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起互联网大事,差点被整个互联网
最近几起互联网大事,差点被整个互联网孙卓说对“养父母”感情没有什么变化两边都是我的父母,说不出来谁轻谁重历经14年又57天,这场漫长的寻子之路才终于圆满。能一家团聚,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然而不知不觉中,媒体报道的重点从「团聚」本身,转移到了儿子孙卓的采访上——
几天前,整个互联网都见证了一场跨越14年的拥抱。
飞奔而来孩子,紧紧抱着他不撒手,嚎啕大哭的父亲与低头抹泪的母亲。
画面中温情相拥的是孙海洋一家。
孙海洋,即电影《亲爱的》中张译的角色原型。2007年,他不到四岁的儿子孙卓被人贩子拐走。
历经14年又57天,这场漫长的寻子之路才终于圆满。
能一家团聚,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然而不知不觉中,媒体报道的重点从「团聚」本身,转移到了儿子孙卓的采访上——
两边都是我的父母,说不出来谁轻谁重
孙卓说对“养父母”感情没有什么变化
没有产生过恨意
孙卓称如果养父母被判刑
那自己可能会生气
短短几日,孙卓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与采访下,从备受同情的受害者,到被骂「没有是非观念,认贼作父」的糊涂孩子。
4万点赞的一条留言
尽管孙卓的养母已被强制执行,可由于「收买」与「拐卖」的法定刑并不一致。
遂激起了网友对于拐卖儿童案件中「买卖同罚」的新一轮讨论。
但,今天「K社」其实并不打算探讨这个话题。
不是认为不重要,或不赞同,而是相信改变需要时间,哪怕改变的很缓慢,也一定正在改变。
例如2015年起就已经提高了对收买者的刑罚。
所以比起这个,我们更想聊聊——
作为普通人面对「拐卖儿童事件」时,还能关注些什么?
01
目前,一年大概会出现多少个被拐卖的「孙卓」呢?
约666个。
数据源自今年9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
拐卖儿童犯罪年发案数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5907起下降至2020年的666起。
其中重点强调「盗抢儿童」案件年发案数降到20起左右,破案率达95%以上。
为什么「盗抢儿童」年发案数被单独提出来?
是由于这类恶性案件,往往最能引人恐慌,传播速度也最广——
2003年,贵州省安顺市的一户人家,房门被人一脚踹开。人贩子进屋后,一人拿着强光手电照住妈妈的眼睛,另一人拿刀威胁她:
你最好别动,你如果动我就捅死你,你如果继续反抗,我就把你孩子杀了。
随后,歹徒跑到床上掀开被子,抱着六个月大的婴儿扬长而去。
2006年,贵州重大盗抢儿童案
第32个被拐儿童回家现场
然而这只是拐卖儿童案中较为恶性的一类,是666起中的少数情况。
还有更多隐蔽的拐卖行为初期不易被察觉,难以防范——
人贩子往往看上去不算穷凶极恶,使用手法也并不残暴,而是通过玩具、糖果、乔装亲属等手段引诱小孩子顺从离开。
就拿孙海洋案来说,拐卖孙卓的人贩子吴某某,在城中村附近的商场做保安。
他自述看着小孙卓虎头虎脑,孙海洋夫妇忙于生意,所以就打起了歪主意,用糖果将孩子骗走。
于是留给监控的就是孙卓不哭不闹,跟着陌生人离开的画面。
同年12月,吴某某又拐走了4岁的符建涛。
符建涛仍记得被拐时的经历,对方用小狗骗取了他的信任——
“他每天会牵一只小黄狗,说外面有很多只小狗,带我出去玩”。
不仅如此,近年来拐卖儿童往往呈团伙化趋势,甚至形成了从拐、卖、运输、洗白身份等等流程的一条产业链。
之前就曾有过案例,一名人贩子跨省从陕西拐卖孩子,卖到河南,仅仅需要三个小时就能完成。
尽管拐卖儿童发案率已经在警察叔叔的不懈努力下逐年降低,但哪怕只有一例,对一个家庭而言也几乎是灭顶之灾。
那么,拐卖儿童为什么屡禁不止?
