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面的方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围城:方鸿渐的所谓失败
围城里面的方鸿渐是个什么样的人?围城:方鸿渐的所谓失败至于说婚姻不幸,这并不是方鸿渐的错。李银河说要找到灵魂伴侣,一是要有爱的能力,二是要靠运气。依我看,婚姻多半是阴差阳错的结果,这和方鸿渐所谓的性格弱点没有关系。他正是因为尊重女性,不想脚踩两只船,才给苏文纨写信表明无意于她,结果苏文纨马上就把信给唐晓芙看。某种程度上,他处于一群女人的围猎中,被追逐,被伤害,被获取,被抛弃。而他也尽量保持着豁达,直到陷入婚姻的泥潭不能自拔。方鸿渐是有女人缘的,深受一众美女的青睐。这是因为他形象和内涵俱佳,所谓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的统一。在我看来,他是男人中的精品,既才华毕露又内敛沉静,既离经叛道又守正中庸,既清醒高冷又古道热肠,可以说他集诸多优点和缺点于一身,非常有人格魅力。方鸿渐从内到外散发出儒雅、干练的气息,他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真诚的内心,做事也有君子风度,这是女生不能抗拒的。方鸿渐说:“西方思想自明代中叶传入中国,传教士带来的科学已经落伍,海通几百年
一部《围城》,开启近现代文人小说之先河。它被人津津乐道的,是那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围城》说的是人生的矛盾和无常,然而在我看,它却是一本人性之书,探讨的是人如何和世界相处,人的内心和情感如何决定命运的走向。
主人公方鸿渐,出生于江南乡绅之家,算是书香门第。他受准岳丈——上海点金银行周经理资助,到欧洲留学,回来时弄了一张假文凭交差,而后先是在准岳父的银行打工,再到报馆当编辑,再跟着赵辛楣到湖南三闾大学任教,最后又回到上海讨生活。在此期间,他也经历了几段感情,和鲍小姐玩一夜情,和老同学苏文纨关系暧昧,和真爱唐晓芙因误会分手,和并不喜欢的孙柔嘉结婚,结局是离家出走。
目前网络上的拆书文章,绝大部分都认为是方鸿渐的性格弱点和行为方式,造成了他在事业和婚姻上的失败。我认为这是偏颇的,是没有看懂他的可贵,他是金子般的男人,我要为他正名。
你所说的浪荡,不过是他的开明方鸿渐到欧洲游学,虽然不肯用功学习,但毕竟长了见识。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会对中西方文化之优劣进行一番比较,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高晓松所为。就拿他回乡后那次著名的演讲来说,县中校长给他定的题目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及批判》,按照一般的逻辑,当然先要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再论述其糟粕性,落脚点是要对其进行批判的,以彰显我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可能方鸿渐就是按这个思路准备稿子的,临了忘了拿稿子,只好现场发挥——我以为这正是他的精彩之处。
方鸿渐说:“西方思想自明代中叶传入中国,传教士带来的科学已经落伍,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样东西是长存不灭的,那就是鸦片和梅毒。这两样东西并非一无是处,近代欧美诗人从鸦片里找灵感,而梅毒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也刺激天才。”这段话虽然政治上不够正确,有违伦理,但足以反映方鸿渐的学识。
看过《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的人都知道,十五世纪,欧洲人把天花病毒带到了美洲大陆,并攫取了大量的白银,但美洲也把梅毒回赠给了欧洲水手。恰好此时明朝打开海禁,欧洲的白银又流向中国,以换取高贵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顺便也罢梅毒带到了中国。欧洲在对中国极度的贸易逆差下,又用鸦片让白银回流。因此,方鸿渐这段话不经意间揭示了一个大时代下各国互动的本质。不拘泥于具体学术,能贯穿起来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在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这比那些老学究强多了。
你所说的滥情,不过是他的善良方鸿渐是个处处顾虑别人感受的人。在船上和鲍小姐玩一夜情,他觉得要对鲍小姐负责,然尔人家才是逢场作戏,转眼间把他甩得一干二净,这让骨子里保守的他难以接受。对待苏文纨,他是理解和敬重,他知道他们不是一路人,不想让对方受伤太深,要表明态度,但是引起了怨恨。和唐晓芙分手,是他一生的遗憾。假如他能在雨夜中多站几分钟,假如他能够及时接听唐晓芙的电话,那么一切都可挽回。和孙柔嘉结婚,明显是中了圈套。孙柔嘉的心机,方鸿渐并非看不出来,只是在那种封闭的环境里,舆论和情形逼得他只能和孙柔嘉结婚。
