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石洞的真实故事:教书先生在垮塌的岩坡上找到下藏经洞
崖壁石洞的真实故事:教书先生在垮塌的岩坡上找到下藏经洞成都文殊院,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的道场;大邑县的鹤鸣山,道教的发源地;上个世纪40年代,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谢无量先生为灵岩书院题诗:“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上个世纪,外族入侵之时,灵岩寺在中国的大后方,与宜宾李庄、乐山五通桥等并称为四川三大文化重镇,在文化传承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地位上,堪称“民间的西南联大”。四川成都平原隐藏着许多神奇的地方。
都江堰青城山附近,有一片神奇的地方:灵岩书院。这里不仅隐藏着藏经洞千年之秘,更是文人墨客的读书地、奇侠义士的有缘处、大德高僧的修行场。
“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未进山门先一笑,满山红叶读书声”,孙中山的秘书长谢无量为灵岩书院题的诗,是灵岩书院最好的注解。
站在这座书院后面办学与讲学的,是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支撑起大后方中国文化半壁江山的几十位大家:
传西法师、李源澄、袁焕仙、冯友兰、钱穆、张圣奘、蒙文通、朱自清、谢文炳、秦佩珩、南怀瑾、唐君毅、牟宗三、潘重规、饶孟侃、罗念生等众多先生们,堪称名流汇集,文风鼎盛,法门重光。
上个世纪40年代,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谢无量先生为灵岩书院题诗:“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
上个世纪,外族入侵之时,灵岩寺在中国的大后方,与宜宾李庄、乐山五通桥等并称为四川三大文化重镇,在文化传承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地位上,堪称“民间的西南联大”。
四川成都平原隐藏着许多神奇的地方。
大邑县的鹤鸣山,道教的发源地;
成都文殊院,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的道场;
成都昭觉寺,“川西第一禅林”,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尊崇的修行地;
新都宝光寺罗汉堂,500罗汉神形各异,光明藏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新都宝光寺光明藏
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文人墨客必到之处,更不用说成都的金沙遗址、广汉的三星堆文化……
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因为听闻太多,耳熟能详,盛名之下,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没有机会深度了解。
其中,隐藏于青城山附近的灵岩寺院和灵岩书院,就是一个值得探寻的神奇之地。
近百年来,灵岩书院曾经有过不可磨灭的记忆,奇侠义士、文人墨客隐居于此,或与这个书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灵岩书院发端于灵岩寺。当地传言:“先有灵岩寺,后有灵岩山”,灵岩寺所在的灵岩山,为西蜀名山,紧邻都江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灵岩山最高海拔为1432米,山清水秀,灵力充沛,几百年来,一直为道教、佛教、儒教视为风水宝地。
甚至基督教也看上了这座山。1939年,著名的神学教育家贾玉铭和成都的基督教会在灵岩山灵岩寺侧开办灵修学院,并担任院长。
灵岩山的黑风洞,相传与二王庙相通,因时有黑风自洞中出而得名。紧邻黑风洞的灵窦泉,相传十分灵验。
1923年,德国一位叫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的人出版了一本《中国的建筑与风景——穿越十二省的旅程》(Picturesque China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A journey through twelve provinces Published by Berlin: Verlag Ernst Wasmuh, 1923年出版)。书中谈到灵岩寺,其中一张照片就拍于黑风洞前。
恩斯特·柏石曼何许人也?他是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1906到1909年,三年在中国穿行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全面考察,拍下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代表各地民俗、风情的建造照片,其中就有灵岩寺。
回到德国后,柏石曼连续出版了一系列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包括三本中国摄影书籍《建筑和景观》、《风景如画的中国》、《中国建筑》。这些图书,使他享誉世界,成为“建筑行业的摄影师,摄影领域的建筑师”。
柏石曼拍摄灵岩寺的时候,灵岩寺加上附带的建造、院落等,面积约两平方公里,附近还有千佛塔、藏经洞、东岳庙、喜雨坊及棋盘石等文物古迹。
第一种说法,是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年间(479年),这个说法与历史有些出入。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期间,当时巴蜀之地,应当属于南朝刘宋(420年—47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向多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佛教兴盛的阶段。
这个时期,佛像、壁画、石窟寺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
这个时期,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战乱和恢复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
持有这个观点的理由,是石刻的风格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石刻风格相似。但当时因为战乱,许多石匠艺人,在避乱中,逃到各地,也间接实现了石刻艺术的南北交融。
文人好茶,书院喜雨
西北方的佛教石刻艺术与四川的佛教石刻艺术相似,是说得通的。四川历来相对安定,因此,大量的石匠、木匠、建筑等手工艺人带着手艺来到富饶的成都平原求生、定居,应该与历史相符合。
第二种说法,灵岩寺创建于金代,历明、清重修,现仅存大雄宝殿和钟楼,为清代建筑。
