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反驳这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反驳这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看到鱼后,感叹道:鱼真是快乐啊!鱼的快乐,就是能自由地在水中遨游。成玄英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梁就是桥的意思,儵鱼就是白鱼。濠水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东南10公里处。唐朝道士成玄英注解说:濠是水名,在淮南钟离郡,今见有庄子之墓,亦有庄惠遨游之所。(《庄子注疏》)钟离郡就是今天的凤阳。在唐朝,濠水边还有庄子墓,以及庄子惠施游玩的遗迹。

庄子有一个好友,名叫惠施。二人虽然交好,但他们的学术观点针锋相对。因此他们两个人只要在一起,就一定会辩论一番。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反驳这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

庄子与惠施

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散步,看见水中有白鱼在游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秋水》)

梁就是桥的意思,儵鱼就是白鱼。濠水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东南10公里处。唐朝道士成玄英注解说:

濠是水名,在淮南钟离郡,今见有庄子之墓,亦有庄惠遨游之所。(《庄子注疏》)

钟离郡就是今天的凤阳。在唐朝,濠水边还有庄子墓,以及庄子惠施游玩的遗迹。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反驳这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看到鱼后,感叹道:鱼真是快乐啊!鱼的快乐,就是能自由地在水中遨游。成玄英说:

夫鱼游于水,鸟栖于陆,各率其性,物皆逍遥。(同上)

万物如果能顺应其本真,就能各自得到自由,因而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但是惠施立刻发现了问题:庄子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呢?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庄子则利用惠施逻辑的漏洞,反驳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惠施还是不依不饶,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同上)

惠施不是庄子,因而不能了解庄子。同理,庄子不是鱼,也不能了解鱼。这样一来,惠施的逻辑就自洽了。

惠施并不是和庄子抬杠。他的两个结论服从同一个前提:认识主体不能认识在它之外的事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也曾说:

说到我们的感官,我们通过它们只能知道我们的感觉、观念或者那些为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但是它们并没有告诉我们说:事物存在于心外,或者不被感知,却又与我们所感知的东西相似。(《人类知识原理》)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反驳这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

乔治·贝克莱(1685-1753)

惠施和贝克莱都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认识“自我”这个主体范围内的东西。惠施因而怀疑人对外物的认识是否可靠。贝克莱的观点则更极端,通过怀疑认识的可靠性,直接怀疑外物的存在。

庄子又回击道: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这段话很让人费解,甚至被称为诡辩。实际上,庄子说的“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指的是惠施刚才说的所有话。庄子利用惠施的一个逻辑漏洞,有力地回击了他的怀疑论。

惠施对庄子说“子非鱼”,实际上暗示,惠施知道庄子不是鱼。这就说明,惠施拥有关于庄子和鱼的一部分知识。这违背了惠施的前提:认识主体不能认识在它之外的事物。

因此,只要惠施承认“庄子不是鱼”,他就必然要承认,认识主体能认识外在事物。同理,庄子站在岸上,也能知道鱼的快乐。这就是“我知之濠上也”。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反驳这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

德国哲学家康德主张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认识外界的“自在之物”。另一个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却认为,康德说外界事物存在,实际上已经承认,自己拥有一个关于外界事物的认识。这与庄子惠施之辩有些相似。

既然外部世界是可被认识的,那么外部世界自然是真实存在的。

庄子对惠施的回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不怀疑外在世界的真实性。这是中国文化和欧洲、印度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