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面的四个人物:隐藏在西游记中的四层人生境界
《西游记》里面的四个人物:隐藏在西游记中的四层人生境界小伙子,你认为西游记里都写了些什么呢?不过就在我要转身离开的时候对方却突然冲我问了一句:然而对方却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句:愚者善言,智者善听,我来这儿就是为了听一听你们都在说些什么。听见对方这么一说,我心里顿时对他就有了一个评价,这人八成也就是一个故作清高的主儿,看来我也没必要搭理他。
导读:对于一件事物,如果你把它想得过于简单,那么它就会失去精彩的味道,但是如果你把它想得过于复杂,那么它的本真色彩也同样会被掩盖。
从而给你自己的内心带来许多迷惑,所以看待一件事物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简单与复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顺着这个点不断的深入,一直深入到这件事物,最初的源头。
如何看待,西游记这一部千古奇书在不久之前,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西游文化的研讨会,在当时的现场,偶然间看见了一位大概有50岁左右的中年大叔,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书。
对于大家所谈论的话题,似乎并不怎么关心,于是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然而对方却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句:
愚者善言,智者善听,我来这儿就是为了听一听你们都在说些什么。
听见对方这么一说,我心里顿时对他就有了一个评价,这人八成也就是一个故作清高的主儿,看来我也没必要搭理他。
不过就在我要转身离开的时候对方却突然冲我问了一句:
小伙子,你认为西游记里都写了些什么呢?
面对他的提问,我也是突然一愣虽然本来不想理他,但是出于礼貌,我还是整理了一下思路,回答道:
这个问题要看我们从哪方面去论了?如果从最本质的角度上来讲,在我看来西游记就像是一个人的人生。
或者说是这本书的作者,把自己这一生成长蜕变的经历,用神话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在这本书里,包含着他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往事,以及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各种心境,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成长史。
每个年龄段的人去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听了我的这一番话,中年大叔笑了笑说:
你刚才所说的这些,虽然都没有错,但实际上你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虽然能够看得出来,西游记就相当于吴承恩的个人成长历程,可是却没能说出来,他的人生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与蜕变的?
面对中年大叔的质疑,我急忙反驳说:
关于你刚才所说的问题,不是我说不出来,而是你压根没有问。
在我看来,吴承恩的成长经历,其实和西游记这本书一样,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60岁以前的吴承恩一直生活在宦海浮沉的名利场中。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追求着功名利禄。
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拜师学艺,上天入地,其实所求的,不过名利二字。
但是只可惜,命运不公造化弄人,吴承恩考了几十年的科举,却总是屡试不中,一直到50多岁的时候才得了一个补贡生的名额。
任凭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最终也只能混一个芝麻大的小官,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是一样,虽然有一身通天彻地的本领,但玉皇大帝却只安排他做了一个不入流的弼马温,这一点完全可以说是吴承恩的真实写照。
后来悟空一怒之下大闹天宫,结果却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吴承恩也是如此,受到小人排挤诬告,只能带着满腔的怨气辞官隐居。
而在此之后,吴承恩的人生与西游记就一起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在西游记中叫做西天取经,而对于吴承恩来说,则叫做明心见性。
听我说到这里,大叔似乎也有了某种感触接着我的话茬说道:
你所说的明心见性,其实不过就是在破除自己内心中的魔障,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难免会有一些让自己难以释怀的经历。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往事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心头,就像有一把火焰在你的心中熊熊燃烧,让人觉得痛苦和煎熬。
听着大叔的语气逐渐变得深沉,我以为自己在无意中勾起了他的心事,所以连忙把话接了过来继续说:
正因为人的内心中存在着痛苦与煎熬,所以才要实现自我的救赎,而这也正是西游记第二阶段中所体现出来的内涵。
比如书中有一段情节叫做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其实所谓的八卦炉,就象征着对内心的一种煎熬。
离开了宦海浮沉的吴承恩,就相当于从八卦炉中逃了出来,但是他的人虽然逃了出来,可是他的内心却依旧未曾解脱。
而要想实现内心的解脱,就必须让身为心猿的孙悟空,去主动战胜那些心魔,其实这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心病还需心药医。
关于这一点,西游记中有一个桥段体现得非常明显,那就是800里火焰山那一难这座火焰山,原本就是孙悟空当年踢翻八卦炉时。
掉落下来的一块火砖,然后就形成了取经路上的火焰山,也就是说,当年种下的因,如今需要自己来亲手了结这一个果。
其实在写这一难的时候,吴承恩应该就已经意识到了,心魔终究还需要由心来破,那些痛苦与煎熬的根源,其实并不在外界,而是源自于自己的内心。人只有过了自己这一关,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在说完这一番话之后,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叔赞赏的目光,然而没想到,他却毫不客气地说道:
你刚才所说的这些东西,虽然在普通人看来可能非常的深奥,但事实上你依旧只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没有把其中的精髓具体落到实处。
你只是根据西游记提出了一种明心见性的说法,却不知道明心见性的过程和层次。
这就好比你只知道要从北京到上海,但却不知道这一路上究竟都要经过哪里,也不知道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到达你想去的目的地。
西游记的四重境界这时候,还没等我作出回答,中年大叔又继续说:
其实根据西游记的本质来看,人这一生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最终的明心见性,一共要经历四个层次,而这四个层次又分别对应着书中的四个人物,也就是孙悟空,白龙马,沙僧,还有猪八戒。
其中猪八戒是处在最底层的阶段,象征着一个人的本能欲望,比如你看西游记里对他的描写:
贪吃贪睡,见利而动,无利则止。
这就代表着处于无名之境的芸芸众生,这种人所追求的,都是物质层次的欲望,或者说他们一直都在被自己的欲望支配着。
哪里有利可图,就会跟随着欲望的本能走向哪里?
