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村里最朴实的理想:三最村里的追梦人

村里最朴实的理想:三最村里的追梦人入户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一本笔记里的民生情怀。为了尽快熟悉村情,驻村第一周,我就对在家7个村民组的农户实现了遍访。因为最远的一个村民组到村委会有10.8公里,我就骑着电动摩托车一家家走,可没想到“德江西藏”紫外线确实强,一周下来,整个脸和脖子都“爆皮”了,火辣辣的疼,皮肤也从驻村王大姐调侃刚来时的“唐僧”变成了“李逵”。最开始走访的时候到群众家里不好意思吃饭,中午饿了就到群众那讨来两根黄瓜吃,肚子饥肠辘辘,可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群众的基本信息和诉求,“田桂花家中二楼电线很乱,有安全隐患”“申学玉家蜂蜜愁销路,要争取帮助解决”……面对这些问题,我与攻坚队共同研究帮助解决,获得了群众认可,也渐渐融入了村里工作。后来只要是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大小,我都尽力帮助解决。村里和尚岩组外嫁多年的姑娘田小娟为自己儿子民族成分(涉及高考加分)问题跑了多次都没办成,刚好我在镇里开会有遇到,于是就主动帮忙

我叫孟祥龙,是中共铜仁市委办公室派驻德江县泉口镇大元村驻村干部。

我们大元村有“三最”的说法——最远,村落位于德江县、沿河县、遵义市务川县三县交界处,村委会距泉口镇政府所在地28公里,距离县城81公里,是德江县最偏远的村,从村里去一趟县城要2个小时,村里很多老人从来都没去过县城。最高,村里最高海拔1523.46米,村委会所在地海拔1396.93米,是德江县平均海拔最高的村,每年11月就进入冬季模式,常年雾气蒙蒙,经常会凝冻一周多,三月份还会飘雪。最穷,全村辖7个村民组,2014年全村总人口245户94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4户535人,贫困发生率56.67%,2019年贫困发生率41.53%,是铜仁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

面对这个“三最”村,我们攻坚队员们都没有退缩,秉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共同努力,使这个全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贫困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作为其中一员,我谨用驻村期间感悟的“四全”——“全心、全才、全力、全面”工作认识,和大家分享下我的驻村故事。

村里最朴实的理想:三最村里的追梦人(1)

组织召开猕猴桃产业发展座谈会

只有“全心”为民,才能赢得群众认可

“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从入党的第一天,这就是我的心声。

一句“谎言”中的初心理想。2019年8月,还是在市委办公室跟班学习的我,当得知办公室要派干部驻村后,我主动请缨到全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大元村,“我是党员,我以前驻过村,我申请到最穷的村,保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可这个在办公室毅然决然的表态,因为怕结婚不久的家属担心、抱怨、不同意,直到办公室下文“板上钉钉”后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才敢以一句“谎言”——“办公室统一安排的”告诉家属,“我猜你一定是主动去的,做事情只有通知没有商量”,家属最开始满是不理解,“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我们都是党员,我去的是全市最穷的村,能参与其中帮助大家脱贫是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啊!”反复做了家属工作,同是党员的她最终表态“那你去吧,我支持你”。后来出发的时候,家属发来短信“我只希望你去后注意安全,平安回来就行”,看到这个信息,眼睛控制不住的湿润了……出发当天恰逢下大雨,导致到村里一段路出现滑坡无法通行,镇党委陈书记送我到滑坡一侧,攻坚队杨队长开车到滑坡另外一侧接我,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又经过一段“无人区”后终于达到村委会,看着空旷的山头上矗立的村委会和雨后湛蓝天空中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杨队长和我说“你看这个像不像边关哨所?”,挑战和坚信同时涌上心头,我心里默默的说着,一定要和大家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安顿好住宿后,当天晚上镇里要求上报资料,我们几个队员又不顾危险,晚上再次一边送、一边接的方式路过滑坡的地方,去镇里加班准备资料到凌晨4点多,开启了驻村工作。

