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作品概述(他的死让我愤怒)
余华活着作品概述(他的死让我愤怒)二喜带着苦根当爹又当妈,等到苦根四五岁的时候,在一场工地意外中,二喜也死了。现在只剩下富贵跟苦根两人相依为命。苦根此后跟着外公一起生活,可居然因为日子太苦,没吃过啥好东西,一时因太饿吃太多的豆子给噎死了......最后就只剩下富贵跟一头也叫富贵的老黄牛相依为伴......再后来眼看着日子就要一天天好起来,然而有庆死了,媳妇家珍的病也一天比一天严重。很久之后,凤霞出嫁了,风风光光地嫁到了县城,女婿二喜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好人。好景不长,凤霞因难产大出血死去,留下了一个儿子苦根,三个月后伤心过度的家珍,也死了。主人公徐富贵是地主之子,年轻好赌输光了所有家产。为还清富贵的赌债,富贵的父亲变卖了所有的地产和房产,紧接着心生悲凉的老父亲在如厕时,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去世。富贵的母亲生病,他进城为母亲买药,药还没来得及买却被抓去当壮丁充军。94版《活着》两年多后,回到家中,可爱聪明的大女儿凤霞因一场高烧变
近段时间,我把余华的这部原著小说《活着》看完了。
惨、残酷、残忍、无奈、悲痛、沉重、解脱等这些情绪伴随了阅读的整个过程,唯一令我感到由衷喜悦过的,是富贵的女儿凤霞认识对象二喜,相继结婚以及生孩子之前那段日子。
那时富贵一家逐渐走出失去儿子有庆的悲痛,眼看就要过上长久安稳的幸福生活,不成想,原来这只是一小段插曲。唯一不变的是死亡如影随形,缠着富贵的每一个亲人。
94版《活着》
主人公徐富贵是地主之子,年轻好赌输光了所有家产。为还清富贵的赌债,富贵的父亲变卖了所有的地产和房产,紧接着心生悲凉的老父亲在如厕时,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去世。富贵的母亲生病,他进城为母亲买药,药还没来得及买却被抓去当壮丁充军。
94版《活着》
两年多后,回到家中,可爱聪明的大女儿凤霞因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母亲也已去世,儿子有庆已两岁多,只是还不认得他这个爹。再后来富贵他们一家四口经历了集体公社和大饥荒。
再后来眼看着日子就要一天天好起来,然而有庆死了,媳妇家珍的病也一天比一天严重。很久之后,凤霞出嫁了,风风光光地嫁到了县城,女婿二喜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好人。好景不长,凤霞因难产大出血死去,留下了一个儿子苦根,三个月后伤心过度的家珍,也死了。
二喜带着苦根当爹又当妈,等到苦根四五岁的时候,在一场工地意外中,二喜也死了。现在只剩下富贵跟苦根两人相依为命。苦根此后跟着外公一起生活,可居然因为日子太苦,没吃过啥好东西,一时因太饿吃太多的豆子给噎死了......最后就只剩下富贵跟一头也叫富贵的老黄牛相依为伴......
小说《活着》比电影还要残忍得多,富贵的亲人一个不剩全死了,亲手把每一个亲人送进了坟墓。
《活着》中有多处读来都令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生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喜悦,死就能给人带来多大的悲伤。
其实,在面对活着本身这件事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富贵,只要不死,就要赤裸面对接下里不知是悲还是喜的明天。活着也是我们唯一不能被夺走的意志。
关于《活着》这本小说,有几处我非常想拎出来单独说一说。
1、十三岁有庆的死,令人颤栗和发指美好的生命被摧毁总令人颤栗和发指。《活着》中富贵儿子有庆的死亡,便是如此。
有庆懂事,为了不费鞋,赤脚上学,即便是在大雪天。
有庆勤快,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力所能及为家里干活,割草喂羊更是他的拿手好活。
有庆有爱心,自己辛苦割草喂养长大的两头小羊被迫收归为生产队所有,他仍旧每日割草去喂它们,看着它们吃饱喝好,还要抱抱它们然后再回家。
有庆善良,当得知校长(县长的女人)住院需要有人献血时,他第一个跑到医院去献血,轮到要抽自己的血时,他高兴地脸都涨红了,然后“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
“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医生抽血的”当富贵哀求医生们救有庆的时候,医生来了一句“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每每看到这里,都禁不住要破口大骂,县长女人的命是命,一个普通小孩子的命难道就不是了吗?!这抽血的人和医生,简直就是草菅人命!为什么在善良可爱的有庆身上会发生这样的荒谬又可怕的事情?为什么会有如此荒唐的死法?为什么在医院里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富贵想找县长报仇,可这县长偏偏是曾经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要埋有庆了,富贵舍不得。“想到有庆再不会说话,再不会拿着鞋子跑去,我心里是一阵阵酸疼,疼得我都哭不出来。”“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拣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身体疼......”
就这样,13岁的有庆永远躺在了从未谋面过的爷爷奶奶身边。一想起有庆死去的过程,就觉得现实是如此魔幻......
2、那片土地上如富贵一般的人,仅有一个小说里作者和富贵的相遇,令他对以后收集民谣的日子充满了快乐的期待,他还一度以为在这块肥沃茂盛的土地上如富贵一般的人比比皆是。而事实上,作者在此后再也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像富贵一样,可以清楚讲述自己过往的生活。
94版《活着》
“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流泪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这样的老人(富贵)在乡间是在难以遇到,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的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类零星的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94版《活着》
这些沉默无语,留着浑浊老泪的老人们,我一点都不陌生,这其中也包括我的父亲和爷爷。他们对自己的过往几乎绝口不提,我知道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真的对过往没有热情,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
祖辈们经历了大跃进和饥荒,能最终活下来的都可以说是幸运儿。但这样的经历,也给了他们太多身心的磨难,生活贫瘠,语言困乏,也耗尽、丧失了领略和体悟美好的热情与能力,他们又是多么的不幸。与他们来说,活着更像是活着本身,没有其他赘余。每个人都很平淡,每个人有都是都隐忍的英雄,活下来,他们就战胜了死亡。如同《活着》中最后的富贵“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
其实,何止是他们呢,有时连我自己以及身边很多面无表情的人,也是一群对生活缺乏热情,不善于复述过去,记忆模糊的一群人。今天,为了活着本身,太多的人都已经拼尽了全力。
3、一个作家的使命作为读者,我们读的是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一般很少会去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使命是什么?而在《活着》这本小说的序言部分,我已经被作家余华的一段话深深感动,这段话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余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披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
这段话我反复读了几遍,仿佛被点悟了什么。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或者喜爱写作的人而言,谁人不想写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佳作,但我们有真的好好想过我们写作、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吗?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态?
有庆的死,面目模糊言语匮乏的人们,一个作家的使命,这些是《活着》这本小说带给我的触动。
94版《活着》
《活着》中,富贵的所经历的时代,随着岁月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也不会遭受发生在富贵那个年代的事情。不变的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困苦和磨难。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何其丰富,忙碌又快速,都被推着向前进。我们不但要活下来,还要学会反思过去,进可能避免悲剧再发生。
王小波曾在《黄金时代》里说:“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我想,这种想永远生猛下去的活法,应该是活着更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