02
纵观整个过程,不难发现,拐卖在一定程度上是「低风险高收益」行为。
卖家眼前,是无本万利的「好生意」。
想想人贩子的作案成本有什么呢?交通费,住宿费,踩点时的烟钱... ...
而收益往往是惊人的。
例如前面提到的贵州盗抢案,主犯曾是炸油条的小贩,后来他听说带小孩去卖来钱快,便开始动心。
2003年他第一次作案,偷来的小孩卖了5000块,几乎是当时贵州省普通职工半年的工资。
主犯狐启佳
随后,盗抢一发不可收拾,家长们的心头肉成了他们牟利的货物,还形成了一套黑话:
用「斤、两」来形容年龄,「正品、副品」来形容男女。
三岁六个月的男孩,就是三斤六两的正品。有时候像这样一个「正品」就能卖到上万元。
庭审现场
曾经大家形容资本,称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绞死。
那么对拐卖者来说,无本万利的生意,自然是抓住机会能盗就盗,能抢就抢,能拐就拐。
模拟拐卖现场
难道他们不怕被捕吗?
怕,可目前法律震慑力恐怕不足以阻挡他们的利欲熏心。
例如十年前拐卖了46名儿童及10多名妇女的人贩子陈莲香,她被捕后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之前媒体报道她于2016年9月获得假释,目前已经出狱。
而比起假释,报道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对拐卖儿童的一种漠然——
孩子没了,可以再生。
这样的人,或许在出狱后还会再次作案。
就像之前一起陕西的拐卖儿童案,人贩子因拐卖儿童被判7年,出狱后为弄些钱花,又重操旧业。
而与卖方巨额利润相对的,是潜在的买方市场。
对买家来说,买孩子不止低风险高收益,还很「保值」。
03
无论是此前电影《失孤》的原型郭刚堂还是此次的孙海洋,找到孩子后,都面临着新的问题——
与孩子的买家间的「伦理困局」。
该怎么对待买家呢?
是彼此当成亲人一样走动?
郭刚堂
还是将所有问题交给法律?
而比父母们更纠结的,往往是夹在其中的孩子。
孙卓提到自己完全想不出任何可行方案。
这不是推脱,而是整件事的确已经超出了他的思考能力与解决能力。
可尽管能理解,大家仍旧有些气不过。
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犹豫,不舍,权衡,对亲生父母都是种伤害。
大量的事实案例也证明,在买家、受害者家庭、被拐儿童的三方博弈中,买家几乎都处于上风。
极端情况还出现过被拐儿童被找回后拉黑生母。
偷来的养育之恩,悄悄抹杀了生恩。
即便拐卖的事实被戳破,孩子们往往难以割舍相处多年的「家」。
于是,哪怕买家入刑,他也依旧有个「好孩子」为他养老送终。
纪录片《追踪中国儿童拐卖现状》
当意识到买孩子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后,「买儿防老」还成为部分地区心照不宣的流行之事——
拐卖孙卓的吴某某,将他送给了自己一个一心要儿子的亲戚,而当时另一名被拐儿童,被吴某某送给了自家二哥 。
甚至在孙海洋的微博里,网友们还找到与孙、符两个孩子同在阳谷县的其他「不明儿童」信息。
更可悲的是,被当做传续香火的工具,已经是被拐儿童能拥有的较好命运。
在被拐案中,不是人人都能有被善待和溺爱的可能。
因为「需要」孩子的不止传统愚昧的家长,还有采生折割的职业乞丐及扒手。
孩子们灵活的身手及天然惹人怜爱的属性能为他们带去更多的利益。
电影《爱在旅途》
04
这几日,还有一件关于拐卖的乌龙事件冲上热搜——
天津一位热心男子,路遇一对抱娃男女,因孩子哭着找妈妈,就怀疑是人贩子,遂上前拦住并打电话报警。
结果闹了场误会,抱娃的是孩子爸爸与保姆。
正如开头所说,立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给予时间来完善。
如果衣服出现了褶皱,我们司法机关可以用熨斗把他熨平,但如果衣服上出现了一个大洞,这个织布的工作是立法机关的事。
