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2022年,香港爆发疫情,中央开展援港工作,决定在深港交界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援建应急医院和方舱医院。为解救疫情中的香港同胞们,就职于中建五局安装公司的赵迎归主动报了名,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特别节点,以援港建设者的特别身份踏上了这片土地。时光飞逝。25年后,这个名字和出生日期皆因香港回归而来的男孩已长成年轻小伙。“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嘛。”和他从港片中学来的“人生座右铭”一样,赵迎归说话时脸上时常挂着笑。他喜欢骑行、夜跑,有着年轻男孩们共同的爱好,也有着内敛的理工男孩特有的浪漫:因为跟女朋友异地恋,他常常在晚上跑步的时候跑出“5.20km”,向远在他乡的女孩无声地告白。1997年6月30日午夜,湖南邵阳,医院的收音机正实时播报着中英两国政府对于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当12点的钟声敲响,收音机里传来军乐团奏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在那一刻回到祖国的怀抱。正是那一刻,一个宝宝“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1)

“我们都是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出生的,我们与香港有着特殊的缘分。”

2022年初,香港爆发第五波疫情。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在关键时刻全力支援,一批批援港工作者迅速集结香江。在庞大的援港队伍中,有一群与香港有着特殊缘分的年轻人。他们出生于香港回归的1997年,成长与特区的发展同频共振。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特别节点,他们逆行踏上香港的疫情战场,以年轻人的担当,为“祖国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这句话写下生动注脚。

25岁的他:

荒滩上建“生命之舟”,闯关模式开启

1997年6月30日午夜,湖南邵阳,医院的收音机正实时播报着中英两国政府对于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当12点的钟声敲响,收音机里传来军乐团奏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在那一刻回到祖国的怀抱。

正是那一刻,一个宝宝“抢闸”出生,洪亮的啼哭与收音机中的国歌交织而成一段奇妙的缘分。老人看着这个与香港回归同频出生的孩子,为他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迎归。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2)

25岁的赵迎归,他的名字和出生日期皆因香港回归而来。

时光飞逝。25年后,这个名字和出生日期皆因香港回归而来的男孩已长成年轻小伙。“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嘛。”和他从港片中学来的“人生座右铭”一样,赵迎归说话时脸上时常挂着笑。他喜欢骑行、夜跑,有着年轻男孩们共同的爱好,也有着内敛的理工男孩特有的浪漫:因为跟女朋友异地恋,他常常在晚上跑步的时候跑出“5.20km”,向远在他乡的女孩无声地告白。

2022年,香港爆发疫情,中央开展援港工作,决定在深港交界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援建应急医院和方舱医院。为解救疫情中的香港同胞们,就职于中建五局安装公司的赵迎归主动报了名,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特别节点,以援港建设者的特别身份踏上了这片土地。

“一直以来对香港的印象就是:繁华的街道,高耸的山地,热闹的人群,旁边是大海,把一块风水宝地圈在里面。”3月9日,心情澎湃的赵迎归踏上落马洲的土地,等待他的,却是一座荒岛、一片荒滩。没水没电,满地污水碎石,风吹黄土扑面而来,让他瞬间变得“灰头土脸”。对于这个年轻男孩来说,“荒岛求生”般的闯关模式开启了。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项目建设来说,各种材料就是“米”。作为项目的“材料管家”,为工程所需要的“米”负责,是他的职责所在。每天运上岛的材料物资数不胜数,高峰期一天会有近40量车将物资运上岛。盘点材料、接货卸货,面对种类繁多的材料与建设时间不足正常医院十分之一的工期,赵迎归常常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3)

今年春天,赵迎归参加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他是一名“材料管家”。

这里和深圳之间,临时钢栈桥是唯一的“生命线”,道路资源极其紧张,因此有时也会出现现场所需材料还在路上、供应不足的情况。有一次,通风队伍缺少了必须的槽钢配件,正当负责材料的赵迎归焦急之时,电气队伍二话没说立刻让出自己的材料,这样一个细节,让赵迎归顿感“团魂炸裂”。

奔着援建医院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家队伍相互借人手也是常事。哪里缺人手,赵迎归和队友们就主动顶上去,烈日下,他们一同晒出“口罩脸”,暴雨中,他们一同与淤泥搏斗。回想起这些细节,赵迎归总是很感慨:“两万多工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在同一个目标面前,就是不分你我的战友。每次看到并肩的战友们,就会忘了一切困难。”

