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假日书单(封面书单十一月)
经典假日书单(封面书单十一月)关于成都的茶馆,我们从文学的描述中,比历史的叙述中能看到更多。比如李劼人的《暴风雨前》和《大波》。在历史学者王笛看来,“在展示历史的细节上,文学有的时候比历史学做得更好。” 一如既往,以“微观史”著称的王笛,在这本书中依然跳出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把目光放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史上。他综合运用了官方档案、现代小说以及成都竹枝词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日常,以及在茶铺这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社会整体面貌。在书中,王笛表达了自己作为成都人,对茶馆强烈的个人回忆和少年经验。《那间街角的茶铺》 王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西南联大已经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那时候的大师课堂,是怎样的?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是怎么授课的?唐兰教授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有怎样的妙处?来看看107岁高龄马识途的新作吧。这是目前唯一公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
2021年秋天极短,仿佛夏天刚结束,就迎来了寒风骤起、暴雪忽至的冬天。这也提醒我们,这一年只剩下最后几十天。这已是疫情下生存的第三个冬天了。真怀念2020年以前的世界。不用担心机票酒店被临时取消,出门不必一定戴口罩,进入公共场合不用扫码。啊,那仿佛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然而我们没有理由抱怨,没有理由苦毒,没有理由放弃。因为有无数个平凡的普通人,在同时负重前行,不管是寒风中通宵测核酸的医务人员还是扶老携幼安静排队的民众,不管是远方亲人的牵挂,还是身边友人的共勉,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在沮丧中奋起,在暗夜中仰望星光。种种不确定中,我们至少可以好好管理我们自己的心,发射爱、光,去温暖我们身边的人。汲取和传达每一份可能的温暖,在那些没能见面的日子里,好好生活,下次见面,分享好消息。
如果暂不能行走在万水千山,那就先徜徉在字里行间吧。白居易曾这样“问六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杯之后,正衬展开书卷,在那里有病毒抵达不了的远方。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马识途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南联大已经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那时候的大师课堂,是怎样的?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是怎么授课的?唐兰教授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有怎样的妙处?来看看107岁高龄马识途的新作吧。这是目前唯一公开出版的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兼具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其中既有大师们精勤治学的品质、谦逊严谨的人格魅力和自由开明的名校教学风貌,又有马老以年逾百岁的高领,克服病魔侵扰潜心研究甲骨文的心得和体会。其中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从中亦可窥见西南联大精神与血脉传承之魅力。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著 花城出版社
在这部小说中,刘震云引用民间“花二娘”的传说,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记忆中的六叔生前所画的画作,探讨延津(刘震云的河南老家)人幽默的本质。六叔的画,以延津人事为题,既有日常也有神鬼,既写实又后现代,深得“我”这个作家的喜爱。六叔死后,六婶一把火烧了他所有的画,出于纪念,“我”以记忆中六叔的画为母本,写下了这部小说。画里画外、戏里戏外、梦里梦外、故乡他乡、历史当下,刘震云将幽默荒诞与世俗生活相融合,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展现出一种强大魔幻现实风格,被文学评论家称赞为“讲述真正的中国人的故事。其中有中国人最具根性、最深的经验和情感。”
《那间街角的茶铺》 王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于成都的茶馆,我们从文学的描述中,比历史的叙述中能看到更多。比如李劼人的《暴风雨前》和《大波》。在历史学者王笛看来,“在展示历史的细节上,文学有的时候比历史学做得更好。” 一如既往,以“微观史”著称的王笛,在这本书中依然跳出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把目光放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史上。他综合运用了官方档案、现代小说以及成都竹枝词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日常,以及在茶铺这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社会整体面貌。在书中,王笛表达了自己作为成都人,对茶馆强烈的个人回忆和少年经验。
