歌、短歌)都讲究固定的律,如「五七五七七」等。当然这只是传统日文的情况。现代音乐,如 rap 饶舌音乐的作词者开始模仿外语的方式进行日文歌的押韵创作,但一般也很少一致押尾韵,而是换韵等其他技巧,而且这些歌词若当作普通日语来阅读时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
在嘻哈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像单押、双押、punchline等单词。其实这说的都是中文里的押韵。中国的歌词都会讲究一个抑扬顿挫之感,结尾必须押上韵脚才能朗朗上口,且富有美感。
但是在日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日语歌几乎是很少押韵的,这是为什么呢?
语音上说,只有五个主要元音的日语语音系统是音节数量相当少的(差不多一百个而已),因此在表达完整意思的情况下要押韵(却不重复相同音节)反而很难,而且即使押了也没有突出印象。
语法上说,日语语序是「主宾谓」,谓语动词放在最后,所以正常句子的最后一个词就是动词活用的助动词语尾,造成所有语尾都一样(如普通尊敬体末尾都是 です/ます),无法押韵。另外,不像中英文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换语序,日语是黏着语,所以倒置的每个部分仍须有助词粘着其后来保持意思通顺,于是句末最终依然是起语法作用的那几个常见助词。
所以日本传统诗词,不重押韵,而讲究节拍,即非「韵文」而为「律文」。日语语音是非常讲究「拍」(モーラ、mora)的(这个概念和普通中英文的「音节」不一样,拨音促音长音都要加算一拍),比如俳句必须是「五・七・五」,和歌(长歌、短歌)都讲究固定的律,如「五七五七七」等。
当然这只是传统日文的情况。
现代音乐,如 rap 饶舌音乐的作词者开始模仿外语的方式进行日文歌的押韵创作,但一般也很少一致押尾韵,而是换韵等其他技巧,而且这些歌词若当作普通日语来阅读时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
日语的句子很长,以音节数计的话,可以达到汉语的 3~5 倍。
如果歌词按照正常的行文风格来写,那么一句话就会跨越多个乐句。这样,如果乐句之间押尾韵,实际上是在句子内部押韵,而不是像汉语那样在句子之间押韵。
在句子内部押韵,如果用汉语来模拟,就会是这种幽默效果:「今天早饭我煎鸡蛋,煎完了鸡蛋我拌冷面……」
如果只使用短句,倒是可以避免这种效果。但只使用短句,就会让人感觉比较幼稚,像小孩牙牙学语,比如这样:「怎么了 你累了 说好的 幸福呢 我懂了 不说了 爱淡了 梦远了」。
上面引用的这句歌词,同时体现出了日语的另一个特点:日语是黏着语,押韵的部分往往是词尾、助词、助动词等比较「虚」的成分。汉语押韵之所以美,是因为往往以实词押韵,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押的,会给人一种「惊喜」感,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作者技艺精湛。用虚词押韵,就成了顺口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