工地上飞扬的尘土,因赶工而24小时绵延不绝的噪音,简陋的帐篷里,气温高就是“桑拿房”、下雨天就是“水帘洞”……对于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生活似乎并不常见,但在赵迎归眼中,“荒岛求生”般的日子,却有令他终生难忘的美丽风景。有一次,赵迎归和同事们一起忙碌到凌晨五六点钟。当太阳一点点升起来,他看着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同事们的脸上,“风雨同舟”的热血涌上心头:一群人为着“生命至上”的目标而奋斗,何尝不是精彩的人生篇章之一。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4)

赵迎归援建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和落马洲方舱医院,被单位授予奖牌和证书。

风展红旗,晨曦如画。项目即将竣工之时,在崭新铺就的沥青路上散步,赵迎归看着自己付出心血与汗水的“生命之舟”在荒岛上拔地而起,想起为他起名的爷爷生前常对他说的:“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迎归迎归,去帮助自己当时欢迎的土地。”25岁,栉风沐雨后的“东方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如今,与它共同成长的男孩也已经长大,成为了可以保护它的平凡英雄。

25岁的她

援港时过生日,港方酒店工作人员为她送上蛋糕

南方医科大学三院的护士洪诗雅想象中与香港的第一次见面,应当是陈奕迅在亚博馆开的某场演唱会上,当台上的偶像唱到那首熟悉的《好久不见》,她一定要在台下热闹的人群中大声跟唱。

3月中旬,作为援港医护成员之一,第一次来到香港的洪诗雅见到的却不是高楼远山,而是一个个年迈的病患。此时的亚博馆,已经换名为“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鲜亮的荧光棒褪色为苍白的病床,热闹的歌声、掌声也在这一刻变成来自对讲机中患者们的求助与呼叫。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5)

洪诗雅日常的工作是照料病患,她说,医护不仅要“医身”,更要“医心”。

与内地方舱医院不同,亚博馆收治的几乎都是卧床的老人。对于年轻的洪诗雅来说,全阳性患者的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如同一个真正的“战场”,作为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对于“如何做好医护”这道题,洪诗雅有着自己独特的解答。

每日协助患者擦身、大小便、翻身,处理褥疮的伤口,给患者喂饭、喂药,不断巡视以保证患者的身体状态。这是护理人员的常规工作。除了日常的护理任务,作为南三院骨科唯一来援港的医护人员,洪诗雅还会拿出骨科护士的独特本领,教长时间卧床的爷爷奶奶们做身体复建动作: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训练等,帮助他们更快康复。

对于洪诗雅来说,“医护”一词更深一层的解读是不仅要“医身”更要“医心”。一名患者老伯因为疫情原因加上身体不便,已经半年没剪过头发了。听到老伯说,自己的心愿就是理个发,“变靓仔一点”,洪诗雅与队友一起就地取材,用一把剪刀和一把梳子帮老伯剪短了头发。剪完后,老伯竖起大拇指。他在与太太视频通话时开心地说道:“我在这里很好,你看我今天还理了发,是不是很精神,都是医护人员做的。”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6)

亚博馆收治的大多数是卧床的老人,洪诗雅对他们悉心照顾。受访者供图

也许有的人看来,护理工作是枯燥的重复,而在洪诗雅眼中,护理工作却是一个“打开的世界”,她常常在这里遇见点点温情。在亚博馆的病患中,有一位不懂粤语的客家奶奶去香港探亲时感染了新冠。作为客家姑娘,洪诗雅成为奶奶唯一倾诉的对象。奶奶常常对洪诗雅说,遇见她是自己来到香港最幸运的一件事。她还与自己常常照顾的香港奶奶成为朋友:在他们临走前,奶奶对她说等疫情结束了,一定要回香港看看,去她家喝茶,顺便一起去拜拜“黄大仙”。

这次援港之旅,令洪诗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那里度过的25岁生日:下班后回到酒店驻地,她惊喜地发现门把手上挂着一张生日卡片,酒店工作人员还为她送上了生日蛋糕。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7)

洪诗雅25岁生日在香港度过。港方酒店工作人员给她送上贺卡。受访者供图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8)

酒店工作人员为洪诗雅准备的生日蛋糕。受访者供图

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7年出生的内地青年逆行援港抗疫(9)

洪诗雅希望下一个生日还在香港度过。

“希望下个生日,还能再来香港,我一定还要住在这个酒店,一定要去亚博馆听一次演唱会。”洪诗雅说,下次见面定是疫情消散之时。当香江奔流依旧,太平山风光不减,那时她一定要对香港这个老朋友再道一句“好久不见”。

出品人: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王佳

总制片:陈伟斌

策划/专题统筹:柯晓明

视频统筹:陈成效

采写:刘红豆

视频:王熠 刘宝洋 刘嘉琳 实习生 李泽

摄影:刘宝洋 刘嘉琳

海报:邹思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