一本笔记里的民生情怀。为了尽快熟悉村情,驻村第一周,我就对在家7个村民组的农户实现了遍访。因为最远的一个村民组到村委会有10.8公里,我就骑着电动摩托车一家家走,可没想到“德江西藏”紫外线确实强,一周下来,整个脸和脖子都“爆皮”了,火辣辣的疼,皮肤也从驻村王大姐调侃刚来时的“唐僧”变成了“李逵”。最开始走访的时候到群众家里不好意思吃饭,中午饿了就到群众那讨来两根黄瓜吃,肚子饥肠辘辘,可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群众的基本信息和诉求,“田桂花家中二楼电线很乱,有安全隐患”“申学玉家蜂蜜愁销路,要争取帮助解决”……面对这些问题,我与攻坚队共同研究帮助解决,获得了群众认可,也渐渐融入了村里工作。后来只要是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大小,我都尽力帮助解决。村里和尚岩组外嫁多年的姑娘田小娟为自己儿子民族成分(涉及高考加分)问题跑了多次都没办成,刚好我在镇里开会有遇到,于是就主动帮忙,咨询镇里、县里,并上网查询其外嫁居住地湄潭县公安局电话,辗转多方打电话联系咨询并帮助最终办好,“我妈也讲了,如果没有哥你帮忙的话,我这个可能是办不成的了。”这是田小娟儿子后来发来的信息。田小娟的哥哥田江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示“孟同志这么负责,不管办不办的成,我都认他”。野茶坝组贫困户田飞爱人申午身患白血病,因外出打工超过半年被户籍所在地取消个人城市低保,对当地有意见,我们就耐心作解释工作,并帮助她在德江县争取到低保,后她因身体原因回居住地一直没有工作,我就帮忙想主意,建议她在女儿陪读学校边上开小商店缓解家用,后来电话得知资金困难时,我就主动资助1000元,并表示这个是给他们家小孩的,电话那头的申午已经泣不成声,并发短信表示“谢谢!有生之年申姐我会偿还。”“申姐只能祝你好人有好报”,“不客气,一点心意,你们健康就好!”“申姐,把钱收下就是对我最大的祝福!”,现在打电话听她说生意也还不错,小孩学习也好,我们都感到特别欣慰。

村里最朴实的理想:三最村里的追梦人(2)

入户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

只有“全才”学习,才能成为农村工作行家里手

“到村后才更理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意义。在农村工作,我们驻村干部必须什么都学,成为‘全才’才能做好农村工作。”驻村工作让我深有感悟。

学习宣讲政策解答群众疑惑。刚到村里时,面对“孟同志,你是市里来的干部,你来讲讲,我家咋个评不到低保呢?”“孟哥,我和之前老婆要离婚,能要回彩礼钱不?”“孟同志,我想发展养鸡,能贷得到款不?”……刚到村时群众这一连串问题让我有点蒙,我就回来主动学习低保评定、婚姻法、特惠贷等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并深入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累计参与或组织召开院坝会30余次,解答群众疑惑。后来“升级”到调解群众纠纷当中。“我就在下面住,不搬上面去,你们说啷个都没用”,面对村里危房改造户杨光花硬是不搬新房的难题,我跟在一起驻村的老领导学习工作方法,“你看上面房子几多新,交通也方便,你年级大万一有啥子事情我们也好帮忙,而且我们还帮你一起搬,你说要的不?”在多次动员下,村里危改不入住的“老大难”杨光花终于搬到新房子住。老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一点点教会我做群众工作,面对后来的矛盾纠纷,我都积极参与或帮助协调处理。

创新“一图一表”熟悉村情。工作虽然上路了,但是由于以前村里偏僻、贫穷落后,很少有人愿意嫁过来,导致村里群众通婚极多,村民血缘(亲缘)关系相对复杂,有些情况还不是特别熟悉,导致有时工作被动。我就主动向第一书记冉书记学习请教,结合大元村的实际,通过与村组干部摆谈,上门走访和电话联系等方式,创新性的建立“大元村社会关系图”和“贫困户、非贫困户信息万用表”,实现了农户信息全掌握,对进一步熟悉村情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知道哪家和哪家的关系后,有的时候不太好做的思想工作,就出面做他亲属的工作,再通过亲属就作通工作了。村里易地搬迁两头住的申茂财,女儿、女婿搬迁到大龙,他和老伴田金蛮因为身体原因一直不愿意搬过去,在多次碰壁后,我们通过他亲家邹习梅、女儿申小娟多次做工作,最终同意搬过去,考虑他们都不识字、出门困难的实际,我和帮扶干部联系了村里田副主任的面包车,一路送他们去大龙。前段时间去大龙走访,他还主动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我们开玩笑问他搬过来怎们样,他笑呵呵的说“还是搬来好,当门就是油路,也比老家暖和,早该搬来喽!”

