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贵州大山发现一个旧遗址:云上连线

贵州大山发现一个旧遗址:云上连线“时隔40年重启发掘,主要目的是解决此前遗留的学术问题,发掘研究过程也将更加精细,科技含量也更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穿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告诉记者,新一轮考古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期间,还将汇集全国众多科研单位实施‘团战式’考古攻关。”一本跨越40年的考古日记实际上,本次发掘的“前哨战”早在1979年就打响了。发现于1978年的普定穿洞,曾在1979年进行试掘,1981年,1982年在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主持下,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期间,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裴文中也曾探访穿洞遗址。该遗址先后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万多件,骨角器1000余件,人类完整头骨两件,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遗址。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应腾)6月24日,贵州普定穿洞古人类遗址,昔日郁郁葱葱的洞口已被钢构考古大棚覆盖。40年前,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遗址”震惊考古学界;40年后,这个遗址带着“解决遗留问题”的任务,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

6月24日,在“普定穿洞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启动仪式现场,随着“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穿洞工作站”“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穿洞工作站”挂牌,意味着将重启对穿洞的认知,贵州史前洞穴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将迎来新的局面,获得更多更新的认知。

贵州大山发现一个旧遗址:云上连线(1)

新一轮发掘,将为探寻史前文明演进轨迹,描绘出更多彩的模样

与建设工程有明确的预期不同,考古发掘属于科学探索,结果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少举行发掘启动仪式。那么,穿洞遗址考古发掘为何如此“高调”?

实际上,本次发掘的“前哨战”早在1979年就打响了。

发现于1978年的普定穿洞,曾在1979年进行试掘,1981年,1982年在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主持下,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期间,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裴文中也曾探访穿洞遗址。

该遗址先后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万多件,骨角器1000余件,人类完整头骨两件,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遗址。

贵州大山发现一个旧遗址:云上连线(2)

一本跨越40年的考古日记

“时隔40年重启发掘,主要目的是解决此前遗留的学术问题,发掘研究过程也将更加精细,科技含量也更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穿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告诉记者,新一轮考古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期间,还将汇集全国众多科研单位实施‘团战式’考古攻关。”

贵州大山发现一个旧遗址:云上连线(3)

考古大棚将和外围的围墙、摄像头一起构建严密的文物安全网

“本次考古发掘区的布设经历了一个极为谨慎、细致、科学的研讨过程。”张兴龙表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本次发掘面积40平方米,发掘团队将充分利用批准的发掘面积,兼顾好遗址的保护,研究,展示的需要,把发掘区做成一个能够展示不同时期重要遗存的“时间走廊”,为以后能够向大众全面展示穿洞文化面貌,做好充分准备。

贵州大山发现一个旧遗址:云上连线(4)

穿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介绍重启发掘的重点

时隔40年,“地下”考古更有“云上”连线来助力。

在发掘现场,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荣誉主席高星,首次通过“云”连线,参与到现场考古发掘中。注重“仪式感”的背后,成为国内旧石器大咖对穿洞遗址研究工作重视,最生动的反映。

“重新激活穿洞遗址研究工作”“把意义和价值提取出来”“寄予厚望”,是高星在“云”连线中强调的重点。

贵州大山发现一个旧遗址:云上连线(5)

“地下”考古更有“云上”连线来助力

据悉,在接下来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中,将运用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分析古人类生存模式、技术文化特点,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过程与机制,探讨古人群迁徙、扩散、交流与族群融合的过程及动因。“相信新的考古材料将对以往学术进行补充或修正,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张兴龙说。

贵州大山发现一个旧遗址:云上连线(6)

长期和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是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40年前,相继出土的石器、骨器,成为人们探问穿洞遗址的开始。

40年后,更多的发现即将破土而出,穿洞留下的未解之谜,将有新的考古资料来回答。

记者:应腾

来源:众望新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