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适合读书配乐的纯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文字力量
儿童适合读书配乐的纯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文字力量由于叙事事件完整性需要,音乐的表现也是要在一个相对完整、封闭的过程中展现时间始末。因此,叙事曲的结构多明确完整。多体现为:曲式西方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一种被各国人们所熟知的民谣,它融合了叙事与抒情因素并配以戏剧性的对白。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当时的叙事曲还可以分为法国叙事曲、意大利叙事曲、英国叙事曲以及德国叙事曲等西欧各国的叙事曲。到了十二、三世纪,叙事曲成为游吟歌手创作的叙事性独唱歌曲的名称。它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即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样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叙事曲作为一种应用于器乐表演的体裁,首先是由肖邦最先以钢琴独奏形式采用的。后来又出现为交响乐队创作的叙事曲。叙事曲可以是独立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根据普希金翻译的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写作的;也可以是器乐套曲中的一个乐章,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的第二乐章
——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
简单来说,叙事曲就是“以音乐叙事,试图达到与感受文字叙事过程之后的相似心理感受,甚至得到更为深刻的情感震撼。”
叙事曲是一种在戏剧性音响进程中进行叙事发展的音乐体裁,其最大魅力在于以虚拟时空代替现实时空,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跨越时间、空间、领略由不同的“音响”组合而展现的情景和场面。因此,音乐的叙事,即是对人物活动构成事件的再现,具有现实的意义(日常经验的或历史文献的意义)。
来源
西方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一种被各国人们所熟知的民谣,它融合了叙事与抒情因素并配以戏剧性的对白。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当时的叙事曲还可以分为法国叙事曲、意大利叙事曲、英国叙事曲以及德国叙事曲等西欧各国的叙事曲。
到了十二、三世纪,叙事曲成为游吟歌手创作的叙事性独唱歌曲的名称。它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即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样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叙事曲作为一种应用于器乐表演的体裁,首先是由肖邦最先以钢琴独奏形式采用的。后来又出现为交响乐队创作的叙事曲。叙事曲可以是独立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根据普希金翻译的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写作的;也可以是器乐套曲中的一个乐章,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的第二乐章。
曲式
由于叙事事件完整性需要,音乐的表现也是要在一个相对完整、封闭的过程中展现时间始末。因此,叙事曲的结构多明确完整。多体现为:
1、变奏曲式。如:格里格《g小调叙事曲》(op.24)等;
2、奏鸣曲式。如:肖邦《g小调叙事曲》等;
3、三部曲式。如:勃拉姆斯《叙事曲》(op.10)等;
4、自由曲式。
1)声乐叙事曲类:舒伯特《魔王》;
2)器乐叙事曲类:李斯特《降D大调第一叙事曲》、《b小调第二叙事曲》等。
代表人物
肖邦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勃拉姆斯
和肖邦一样,勃拉姆斯尝试以德国日耳曼民族叙事诗为题材,创作叙事曲。他的音乐没有光辉灿烂的旋律和华丽的炫技手法,但其形式具有古典乐派的庄重严谨,而其精神实质又是浪漫主义的。这种保守与创新的结合,可谓独树一帜,并已藉由他的四首叙事曲,体现在了青年勃拉姆斯身上了。
在叙事曲这一音乐体裁的创作中,作曲家以音乐作为“叙事”的主导元素,向欣赏者传达自己的叙事意图、情感表现和艺术趣味,通过艺术构思使叙事的现实意义形成转喻,产生的审美意义。它透过艺术形象的命运,解说着整个人类的(也是每个个体的)存在意义,剖析着其历史命运。人的本质在这里得到了最深刻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