“理发匠”“安装工”服务群众。村里因为偏僻,老年人要走近两个半小时才能到隔壁县的邻村理发,而且只有赶场天才有,很不方便。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就和村里王大姐学习理发技术,上门给老人家理发,从最开始的只能理光头,到现在技术纯熟了可以搞个“造型”,成了村里闻名的“理发匠”,每次理发后,我们还为老人家洗头、刮胡子,看到老人们清爽的笑脸,特别开心。帮扶对象张松家买了电视机,老人家不知道怎么安装电视机和“大锅盖”的信号器,就找到了我,看着老人家和小孩满是期待的眼神,从来没安过的我虽然是“大姑娘上轿”第一次,可还是满口答应,就跑到他们家对着说明书安装电视机,最难的是“大锅盖”,要一点点调信号,我就打电话给福建的厂家要来客服的电话对接,后来我在二楼房顶调信号,张松在一楼屋子里看画面,我们一边微信视频看信号是否满格一边调试,从下午三点多一直调到五点多终于有了信号,当小孩在屋子里兴奋的喊道“可以看到了”!蹲了一下午的我感觉腰酸背疼都是那么的幸福。今年疫情基本稳定后,张松要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小孩读书,我就主动上门给小孩讲课,后来考虑全村还有很多学生家里因为没有网络不能看“空中黔课”,我就和驻村队员利用村委会三楼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学习,办起了“临时小学”,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就感觉看到了大元村的希望。

村里最朴实的理想:三最村里的追梦人(3)

和专家探讨产业发展

只要“全力”工作,就一定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面对基层各种难题,我和大家迎难而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全力”开展工作。

勇磕基础建设和环境卫生短板。基础设施是村里老大难问题,通村公路是2019年4月才硬化,因为村里养殖户多,“晴天臭烘烘,雨天泥汤汤”是大元村曾经的真实写照。刚到村里一个多月时,一边和大家搞五改,一边做资料工作,有一天晚上开会,攻坚队杨队长面露难色的说道“村里前期五改施工推进力度大,能借的钱已经借了,现在资金短缺,如果没有钱就得停工,大家一起想想办法。”,我就个人主动垫付2万元,只为确保工期。野茶坝组张金成年纪大没办法修化粪池,我就和帮扶干部刨粪池,推沙子、水泥一起动手修,老人家热情的给我们煮鸡蛋。村里黄泥坡组水管漏水,我就和包组干部、镇水务站干部沿着陡峭的山路一点点排查解决。针对村里头疼的环境卫生工作,我就牵头起草《大元村村规民约》等资料,和大家一起动员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做到户户过关,人人参与。驻村以来,我和大家一道协调争取资金200余万元,共推进完成大元村危房改造任务12户,老旧房屋透风漏雨治理51户,房前屋后和庭院硬化59户,改厕64座、改厨62户、改圈12户、改水23户、改电20户,新建垃圾池11个,拆除废旧圈舍柴棚20间、安全隐患旧房15栋,有效改变村里原来“晴天臭烘烘,雨天泥汤汤”等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卫生问题。

敢挑产业发展重担。面对村里最难的产业发展问题,我没有退缩,和攻坚队友们共同确定重点打造蜜蜂、猕猴桃、肉牛、天麻、烤烟的发展思路。驻村以来,我主动策划野生猕猴桃包装销售,同时为了推进村里野生猕猴桃产业发展,我骑着电动摩托车多次到临近的务川县红丝乡太坝村、月亮村拜访当地驻村干部和销售带头人,商讨联合发展思路,并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最终确定联合发展事宜,务川县驻村干部邹书学表示“孟书记,我愿意和你一起搞这个产业!”。后来对接黔林洲企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北京普乐百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来村考察野生猕猴桃产业事宜时,当得知企业要去铜仁后,恰巧村里其他驻村干部轮休村里没车,我就一早挎着资料包坐着群众摩托车从村里出发赶到镇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摩托车下来,大腿和胳膊都麻木了,紧跟着又从镇里搭班车到县里和攻坚队员汇合赶赴铜仁对接,并最终促成了企业到村考察项目。2020年9月3日,当联系省农科院专家唐教授得知第二天要在六盘水市水城县举办猕猴桃产业发展座谈会后,我“毛遂自荐”请求参加,并在9月4日一大早就从村里出发,辗转私家车、中巴车、高铁等经过14个多小时,从东向西“穿越”贵州于晚上22:00多赶到会议所在地,并当天晚上拜访唐教授请教猕猴桃产业发展问题,第二天参加考察和座谈会后,又风尘仆仆的赶回村里。驻村以来,我们攻坚队累计为群众销售猕猴桃1.6万余斤,价值9万余元,使曾经没人要的“杨桃子”展现了它的价值。

