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白土坡村史上的社火与白土坡村的牛鼻泉一样声名远播。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使村落里人心凝聚,意志统一,使村落声威远播,成了村人的骄傲,村人的自豪。白土坡村因村下古刹旁一座牛鼻泉晶莹剔透,冬暖夏凉,甘甜凌冽而久负盛名。神话传说,太上老君降服天宫神牛下凡助人劳作,持刀砍掉一颗牛头,压在大石头下,从鼻孔里挤出神牛在天上喝的天河水......韩姓破败绝户,山下山口北村大寨上刘家析出一支上山居住,还称韩家山。行政概念上及社区活动中,白土坡韩家山同属一个村落。白土坡村居民潘刘二姓,互为甥舅关系。刘家是舅家,系从坡下山口南村刘家析出,到达早,居住上半村;潘家是甥家,系从东北方向上岭潘家析出,到来晚,居住下半村。白土坡村沟底的小溪白土坡村沟底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水(人称:牛鼻泉)

村上锣鼓

黎青屏

青云山西麓一道小平原,民国时候隶属菜园乡管辖,在菜园乡的最北边缘,人称小北原。

小北原坐北面南的阳坡上漫坡白油土,人称这坡及这坡上的村落白土坡。白土坡对面一座小山岗,凹陷处居住数户韩姓人家,人称韩家山。

韩姓破败绝户,山下山口北村大寨上刘家析出一支上山居住,还称韩家山。行政概念上及社区活动中,白土坡韩家山同属一个村落。白土坡村居民潘刘二姓,互为甥舅关系。刘家是舅家,系从坡下山口南村刘家析出,到达早,居住上半村;潘家是甥家,系从东北方向上岭潘家析出,到来晚,居住下半村。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1)

白土坡村沟底的小溪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2)

白土坡村沟底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水(人称:牛鼻泉)

白土坡村因村下古刹旁一座牛鼻泉晶莹剔透,冬暖夏凉,甘甜凌冽而久负盛名。神话传说,太上老君降服天宫神牛下凡助人劳作,持刀砍掉一颗牛头,压在大石头下,从鼻孔里挤出神牛在天上喝的天河水......

白土坡村史上的社火与白土坡村的牛鼻泉一样声名远播。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使村落里人心凝聚,意志统一,使村落声威远播,成了村人的骄傲,村人的自豪。

白土坡村里耍社火的根本是打锣鼓,白土坡村里耍社火最拿手好戏是舞狮。

白土坡村锣鼓源远流长,肇始年月无法考证,村上曾经流传有最全锣鼓谱,简单的如西川,三闪,几乎人人都能照谱打鼓;复杂点的如狗咬仗等等,多数人都能记谱打鼓;最难的要属扭麻杆,风搅雪等等,能记谱打鼓的都是高手。能记下所有锣鼓谱,熟练击鼓的是最高手。

白土坡村舞狮得益于清朝末年黄河岸边一户南姓人家,这户人家由如今西张村镇王村迁出,虽住黄河岸边,却不会掌篙使舵行船,亦不能撒网捕鱼,精通的却是舞狮。当南姓人家与白土坡村人相遇,相交,一场两场教会白土坡村人学会舞狮,就搬迁进白土坡村里买宅置地,居住下来,繁衍生息,成了永久居民。

清朝到民国年间,地方社会邪恶势力横行无忌,老百姓把公平公正公道都寄希望于豪侠仗义的三国人物关云长。如今湖滨区高庙乡小安村左家后的红岩寺是三门峡盆地里最为红火的关帝圣君庙。每年月日庙会各地社火表演云集,白土坡村锣鼓舞狮都要拔得头筹。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3)

2015年3月21日山口村庙会锣鼓队剪影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白土坡村最著名的人物不是出在白土坡大村,而是出在韩家山小村。这就是保长刘挺山,出陕州东城门远近有名声。菜园社火汇演,刘挺山带队,白土坡村锣鼓精彩表演,不懂谱的听出了热闹,懂谱的听出了门道。赢得阵阵掌声,赢得连连喝彩。莘野原崔家村一少年说:“吆,这一群山蛮牛打哩还好哩。”白土坡村人听见了,都不照理他,刘挺山仔细打听到崔家村少年父母姓名,居住巷套位置。返回途经崔家村,特意在他家门前停下不走,击鼓不停。吓得主家赶紧漫村落里央及有门面有神通的绅士给刘挺山赔情道歉,才算平息。

当白土坡村划归张茅乡管辖,青云山西麓的一道小平原成了张茅区的南部边缘,小北原就易名小南原了。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4)

2015年3月21日山口村庙会锣鼓队剪影

某年正月闹社火,阴历十六晚在张茅街上汇演。天色傍黑不黑,满街上锣鼓就叮叮咚咚响了起来。夜幕遮掩天地,白土坡村社火队伍走到香油河左岸南窑铁路小桥上,鼓点咚咚一响,满街上的锣鼓都停了下来,大家一股脑儿涌出张家门洞,站在马家门上迎接白土坡村锣鼓进街。鼓手铁猫大潘国祥耍起人来疯,咚,一记重锤下去,鼓面上打出一个破壑儿洞来。令马家门上黑压压一片人山人海个个瞠目结舌。一时间,白土坡村锣鼓怎生了得被传为佳话。

在过往的岁月里,三门峡盆地是纯粹的旱作农耕时代。每年秋季,收完庄稼,种上小麦,整个冬季农闲,无所事事。白土坡村人先是在古刹崖头上的窑洞里夜夜熬半灯油,练规范的武功,大洪拳,小洪拳,少林八卦连环掌......不规范的自己就地取材发明的武功屁股撅碌碡。

