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第一次接触数码产品,机缘搬家了

第一次接触数码产品,机缘搬家了■李栋(记者)ThinkPad:十年过来依然坚挺或许有人说,这么复杂干吗?买个无线路由器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可十几年前,别说手机上网,带Wi-Fi的笔记本电脑都没有,就算笔记本电脑再轻便,想上网也只能带根“小尾巴”。所以在当时,可以用HUB组建“拓扑网络”,让局域网内的电脑都能上网,在校园里绝对属于“牛人”,我这个文科女当年靠这一招,在全班竟然获得“IT高手”的称号,并因此对IT技术产生兴趣,此后又进入《IT时报》工作至今,这个HUB也算得上是我与IT结缘的见证之物。 ◆章蔚玮(记者):第一次看见HUB是在大学的打印店内。当时寝室尽管已经用上无线路由器,但速度实在慢。发现楼下打印店的一排电脑网速却很快,一问才知道聪明的店长用上了HUB,那个羡慕……不过大学期间最终也没能用上HUB。◆杨鑫倢(编辑、微信运营):现在有的大学不准一个宿舍一根宽带用路由器大家共享,看了这个励志故事,你是否有了探索未

这两天,因为报社搬家,编辑部同仁们都在整理手头旧物。孔夫子搬家——净是书,IT男搬家——全是机。我们记者也算是半个IT男,有的在报社还“珍藏”上个世纪的数码产品,在他们看来,这些可都是古董,是为如今的数码产品奠定基石的先锋潮流。现在就来带你看看,到底是何物让他们如此舍不得扔?

HUB:与IT的结缘之物■郝俊慧 (编辑部主任)

第一次接触数码产品,机缘搬家了(1)

在手机、Pad随处可见的今天,很多90后大概没听说过它:HUB(集线器)。简单地说,HUB就是可以通过线缆将几台电脑连接成一个局域网的网络设备,十几年前,它可是寝室里上网必不可少的中心。

想当年(编者言:经打探,为其2002年读研那会儿),寝室中有6台电脑,为了摊低每月上网费,大家集资100多元买了这个HUB。但怎么共享带宽呢?当时万能的“度娘”还没这么厉害,包罗万象的是校园BBS。在BBS上找到攻略后,我按图索骥,将HUB固定在寝室客厅中,通过其背后的网口,拉出6条网线,分别送入每个房间。在电脑上一番设置后,6个室友便可以共用1M带宽,但能干的事情只有QQ聊天和看新闻。于是乎,客厅地板上一条条歪歪扭扭的网线“张牙舞爪”,而每个来我们寝室的人,第一反应便是,难道进了“盘丝洞”?

或许有人说,这么复杂干吗?买个无线路由器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可十几年前,别说手机上网,带Wi-Fi的笔记本电脑都没有,就算笔记本电脑再轻便,想上网也只能带根“小尾巴”。所以在当时,可以用HUB组建“拓扑网络”,让局域网内的电脑都能上网,在校园里绝对属于“牛人”,我这个文科女当年靠这一招,在全班竟然获得“IT高手”的称号,并因此对IT技术产生兴趣,此后又进入《IT时报》工作至今,这个HUB也算得上是我与IT结缘的见证之物。

章蔚玮(记者):第一次看见HUB是在大学的打印店内。当时寝室尽管已经用上无线路由器,但速度实在慢。发现楼下打印店的一排电脑网速却很快,一问才知道聪明的店长用上了HUB,那个羡慕……不过大学期间最终也没能用上HUB。

杨鑫倢(编辑、微信运营):现在有的大学不准一个宿舍一根宽带用路由器大家共享,看了这个励志故事,你是否有了探索未知打破禁锢的勇气?

ThinkPad:十年过来依然坚挺

■李栋(记者)

第一次接触数码产品,机缘搬家了(2)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些放不下的旧物。前几日整理杂物,翻出了一台搁置已久的ThinkPadX31,拂掉上面的灰尘,接上电源开机,又进入了熟悉的IBM地球界面,霎那间厚重感迎面而来——这台“小黑”陪我走过了七八年的时光,期间经历数次搬家都舍不得丢掉,当初和同学一起玩红警、毕业时赶制论文景象还历历在目。

2004年,一搞房地产的土豪亲戚追求时髦,新换了台3万多元的宏碁法拉利定制版笔记本,将他用了一年不到的X31淘汰给我。虽然保养不当,外壳有不少刮损,键盘也脏兮兮,但我当时却兴冲冲抱回家,兴奋地装了星际争霸、大话西游等游戏,每周都和同学约在浩方联机打对战,高考前还在晚上偷偷玩会儿游戏放松片刻。

现在看起来,这台笔记本的配置还比不上手机:只有12寸屏幕、奔腾M处理器、40GB硬盘、512MB内存,但当时却如获至宝一样地悉心爱护。到了上大学时,还带着它研究各种冰河软件、肉鸡,跟着计算机专业的师兄折腾各种DDOS。不过,当时机器的性能已经明显落伍,和室友一起打魔兽争霸对战时,还要将分辨率、画质开到最低。于是当时买来《电脑报》,学着加内存、换硬盘、超频,一轮DIY折腾下来勉强能够应付高清电影和常用软件,临毕业时还抱着它驻扎在图书馆内赶制论文。

