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是原始的农耕文化(粟黍的故乡)
火塘是原始的农耕文化(粟黍的故乡)在国内外专家的多方印证下,迄今为止,无论在日本还是欧洲,所种植的小米都来自中国,欧洲的原始品种就是在兴隆沟出土的炭化小米,在通过欧亚草原大通道之后,传播到了欧洲,经过西北、西南传播到东南亚、南亚等地。距今1万年以前,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就已经开始驯化种植粟和黍,当时的东北地区还处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兴隆沟遗址所处的西辽河平原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人们在采摘与渔猎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了农耕时代。但在兴隆沟遗址中最让人惊喜的是发现了了1400多粒炭化植物颗粒,专家赵志军将该遗址出土的四份炭化小米样品分别送至中国的北京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日本的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进行加速器质谱(AMS)测年,“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四个数据的平均值是6800±35 14C BP,校正年代为距今7670—7610年。”比在欧洲发现的谷子种植早了近3000年。也比我国之前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黍米早了近2000年。兴隆沟
黍米,又称糯秫、糯粟、糜子米、大黄米等,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黍米主要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种植,当地民间百姓将黍米制成面粉,在西北、华北等地用面做成炸糕,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在东北用面做成粘糕、粘豆包等,是东北特色美食。粟米,俗称谷子、小米,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种植,而在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亚草原也有分布,种植比较广泛。黍米和粟米在考古学上公称为小米。而黍米的起源到底在哪?由于粟和黍属于小杂粮,在之前的国内包括亚洲考古中很少有早期小米遗存,而在欧洲早期小米出土遗址多于亚洲,所以一直以来西方坚持说小米起源于西方。不过,在我国的考古学家的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终于找到黍米的发源地。
兴隆沟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是一个只是一个仅有30多户农家、120多人口的小村落,三面环山,大牛河水环绕小村蜿蜒北上,村庄的四边都是平整宽阔的旱地,这里属于西辽河流域平原的一部分。村民们在平时的劳作中,经常能看到一些石刀、石斧等器物,而村民们并不知道是做什么的。直到2001年6月的一天,外面来了一群人,拿着各种工具到处挖挖铲铲,测量记录。7月1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在这里拉开了考古发掘的序幕。
经过考古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远古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遗址,并命名为兴隆沟遗址。发掘了房址37座、居室墓葬26座、灰坑50余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自然石块等。2012年5月,在这里还发现一尊距今5300多年、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精美陶塑人像,是中国迄今首次发现的一件史前陶塑人像。
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
但在兴隆沟遗址中最让人惊喜的是发现了了1400多粒炭化植物颗粒,专家赵志军将该遗址出土的四份炭化小米样品分别送至中国的北京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日本的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进行加速器质谱(AMS)测年,“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四个数据的平均值是6800±35 14C BP,校正年代为距今7670—7610年。”比在欧洲发现的谷子种植早了近3000年。也比我国之前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黍米早了近2000年。
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炭化黍米粒
这说明,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古人就开始种植黍米,并成为人们日常的食物。不仅在兴隆洼文化中发现了黍米,在7200年前的辽宁沈阳新乐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很多炭化黍米颗粒,根据出土的器物石磨盘、石磨棒、陶甑等,这里已经可是蒸煮黍米饭来食用;在兴隆沟遗址附近有着万年历史的兴隆洼古人类遗址也同样发现了炭化黍米颗粒。
距今1万年以前,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就已经开始驯化种植粟和黍,当时的东北地区还处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兴隆沟遗址所处的西辽河平原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人们在采摘与渔猎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了农耕时代。
在国内外专家的多方印证下,迄今为止,无论在日本还是欧洲,所种植的小米都来自中国,欧洲的原始品种就是在兴隆沟出土的炭化小米,在通过欧亚草原大通道之后,传播到了欧洲,经过西北、西南传播到东南亚、南亚等地。
我国的东北地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驯化和种植的黍米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地种植的粟黍“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