腊月,甚或还没进入腊月,武功停下,转入演练社火。村人不分贫富尊卑,悉数云集一处,锣鼓是村人集资购买,舞狮用的狮子皮是从户下借来的门帘,床单。无论是如何吝啬的人家,寻常一根针线都借不出来,凡演练社火要借,全都慷慨奉献,所有损伤,不管程度轻重,概不索赔。

社火凝聚了人心,净化了灵魂,建设了村风。经过腊月充分的演练准备,到了正月表演能不炉火纯青。

白土坡村上社火耍得最痛快的是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陕北佳县沙家店一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内战争局面反转,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战场上由战术防守转入战略进攻。

蔡迈轮吴道乙随陕县县大队与地方团展开拉锯战,时常逗留白土坡村。冬春季节在白土坡村驻守,陕县县大队战士与民同乐,表演社火。白土坡村动员了最多的青少年参加社火演练表演,又排练了纸马,旱船,跑马等项目。四周各村社火齐集白土坡村表演,留下红火,留下荣耀,留下美好记忆。

土改运动中,号召妇女解放运动,女性组织秧歌队,加入到了社火队伍中。

1956年集体化运动,1958年大炼钢铁,白土坡村二十余年不闻锣鼓声。直到1981年,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有了能供自己主宰的土地,又想起了社火。村上的锣鼓铜器家伙依然保存完好,拿出来了,尽管高精尖人才作古的作古,年近古稀的年近古稀。然而还有传人,尽管这些传人都已五十有余,还能披挂上阵,填补一名小青年补充队伍,锣鼓响起来了,狮子舞起来了。仍然是正月十六晚上到张茅街上汇演,走到南窑铁路小桥上响起锣鼓家伙,满街筒子里的人都跑到马家门上迎接,沿街筒子向东,在后崖崖头场里停下,打开场地,表演舞狮。南家舞狮传人已经年逾花甲,还拿得起绣球刀剑,却气喘吁吁,不能适应连续舞动。幸有山口南村刘天宝系开封市马戏团下来演员,刀枪剑戟样样都通,还精通气功功夫,应邀上阵。表演至正酣,出现高潮,刘天宝示意暂停,发表了一通即兴演讲。实则是卖了个关子,给那些年过半百的舞狮者一次喘息的机会,以利养精蓄锐。

尽管张茅人又听到了久违的白土坡鼓点,看到了久违的白土坡舞狮,交口称赞。白土坡村的表演者们却不无遗憾地说:“比起我们当年,差老鼻子了。”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5)

2015年3月21日山口村庙会秧歌队剪影

1981年表演过一场以后,白土坡村的锣鼓舞狮彻底销声匿迹了三十年。直到2012年,村人们又有了闲暇时间,寻找当年的锣鼓铜器家伙,没有影星了。协议商讨大家自觉自愿集资,购买了一套铜器一面锣鼓。可是锣鼓谱没有了,几经查找回忆对证,弄出了西川与三闪,打了起来。演练学习一段时间,渐渐有几人能够照着锣鼓谱打下来了,且越练越熟悉。又邀请本乡位村鼓手教会了狗咬仗。找到了扭麻杆,风搅雪锣鼓谱,却无论如何不能照谱打下来。

2014年正月,张茅举办社火汇演,同时表彰道德模范。白土坡村群众强烈要求参加汇演,迟迟得不到同意,直至到达时间偏晚。白土坡村被安排最后出场,主席台上却不宣布白土坡村表演,并且立即拆除主席台设施。看社火群众只以为表演彻底结束,潮水般离场。白土坡村锣鼓响了。听见鼓点,有人驻足观望,有人转身返回。依然是不懂鼓谱的听出了热闹,懂得鼓谱的听出了门道。

我是白土坡人。

1981年那个去张茅街耍社火的晚上,我也去了,手里拿了一根鸡蛋粗细的桐树棍,山口南村刘天宝打不开场地,向我要过了这根桐树棍,咳咳喳喳向人们头上打去,都打折成了三节,人们也毫无怨言。打开场地,刘天宝归还我的桐树棍只剩下那节最长的,两节短的被人们踏在脚下,踩成了碎渣,我本来打算是做夹杆,摘柿子用的,长度不够了,不能用了。心里疼极了,嘴里却啥抱怨话都不敢说。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6)

2015年3月21日山口村庙会白土坡村锣鼓队荣获锦旗

2014年正月张茅乡举办社火汇演我也去了,我不会打锣鼓,我听乡亲们打锣鼓,我会抬锣鼓,帮助搬挪锣鼓,转移位置,我会轰摊陪个人场。那场锣鼓打过,我就远赴新疆打工了,忽然一天,接到村邻从甘肃天水打来电话,说发给我们村500块钱奖金,鼓励春节文化活动。拿到钱后,就势又买了一面锣鼓。白土坡村锣鼓又恢复到两面。

有了2014年这一次汇演,村上打锣鼓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村里一部分人进城买房居住,青壮年也常年外出务工,农闲岁末,村人选择消遣时间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看电视扣手机有之、打扑克搓麻将有之。而会打鼓的高手已年近半百,而今的年轻人对当年白土坡村锣鼓的意义又了解甚少。锣鼓,作为村民曾经团结凝聚、齐心协力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如今也只能在阴暗角落里被岁月的灰尘掩盖。

民间文化打锣鼓:是我们回不去的岁月(7)

豫西窑洞

村上锣鼓、舞狮和秧歌,是我们这代人永远回不去的岁月、正在消失的文化、亟需拯救延续的烟火。

2019年1月28日于郑州南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