方鸿渐是有女人缘的,深受一众美女的青睐。这是因为他形象和内涵俱佳,所谓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的统一。在我看来,他是男人中的精品,既才华毕露又内敛沉静,既离经叛道又守正中庸,既清醒高冷又古道热肠,可以说他集诸多优点和缺点于一身,非常有人格魅力。方鸿渐从内到外散发出儒雅、干练的气息,他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真诚的内心,做事也有君子风度,这是女生不能抗拒的。
至于说婚姻不幸,这并不是方鸿渐的错。李银河说要找到灵魂伴侣,一是要有爱的能力,二是要靠运气。依我看,婚姻多半是阴差阳错的结果,这和方鸿渐所谓的性格弱点没有关系。他正是因为尊重女性,不想脚踩两只船,才给苏文纨写信表明无意于她,结果苏文纨马上就把信给唐晓芙看。某种程度上,他处于一群女人的围猎中,被追逐,被伤害,被获取,被抛弃。而他也尽量保持着豁达,直到陷入婚姻的泥潭不能自拔。
你所说的无能,不过是他的反抗方鸿渐在事业上陷入被动,表面看全然是他那张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并非如此。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国人谁能分辨清克莱登大学是德国还是美国的,以及到底有无这所大学呢?就拿三闾大学的韩学愈来说,他竟能骄傲地说自己毕业于克莱登大学,高松年校长竟也认可。方鸿渐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甚至为此惭愧和害羞,都是他那好面子的准岳父给他造势。
和赵辛楣、苏文纨相比,方鸿渐差的只是背景,并非学识。赵辛楣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是由于他有个霸气的出身,本来就处于社会上层,人脉资源丰富,谋一份差事那是易如反掌。方鸿渐学历不硬,出身一般,自然是处于弱势了,但他有他的尊严,他绝不和一帮宵小同流合污。比如他不堪寄人篱下,断然从准岳父家辞别;他不能忍受三闾大学这些教授的虚伪、龌龊、卑鄙,断然辞职;他在报馆主编辞职后,出于义气也跟着辞职。
倘若方鸿渐是个厚脸皮的随波逐流的人,他也可以过得很好。但他是个明是非、有自尊、有立场的人。他是俗世里唯一的清醒者,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肯向现实妥协。他既不想吃软饭,也不想看那群人丑陋的嘴脸,因此他活得无奈和孤独。他才是纯粹的书生——既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融入现实。他保持着文人内心的清高,尽管这清高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
真正的文人,总是属于悲剧性群体。因为他们总是偏于理想化的,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和现实格格不入,这是文人和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方鸿渐,在逻辑上讲,就相当于否定了祢衡、李白、苏轼、蒲松龄、唐寅等,因为他们在灵魂上是相通的,都有抱残守缺的秉性。
方鸿渐最大的优点,是他的洞察力,以及那种不可言传的意趣。这非得是高情商和高智商的人才能有。我们常说,只有两个高级的人之间才能达成默契,才能会心一笑。那么方鸿渐和赵辛楣之间就有,甚或我读方鸿渐时也有。赵辛楣凭什么对方鸿渐那么好?就凭方鸿渐的通透、敏锐、堪破、幽默,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私秘的快乐,是最高级的享受。为此,赵辛楣愿意不厌其烦地帮助方鸿渐。这正是方鸿渐的价值所在。
我非常反感说方鸿渐是失败者、赵辛楣是成功者的庸俗结论。首先,失败与成功没有简单的评判标准;其次,这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那些甘愿为自己理想埋单的人,那些超越了世俗得失的人,他们的失败在我看来反而是成功的。
叔本华说:“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本没有积极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而是痛苦。”痛苦增加了人与生活的摩擦力,因而体验和思考会更深刻。方鸿渐的痛苦,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痛苦,这不是“四喜凡子”那类人能理解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