为帮助群众销售蜂蜜,我几乎打遍所有朋友的电话,第一句就是“我今天要打一个有目的的电话”,还没等朋友反应过来,接着就开始推销村里蜂蜜,朋友看到我这么用心,都特别支持。有一次去群众家里取蜂蜜,因为路滑骑着的电瓶车“翻车”,小腿多处擦伤,为了怕群众担心有负担,我就忍着疼痛笑呵呵的取完蜂蜜后,才回村里处理伤口。群众申学玉为了表示感谢,送我一瓶蜂蜜就跑了,实在没有办法,我最后上门“堵”到申学玉说,“能给大家帮忙是力所能及的,如果硬是要送我,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不能白拿,就当你打折卖给我吧。”后来把100元钱塞给申学玉。驻村以来,我和攻坚队员共为群众销售蜂蜜1000余斤,价值15万余元。

不辞劳苦真抓工作。因为在市委办公室文书科工作的经历,针对攻坚队工作任务多、资料不规范等情况,我就牵头建立攻坚队工作任务台账,和负责资料的几个同志明确了分工,理顺工作运转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经常是白天下队工作,晚上牵头审核、修改、完善“档、袋、卡”等资料,确保资料规范。迎接检查期间,更是连续1周每天加班到凌晨三四点钟反复审核资料,确保“五个一致”,不经意间,头发白了很多,眼睛近视了很多。有次一个人在桥下组走访群众,上来时天黑了,骑着电动摩托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打滑往下缩,差一点就到悬崖边上……

2019年春节放假,我在腊月二十八回家休息两天,在大年三十早上看到市委办公室通知疫情爆发要紧急回办公室后,我第一时间回复,并立即辞别家属,在爱人的农村老家打车主动回市委办公室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别人说我你在驻村,关系在村里,可以不用回办公室。说实话,谁不想多休息呢?可是疫情紧急!人民生命大于一切啊!“疫情紧急!我以前在文书科和三科工作过,有文件处理经验,很多路远的同事可能短时间很难回来,我先帮忙顶着再说!”这就是我告诉同事的心里话。工作到正月初三后,根据要求,又立即赶赴村里开展疫情政策宣传、入户排查和值班值守工作,确保村里没有新冠肺炎发生。

村里最朴实的理想:三最村里的追梦人(4)

向企业推介野生猕猴桃

“全面”小康,助推大元持续稳步发展

“大元是我家,脱贫靠大家。我们要脱贫,我们能脱贫。撕掉贫困签,甩掉贫困帽。干群同齐心,脱贫就在今!”这震耳嘹亮的脱贫口号是我在全村脱贫动员会上想起的口号,也是我们攻坚队员和群众一起发出的心声,通过攻坚队员、群众大家共同努力,如今的大元村已经大变样!

目前全村123户645人全部脱贫,撕掉了铜仁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标签。全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全部解决,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积累9.74万余元。全村现有烤烟、肉牛、蜜蜂、天麻、猕猴桃5个产业,其中烤烟600亩、存栏肉牛278头、蜜蜂787桶、猕猴桃700余亩、菌材林31万余株(1500余亩),天麻3000平米,村村通、组组通公路方便快捷,环境干净整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要再驻一年村,要产业发展起来了再走!”这是我2019年底在德江县脱贫出列,大家都认为要撤掉驻村工作队时的想法,“现在产业虽然起步,但我还要争取再驻一年,等产业走上正轨后再走!脱贫攻坚已经告一段段落,但我愿意和大元村一起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这是2020年我现在的心声,作为一名党员,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和大家、和群众更好的推进大元村的发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