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术生学绘画过程中走过的弯路(美术生为何不像大师学习)
看美术生学绘画过程中走过的弯路(美术生为何不像大师学习)所以说到底还是那句话,美术联考,主要讲“术”。这并不是很多人批判的“艺术教育的缺失”啊,或者“审美教育的缺乏”啊。只是考试规则,向来如此。美感是一种很难量化的东西,审美非常私人,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扪心自问,很难觉得在这种内容里能看到美感。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显然收到了不少正面回馈,不然不可能运行这么多年。就像丛林法则,先用这种方法在初筛里活下来,再谈塑造的问题。几十张卷子摊在地上,画的内容都大差不差,几个小时早就审美疲劳了,根本不会有时间去看题主所发的那些精致小画的漂亮细节。与其说“为什么不”,不如说这种考试风素描完全就是为了这种海量阅卷模式应运而生的,像极了大红条幅大黄字的逻辑。黑!就是黑!对比!鲜明!你说,这是美吗?
因为且不说学生画不画得出来,阅卷老师也看不出来啊!!
美术考试的阅卷现场,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集训老师要求孩子画得黑白分明,重的地方黑得发亮,轻的地方恨不得一点颜色都没有。
因为它抢眼啊!!几十张卷子摊在地上,画的内容都大差不差,几个小时早就审美疲劳了,根本不会有时间去看题主所发的那些精致小画的漂亮细节。与其说“为什么不”,不如说这种考试风素描完全就是为了这种海量阅卷模式应运而生的,像极了大红条幅大黄字的逻辑。
黑!就是黑!对比!鲜明!
你说,这是美吗?
扪心自问,很难觉得在这种内容里能看到美感。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显然收到了不少正面回馈,不然不可能运行这么多年。就像丛林法则,先用这种方法在初筛里活下来,再谈塑造的问题。
所以说到底还是那句话,美术联考,主要讲“术”。这并不是很多人批判的“艺术教育的缺失”啊,或者“审美教育的缺乏”啊。只是考试规则,向来如此。美感是一种很难量化的东西,审美非常私人,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
同样,对美的感知和表达也是很吃天赋的。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考大学之前就创作到一个符合绝大部分人审“美”的要求。如果在这方面过于苛刻,就会导致这种选拔过于精英主义,对社会并不适用。
因此,在一年数以千万学生参与的公众考试中,这种松动的评判标准很显然是不适用的。但塑造的正确,造型的准确,是一个绝对可以量化的东西。可以量化,就代表着大多数人光靠学习可以做到,评判标准可以接近公平。
现在你明白了吗?这种看起来极其死板,不鼓励想象力的东西,就像高考一样。它本就不是为了需要天赋去感受的“美”,只是为了教会你最基础的技法,为了公平。
等过了这一部分筛选,进入更专业方向的学习之后,题主所说的那类作品就会逐渐出现了。在拥有了基本的技法之后,不同的专业方向会让学生有更精专、更向内探寻的权利。脱离了考试性质之后,就是天赋和创作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所以,在美院里,你能看到这样的作品:看,这是不是就和题主你的想法比较接近了?
所以话说回来,题主的问题就好像去一群靠写抖音神曲为生的作者中间问:你们为什么不写交响乐呢?是不喜欢吗?
人家就靠那个为生,写不写得出来是一回事,人家的受众也不爱听。
对象找错了,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问题又来了:
作为普通人,如果你无意参加艺考,只是想培养审美,该怎么练习呢?就像上文我说的。美术,是“美”和“术”。培养美感很重要,像考试要求的那样培养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不会写字,就算再有天赋也写不出文章。只有以技术为载体,表达才有出口。
当然,你也不必像艺术生一样每天泡在素描速写里练习。稍微掌握基础知识,勤观察,多动手画,对于业余爱好者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况且,准确清爽的造型,本身就是一种美。
此外,多欣赏经典作品,并试着临摹学习。在临摹的同时,也要记得思考它为何美、为何让你觉得动人。带着思考的临摹或写生,对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无论是学习者,还是爱好者。只要是向着美术的方向而来,就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所收获。或许是更敏锐的感知力,又或者是更强的表达能力,欣赏能力。美术从来不是一个定格的公式,学美术,是一件殊途同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