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全面提高自己的防拐意识。
首先,家长除了看顾好小朋友,也记得不要盲目相信小孩子的防骗能力,哪怕他在你面前对答如流。
此前江西的一次防拐测试中,50名儿童有42名被成功拐走。其中不乏家长认为自己教育妥当的情况。
其次,对可能直击拐卖现场的普通人来说,也请提高警惕心,尤其是对异常情况的敏感度。
尽管目前一些新闻能看出,大家对于防拐的意识已经相当到位。
但仔细瞧,其中也存在bug——
几乎都是「男性」街头抢小孩被围观群众发现、制止。
有公益组织就做过一次类似的街头实验:
让小朋友们佯装与家长失联,寻求路人帮助,并在过程中安排人员假装小孩亲戚,试图带走孩子。
测试发现——
如果试图带走小孩的是男性,所有路人都会拒绝,并提到要报警。
可如果想带走孩子的是女性... ...
那大部分路人几乎不会多问,而是放心的令其带走小孩。
当看到这则视频时,我反问自己,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答案是,会的。
与视频里的路人一样,我大概也会因惯性思维导致对女性和弱势群体的警惕心比较低。
事实上,无论性别、年龄,都有可能成为犯罪的主体。
而一旦路人察觉了可疑之处,哪怕多问一句,多关心一下身边的情况。
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小孩以及背后家庭的命运。
最后,了解并熟悉两个能「救命」的系统——
第一个是2016年上线的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
这是儿童失踪信息发布的最权威渠道。
平台共发布儿童走失信息4467条,找回 4385名儿童,找回率为98.2%
可以在支付宝中搜到
一旦出现儿童失踪,立刻报警,并由警方发布至团圆系统。
系统会通过各种我们常用的app终端,将儿童走失信息自动推送到失踪周边地区。
推送原则是:以儿童失踪地点为圆心,失踪1小时内推送到方圆100公里;失踪2小时内推送到方圆200公里;失踪超过3小时推送到方圆500公里
高效率的前提是,发现失踪后请立刻报警。
如果不是这次搜集资料,恐怕都不会发现很多人被影视剧中「失联24小时才能立案」误导了许多年。
事实上,目前的机制是孩子失踪了需要第一时间报警,不管是迷路还是走丢,都会一律按拐卖儿童案件立案。
第二个则是用于寻亲的「打拐DNA」系统。
被拐卖的儿童以及父母,可以就近去公安机关采集血样,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
数据库中也有被解救的被拐儿童信息,所以通过比对,只要孩子信息在数据库内,哪怕远隔千里也能精确查找到。
这样是目前寻找被拐儿童最主要、最快捷的方式,不收取任何寻亲的费用,也不需要购买任何仪器。
在医疗机构或司法鉴定机构采集的血样是不能纳入数据库的,也就无法比对,所以一定要去公安机关采集血样。
相关新闻中,还呼吁对身世模糊不清的孩子们主动联系采样,不要相信「养父母」的话。
有些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但是养父母跟说他们是被遗弃或者领养的,请这样的孩子不要相信。每一个人贩子跟养家都不可能说实话,大部分都哄骗他们说被遗弃的,希望这些孩子也能早日到公安机关来采血认亲。
你和你的亲人之间只相差一滴血的距离。
最后。
也请大家的注意力不要过分聚焦在被拐儿童如何选择上。
外界抨击「他们」认贼作父的同时,也忽略了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他们正经历此生最颠覆认知,最可怕的一件事。
比起围观与质疑,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关注。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