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推荐倪光南做院士:别再消费倪光南院士了
联想推荐倪光南做院士:别再消费倪光南院士了而倪光南能够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柳传志强力劝说当时的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推荐的结果。当时的院士是推荐制的,并非选举制,而且当时计算所内符合条件的科学家非常多。但是柳传志当年希望能把倪光南塑造成联想的一面旗帜,能够为联想在市场上赢得先机。因此,也正是在柳传志的极力劝说下,计算所才把倪光南推荐上去,成功当选首批院士。当年倪光南的联想汉卡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联想发动公关能力,争取来的。当年联想汉卡已经评下来的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选结果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公布 了。当时的联想公关部经理郭为,到处想办法打听,从成果办了解到行事程序:首先专家组50名专家中要有10名专家联名要求复议,然后再开大会其次,要有三分之二的专家同意这个复议,才能变更为一等奖 。 所以郭为第一步先要找够10名专家联名要求复议 ,郭为拿出了自己请人的本事,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给这些专家们演示,让他们了解联想汉卡的优点,
自从被中信声明与之划清界限之后,张捷把自己视频开头的头衔更改了,从原来高大上的“中信改革发展基金资深研究员”,变更成了“中关村资深村民”。同样是一如既往的“资深”,但是明显的调性就不一样了。去除光环之后,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看清自己位置,我觉得这应该是好事。读书人最重要的是格物致知,探寻真相,退一万步说,至少也不能歪曲事实,传播未经证实信息。张捷最近的几期视频,也似乎开始回到轨道上来,回过头来,对联想的财报,从新做出了解读,否认了司某男当初提出的联想负债过高,有爆雷风险的质疑。而这,也印证了吴海军说得确实是真话。
其实呢,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或许都觉得这种问题没有解释的必要。如此浅显的道理,自己还需要那么用心去解释,当心别人看不懂,更多的时候,我自己都在怀疑,这些人根本不是看不懂,其实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最近这期呢,张捷又把倪光南院士摆了出来。拿出了一本院士之路丛书之一的《倪光南传》。可能是不是抱着敌人的敌人一定是朋友的观点,倪光南院士一次又一次被摆出来针对联想或柳传志。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征求过倪光南院士的同意或许可。倪光南院士已经82岁高龄了,过去的那些是非恩怨,现在也看淡了,真心希望这些人别再过度消费院士了。
关于院士和柳的恩怨,其实现在资料也非常多,大家可以去多方面考证,了解事情的原委。
倪光南确实是非常具有爱国情怀的科学家。从他放弃在加拿大高达2万美金的年薪归国,包括自费购买了研发计算机所需的设备和配件,都表明了他基于科技兴国的迫切愿望。
但是,现在某些人,为了反衬出柳的不堪,随意拔高倪光南院士,甚至抱他塑造成了神。这种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行为,何尝不是对胸怀正义的倪光南院士最大的羞辱?
其实,回顾历史,当年最愿意把倪光南院士塑造成神的,恰恰是柳传志。当年是柳传志在联想定下的规则,凡是倪光南提出的意见,都必须遵守。
当年倪光南的联想汉卡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联想发动公关能力,争取来的。当年联想汉卡已经评下来的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选结果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公布 了。当时的联想公关部经理郭为,到处想办法打听,从成果办了解到行事程序:首先专家组50名专家中要有10名专家联名要求复议,然后再开大会其次,要有三分之二的专家同意这个复议,才能变更为一等奖 。 所以郭为第一步先要找够10名专家联名要求复议 ,郭为拿出了自己请人的本事,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给这些专家们演示,让他们了解联想汉卡的优点,就这样一个人一个人地做工 作,郭为终于攻下了10名专家 。最终才拿下了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倪光南能够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柳传志强力劝说当时的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推荐的结果。当时的院士是推荐制的,并非选举制,而且当时计算所内符合条件的科学家非常多。但是柳传志当年希望能把倪光南塑造成联想的一面旗帜,能够为联想在市场上赢得先机。因此,也正是在柳传志的极力劝说下,计算所才把倪光南推荐上去,成功当选首批院士。