而一个人要想不受欲望的支配,首先就得学会克制与忍耐,这也就是人生的第二个层次,叫做把欲望与自己相互分离。
这一点《西游记》中的沙僧就做得很好,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不被外界的诱惑干扰,也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始终能够安守本性不为所动。
听到这里,我终于忍不住反驳道:
你刚才所说的这种状态,未免也太过于刻意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沙僧一样,压制住自己的欲望。
过度的克制和忍耐,必然会给人的内心造成一种煎熬,甚至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到最后难免适得其反。
听了我的反驳,中年大叔倒也没有生气而是继续心平气和地说道:
小伙子,这下你可算是问对了!人的欲望根本就是克制不住的,过度的隐忍就是煎熬,我非常认同你所说的这一句话。
正因为欲望无法克制,所以我们才需要把自己的人生提升到另外一种境界 那就是靠意念来掌控欲望。
《西游记》里面有一个情节,叫做鹰愁涧意马收缰,书中的小白龙被称为意马,实际上就是代指一个人的意念。
人们常说,能够打败欲望的只有更大的欲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刻意引导,把所有的欲望和精力全部都集中到一个方向上。
去追求一个更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的目标,人们就会自动收敛起那些零碎的欲望,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其实并非没有欲望。
而是只有取经这一个欲望,所以才能够对其他事情都表现得无欲无求,听到大叔这么一说,我忽然想到了古书中的另外一句话于是随即脱口而出。
黄帝阴符经里面说道: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三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现在想起来应该就是这个道理,人的欲望虽然不会断绝,但却可以通过意念引导,懂得驾驭自己的欲望,就不会被欲望支配。
这样的一种境界,也许就是道家所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时候中年大叔微微点了点头,紧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道:
你刚才所说的这种境界,其实也只不过是寻常人眼中的高人而不是最终的状态。
要想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还需要再提升一个层次,而这个层次所对应的,就是《西游记》中的悟空,悟空本是心猿,作者又为其命名为悟空,结合起来的意思,也就是心空。
也就是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欲望,因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内心彻底放空之后,才能够消除生命中所有的界限和偏见。
当你在这条路上走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在一开始所追求的那种欲望,其实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个时候你可以说自己走到了这条路的尽头,同时也可以说这条路根本就没有尽头。
听了大叔的这一顿解释,我的心里仿佛被打开了一扇门,在这扇门的背后,是一个朦胧而又看不真切的世界。
或许这就是大叔所说的那种境界,只是目前的我还无法彻底领会,于是我便提议先留一个联系方式以便日后有些问题向他请教。
但是对此,大叔却说:我今天说的话已经够多的了,剩下的东西就要靠你慢慢领悟了。
毕竟境界这个东西,不是别人三言两语就能帮你提升上去的,说着大叔便把手中的书递给了我说了句留作纪念吧!然后便拿起自己的茶杯,起身离开,向着门外走去。
结尾对于中年大叔最后所提出的那种境界,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没能彻底地理解。那种感觉既像道家思想中所提倡的无为,又像是佛经中所讲的空。
但是我就总感觉自己与那种境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隔阂,虽然能够看见,但却无法深入。
而这或许也正是西游记的魅力所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境界,才能感受到与之相对应的层次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