可惜,如今的它已经带不动QQ,连运行个Office 2003都要卡顿半天。不过却从来没过要扔掉的念头,毕竟这台历久弥坚的机器,保存了满满的记忆与怀念,何况过几天给它换个SSD硬盘,还尚能再服役数年。

赖真(副总编):对我来说,笔记本电脑只有两个经典时代,一个是ThinkPad的“小黑时代”,一个是Macbook的“小白时代”。很多人今天用着小白,却并不会淡忘当年对小黑的喜爱,就像你年轻时心目中的女神早已嫁为人妇,你也依然会记得她当年的光彩。

王昕(编辑、微博运营):这台不错啊!就是用它玩红警,难道李栋中学就用笔记本玩游戏了?李栋大学已经早不流行那个了吧。

孙妍(记者):高中时老师人手一台ThinkPad,总抱着来上课,播放PPT,看教案之类的,这是我见过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所以我上大学时就梦想着有一台IBM的笔记本,但购买的时候被店员嘲笑了一番。我上大学那年是2010年。

徐建杰(视觉总监):看到大家晒的产品,我就想到刚进报社时我买的一款索尼的数码相机,现在电池满格的状态下,三张一拍,没电了!呜呼!

PDA:昔日的“卖肾”数码■王昕(编辑、微博运营)

第一次接触数码产品,机缘搬家了(3)

2006年还不流行卖肾,记者收获价值4000元的PDA——惠普RX5900,全靠省吃俭用,无尽码字。如果按照房价上涨估算,这台机子目前至少值15000元以上。

PDA即掌上电脑,可算Pad的前身。当年,手机多为非智能机,除了发短信、听音乐,其他功能乏善可陈;而如果拿出PDA,则能基本实现当下Pad的各种主流功能。

当年,这台热情四射能导航、能上网、能手写、能看视频的高端PDA是可以与当下iPhone相提并论的存在。即便在8年之后,这台PDA仍然可以自如导航,唯独其离线地图早已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由于实在不舍抛弃,这台PDA一直作为私藏保留。以至于后来这台小小3.5英寸屏幕的数码机子静静躺在办公桌上,90后同事竟不知这个手机不像手机,Pad不像Pad的数码产品“四不像”是为何物。

看来,是该让这款PDA告老还乡了,相见时难别亦难,虽然它还有回头率,但过了七年之痒即是永恒,这款PDA是值得珍藏的“老数码”。搬家?它老人家就不去了,它要做的是,回家,然后藏进书柜深处。

李栋:2006年的时候,我们好像还在用着诺基亚3230、5300啥的……王昕提前步入高富帅行列吗?当年我室友有一个多普达的PDA,记得跑的是Windows Mobile系统,还有牛B的GPS功能,一片艳羡。

郝俊慧:当时绝对是“高富帅”的象征,王昕由此摇身变为我们之中的“高端商务人士”。

赖真:PDA之后,我再没看到过定位于商务人士的成功产品。当年买过一个PDA,翻开皮套,抽出手写笔,点开备忘录,那感觉,好像不穿西装都不好意思用。而且价格定得一般小年轻真不忍心买。俱往矣!

名人智能王:比文曲星高端一点

■潘少颖(记者)

第一次接触数码产品,机缘搬家了(4)

我读高中的时候,记得当时同学中最流行的数码产品就是文曲星,有了它,我们就不用带厚重的英文词典了。稍许有些小资的同学,在文曲星中还养个电子宠物,上课有时会偷偷看一眼小宠物在干嘛。

而我并没有文曲星这样的标配,当时我有一台名人智能王掌上电脑MR-170,听名字就比文曲星要高端一些,大概1000元左右(其实这种产品更适合商务人士)。虽说叫“掌上电脑”,其功能现在看来简直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却让我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名片盒一样的大小,比同类产品体积缩小了1/3,重量减轻了1/2,在当时堪称“超小、超轻、超薄、超大屏幕”。打开翻盖,没有键盘,用的是触摸笔,这在当时也属于新鲜玩意,虽然笔又细又短,拿在手里写字不是太舒服。它所拥有的手写输入技术在当时也很特别,当别的同学在嘀嘀哒哒地按键的时候,我只要在屏幕上轻轻地写字就可以了,就冲这一点,即使笔再不舒服也还是要用。

除了与文曲星一样可以查英语单词,还可以与其它掌上电脑实现资料互传、联网下载资料,这个功能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前身。只可惜,当时没怎么用这个功能。它就像我的随行小秘,用它来当闹铃、备忘录、查资料,有事没事就会打开看一眼,就像现在随时都会打开手机一样。

现在这个产品在市面上已经看不到了吧。查英语单词,现在装个App就可以;传资料,现在连线也不需要了;手写功能,现在才叫真正手写,触摸笔都省了。如今,这个掌上电脑被装在保护套里,与其它已经“退休”的数码产品一起默默地等待被“淘汰”。

郝俊慧:当年用着文曲星的我默默走开吧。

杨鑫倢:“即使笔再不舒服也还是要用”,小潘当时简直就是以“炫富”的心态在用名人智能王啊……不过我不觉得文曲星很低端,文曲星才是经典的象征。这类产品我也用过,第一个是文曲星,后来为了我学牛津,妈妈又给我买了好易通,发音更清晰,功能也升级很多——可我看中的是更丰富的游戏,老是在写作业的时候偷偷玩……

又及:小潘的名人智能王现在还能打开哦,打开一些功能还需要输入密码,真是勾起无穷回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