此处的金代,语义模糊。中国历史上叫金的有两个朝代,第一是北宋末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公元1115年到1234年),也就是岳飞抗金的那个金。第二是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公元1626年到1636年),为了跟前一个金朝区别,也被叫做后金国,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山中岁月长
认为四川都江堰灵岩寺建于金代这种说法,无论是北宋年间的金,还是努尔哈赤的后金,都需要历史考证。一些文物有金代的痕迹,并不能说明寺院仅始于金代。因此这种说法,可能错把四川灵岩寺当作北方的灵岩寺了。
让我们来看看第三种说法,也是目前采信比较多的说法。
据《都江堰文物志》和《灵岩纪略》等书记载,灵岩寺为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时期)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建造。
但我们没有找到关于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建灵岩寺的原始资料,因此,这有可能是一种传说,需要进一步论证。
第四种说法:灵岩寺始建于隋朝,源于光化寺。唐开元四年(716年)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重建;明万历间(1573年-1620年)修葺;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性本大师又重建。
北大考古的杨兆凯和赵元祥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文献参考:四川社科院胡文和研究员在《灌县灵山唐代石经》。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灵山寺石经的发现过程,并考证分析了这些石经刻成的时代,大约在唐代。
胡文和先生多方考证,初刻石经的道音和尚所在的“彭门光化寺”,即指现在的灵山寺。
彭门,不是指彭山,而是指都江堰附近的灵岩山,被称为“天彭门”。杨雄在《蜀记》众说:“李冰以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元和郡县志》记载,“灌口山西岭有天彭门,两山相邻如阙,故名”。
- 四、灵岩山藏经洞的秘密
灵岩山中有不少岩洞。相传唐代高僧知玄,预料到佛教有不测之灾,曾让人刻了许多石佛经、石佛像,隐藏于洞穴之中。
历史上,灵山寺应该遭受过两次劫难。
一次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土豪崛起,“灌县周围的地区成了唐王朝与吐蕃征战的战场,灵岩石经的监造者、捐造者不愿卷入战祸,纷纷逃离,最后离开的僧人把石经封入洞中,从此再未回来,致使石经沉睡了一千年方才重见天日”(胡文和:《灌县灵山唐代石经》)
第二次劫难,是明末清初,张献忠率军入川,建大西国,战乱频繁,受屠者甚众,四川十室九空。
当时许多寺院、道观都被毁,僧人、道士逃难,四川的寺院和道观,大多在清初改宗换派,重新开山,于是才有了清朝重修灵山寺。其中一次重修,主要围绕东岳庙,并新建了喜雨坊。
又过了许多年,清朝光绪年间(也有说法为清同治年间),下藏经洞被发现。
据都江堰市档案局发布在都江堰市政府网站的材料《灵岩山藏经洞的秘密》记载,灵岩山上竹林寺后的山岩因暴雨冲刷而发生岩崩,雨过天晴时,有人发现在垮塌的岩坡下,有很多两面都刻有文字的石板,而石板大多破碎成小块,文字残缺不全,加之山民识字不多,对经文更一窍不通,故对灵岩山发现藏经洞经书的消息知者不多。
胡文和先生在《灌县灵岩山唐代石经》中,详细记载了发现石经的故事:
清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张耀闾的人游灵岩山,避雨进入下藏经洞之下的罗姓竹院。他发现院内阶沿砌石模糊有字,洗涤过后,方才看清楚全部是刻的佛经。罗姓农民告诉他,山后下大雨,崖崩,露出很多石经版,其中完整的几十块被湖北的举人陈仲实运回老家了,陈当时是县令范青蒲的幕僚。
直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有一位叫蒲春蔚的教书先生听说后,在垮塌的岩坡上找到了下藏经洞,清理出大量唐代的石佛经碎片。
他将这些石佛经碎片收入灵岩寺存放,并在他编著的《灌州金石录》中,详细记载了发现的情况:
“佛经沿洞壁依次重叠,每版间垫唐开元钱币数枚,版高40厘米,宽倍之,二面刻文,楞刻经名、卷第、版数及功德主名氏”。
经清理,石刻经卷有《大般若经》、《月灯三味经》、《枷楞经》、《陀罗尼经》、《出家功德经》、《灌顶经》、《多罗宝经》、《右绕佛塔经》、《随求经》、《随求即德经》、《无量寿经》、《出家经》、《三昧海经》等,非常珍贵。
正在维修的灵岩寺
这些碎片,大多数被当时的有权有势者私自转运收藏,残存的一小部分,现存于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中心展览馆内。
其中一块上刻有“大宝绩经第六卷第六版大唐大历三年”,说明这块经版刻成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1995年,上藏经洞被发现,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发掘和整理。
虽然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结论,证实灵岩寺建于何年,但根据藏经洞发现的石刻,以及各种资料相互印证,灵岩寺建造的时间,肯定不会晚于唐朝。
五、大德高僧的修行传道场
四川都江堰灵岩寺历史悠久,曾有多位大德高僧在此住持。
隋朝高僧释道仙、传说中的印度僧人阿耆多(也有翻译为阿世多)、参与玄奘法师译经的唐代高僧道因法师、近代高僧传西法师、昌圆法师、隆莲法师、晓云法师等,都与此山此寺有着不解之缘。
自唐代起,这里渐渐成为川西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后来经过明清多次重修,逐渐扩大。
民国时期,随着灵岩书院的成立,灵岩寺对文化史和佛教史的影响,达到了顶峰。
灵岩书院的成立,缘于民国时期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和尚:传西法师,与两位著名的居士袁焕仙、南怀瑾也有着不解之缘。
(后续的连载将陆续介绍灵岩书院与几十位大师的缘分)。
目前这座丰富的文化宝藏,尘封于此,有待重光。这座神奇寺院的历史,需要更多保护性挖掘,需要更多考古专家的努力和考证,也需要更多文化人的关注与传播。
我们这次上山,恰逢灵岩寺重新整修。对公众开放的只有灵岩书院、观音殿、东岳庙、仙都喜雨坊、太极九宫八卦阵。
一座仙山,成就书院与寺院,融汇儒释道文化,汇聚几十位大师,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已经非常难得。
期望不久的将来,重修后的灵岩寺能够向众生开放,共沐禅音。
(未完待续)
欢迎留言,尊重原创。本文图文版权均属“会飞的老船长”
您的点赞、转发和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