《北纬四十度》 陈福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北纬四十度” 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它也是一个伟大的纬度,这条地理带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成就了彼此,它穿过整个北中国,那是中国最壮丽的山河。《北纬四十度》是第一部围绕北纬四十度进行探究的文化大散文。作者陈福民以漫长的华夏历史为经,以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为纬,在这部探究民族融合的文化大散文中,绘制了一幅别样的千古江山图。从公元前300 年的赵武灵王直至十七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书写了北纬四十度上演的千年人间大戏。其中史实与文学相结合,历史回叙和现场感并重,在对历史的重构与对话中饱含人文关怀,为当下的历史写作提供了新范例。
《张医生与王医生》 伊险峰,杨樱 著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一个家庭要如何维持尊严,如何避免成为“废弃物”?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亚历山大?这本书讲述作者之一伊险峰的两位同学——张晓刚和王平——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医生,经历东北变化最剧烈40年的人生历程。从他们的故事里,许多人或许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近些年来,在文学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就是所谓的“东北文艺复兴”。但这本书重点讲的不在于此。全书通过大量的采访,以两位专业人士的半生轨迹,审视他们的知识、尊严与自我建构过程,社会改革是如何改变并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这是一本教科书式的“非虚构”写作——足够流畅、优美的文笔、巨大的信息量、精准的观察、新鲜的角度,以及最重要的“同理心”。
《老科技的全球史》 大卫·艾杰顿 著 李尚仁 译 理想国&九州出版社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刚从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时空跨越到现在,需要从接触到的各种器具、服务中根据重要性辨识出“科技”,你选择的会是自来水、抽水马桶、自行车这类诞生于20世纪及之前的老东西,还是微信、淘宝、百度搜索引擎这类21世纪的新产品?在这本书里,作者会帮助你开启类似的旅程,丢掉科技越新越好的预设,重新思考真正有效、有用的科技是什么。这是一部接地气的科技史,它着眼于无缘奖金和主流关注的科技,比如波纹铁皮、人力三轮车。这些器具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平淡无奇,大部分是相当过时的老科技,或者是老科技结合地方需求改造后的产物,但长时间以来非常好用、不可或缺。跳脱传统科技史的叙事藩篱,作者将目光投向模仿改造、保养维修等一贯被认为缺少技术含量但实际上影响深远的环节。
《如何离开地球表面:人类航空航天小史》 卢西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今天,我们经常看航天项目直播或航展,但其中涉及的许多专业知识——如涡喷发动机、飞行控制、运载火箭、固体火箭、比冲、指令舱、逃逸塔——我们到底听懂了多少?如何讲清飞机、火箭的原理?在飞机和火箭的技术史上,又有多少至关重要的技术变迁和前赴后继的前辈?今天,我们都有机会坐飞机,但民航走过了怎样的曲折路程,才得以让我们更舒适、安全地到达?未来的民航机、真实的星际旅行又是什么样的?本书用一个个生动、幽默、动人的故事,普及了航空航天领域的许多基础重要的知识。卢西,本名深,现居德国,知乎航空航天类荣誉答主,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航空航天系动力专业硕士。
《寂静的巴黎》 申赋渔 著 南海出版公司
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席卷法国,巴黎封城,全民禁足。出于作家的本能,因工作被困在巴黎的中国作家申赋渔,开始记录封城期间耳闻目睹的点点滴滴。小人物的浮沉命运,鲜活而生动的日常片段,人格的多元与复杂,无数细节在《寂静的巴黎》中涌动,流露出敏锐与温度、关怀与悲悯。它所传达的并非沉重的痛苦,而是映照出情绪与真相;记录的是当下,面向的却是我们憧憬的未来。灾难性时刻栖息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巨大的裂缝之外,仍有细微的温暖与感动让我们坚信,这世界依然值得我们努力活着。
《食物冷知识》 乔治·扎伊丹 著 王芳 马冬梅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斥着加工食品,那么,食用加工食品到底对健康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何界定加工食品,自己在厨房做的食物就一定是纯天然的吗?添加剂、防晒霜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多大影响?该书教大家辨别加工食品的真相,看透让人眼花缭乱的饮食建议。作者通过科学的分析,澄清关于加工食品、添加剂、防晒霜、清洁剂的误区,帮助读者在海量信息的轰炸中,过滤掉无用的信息,提取真正有用的资讯。
《被抹去的历史: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玛丽萨·拉索 著 扈喜林 译
万一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西方文明论”将欧洲和美国描述为人类发展的巅峰,然而,这一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地理文化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那个被描述成蛮荒之地的地区,曾经有着怎样的富饶和美丽,又是怎样变成如今的模样?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