所以说,其实联想和倪光南院士,本来是可以相互成就的。从目前来看,倪光南院士这么多年了,主要获得的成就,也是在联想。
但是,后来倪光南院士同时上马的研发项目太多,联想北京公司的李勤发现,那么多的项目,联想根本无法支撑,而按照当时柳传志定下的规矩,倪光南想上项目,根本不需要通过复杂审批。而当时,倪光南院士在汉卡的软、硬汉字系统之争中的错误判断也让联想汉卡在未来的汉字系统之争中错失了良机。以及当时投入80多万研发的多口卡技术也以失败告终。
这些最终也让李勤决定设立总工办来制约项目的上马。这才是倪光南和柳传志矛盾爆发的根源。
1994年6月,柳传志否定了倪光南院士关于在上海成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申请。当时柳传志给倪光南和吕谭平的便条中说到,他已向倪光南表达过自己的意见板卡是长期业务方向,所以建立设计芯片开发中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是应该积极推进,但联想是企业不是研究所,所以做这件事大体要具备有销售市场能引进最先进技术、有得力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形式、有资金条件和高水平开发人员4个条件。柳传志说上述4条缺一不可,目前条件尚不具备。
从目前来看,我认为这个决定应当是正确的,当时的cpu核心技术和市场基本上被外国垄断,以联想当年的资金条件,根本没有胜算。
在最近的网友们的热议中,似乎如果倪光南院士如果不离开联想,中国的芯片应该早就有了如何发展云云,这些想法就更加不切实际了。
后来几年以后,倪光南院士开始为李德磊的方舟一号积极奔走,跟国家要到不少资源,跟国家拿了两期补贴,结果,产品出来最终也因没有软件生态的支撑,而失败,最终,方舟科技解散,李德磊则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提供的土地,做开发赚了一笔,最终也回了加拿大。而倪光南院士则因此承受了诸多非议,甚至亲自到科技部负荆请罪。后来倪光南院士几次帮别人站台,包括NC和后来的“COS操作系统”,这些项目也都严重影响了他的声誉。想想看,这些年来倪光南院士为各个项目站台,也跟国家要到不少资源,最终这些项目的结局,其实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试想回到94年的联想,在当时的科技生态环境下,芯片研发怎么可能成功。
更何况当年中科院成立联想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芯片研发,是为了依靠三产赚钱改善职工薪资福利的。
94年倪光南院士跟柳传志决裂后,开始启动了长达5年的告状模式。倪光南院士利用他院士和人大代表的身份,发动了一切他能发动的资源,从科学院告到中央。最终由中纪委、审计署、监察部、证监会等“国家队”在二十多年前就对联想进行了调查,并在1997年10月给出了结论。指出,倪光南所提出的问题均系工作中不足和问题。调查中没有发现个人(包括港方人员)有违法违纪问题。
最终此事也以倪光南院士的一纸自我批评做出了了结。
现在某些人把这些旧事翻出来炒剩饭,热炒之下许多网友认为,联想和倪光南是由于“贸工技”和“技工贸”的路线之争,是联想用手段将倪光南赶出了联想。
然而这些人为何就想不到,倪光南院士当时的不断上告,已然严重影响了联想的正常经营。倪光南院士以他特有的科学家的执拗性格,最终请来了中央调查组,为了配合调查,联想正常业务的开展显然受到巨大影响,也因此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
1999年9月2日,联想正式对外宣布解聘前联想集团总工程师倪光南。9月6日,倪光南发了一封信恳请联想董事会不要“解聘我的工作成果”。9月7日,倪光南又通过互联网发出了一篇言辞恳切的“自我批评”,9月6日这篇文章现在又被大家热炒,9月7日这篇“自我批评”又被人选择性的无视。在某些人的笔下,历史就是个可以任意装扮的小姑娘,他想怎么描述就如何描述。
其实正是在这篇“自我批评”里,倪光南本人对当时告状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有做出了比较清晰的澄清,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剖析。今天关于联想的争论,早在二十年前,国家就已经有了明确结论,倪光南院士也通过“自我批评”和道歉了结了这一桩公案,现在结论已经在哪里了,有些人仍然不愿意去看。
现在,某些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打着爱国的名义,不惜反复炒作这些旧事,这样的结果,无非就是让联想20年前经历的阵痛再次重现而已。现在中科院也已经公布了主管单位的电话和地址,如果真有事实证据,就应该积极主动的向主观部门进行汇报。而非一味炒作混淆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