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探访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探访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探访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安全总监罗佳佳对设备进行检查。 采访对象供图除此之外,生活区内的空调开放时间有所延长,而工人们的高温补贴也从七月份开始持续发放。建筑施工期间通常使用临时水电,容易在用电高峰期内因超负荷导致断电。王师傅每天都需要对工地上的水电设施进行日常检修维护,保障施工期间的水电供应。除了检修配电箱,7月29日这天,王师傅和同事还要负责塔吊电梯线路的检修以及大灯的安装。目前项目二期工程中,共有两台塔吊进行作业。一号塔吊的高度已经达到68米,在太阳的炙烤下,塔吊机的表面温度更是达到40℃以上。王师傅和同事在进行检修或安装时,需要首先配备防坠器和安全带,然后一边攀爬一边检查金属结构中各标准节连接螺栓的连接情况以及吊笼整体等结构表面有无变形、锈蚀,同时身上还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包。才几分钟就已经汗如雨下,浑身湿透。高温的环境下,工地上作业难免会有身体不适的时候。持续工作了一个小时左右,王师傅和同事就返回工程部休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黄颖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入伏以后,广西多地发布高温蓝色预警,7月25日,全区有近70个县站最高气温超过35℃。然而在高温环境下的城市中,仍有不少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即使戴着手套 摸起来仍觉“烫手”
电力工人王师傅烈日下检修电箱。黄颖雯/摄
7月29日14时许,记者走进南宁中新国际物流项目的施工现场看到,脸上挂满汗珠的35岁电力工人王师傅,正熟练地对配电箱进行检修。
建筑施工期间通常使用临时水电,容易在用电高峰期内因超负荷导致断电。王师傅每天都需要对工地上的水电设施进行日常检修维护,保障施工期间的水电供应。
除了检修配电箱,7月29日这天,王师傅和同事还要负责塔吊电梯线路的检修以及大灯的安装。目前项目二期工程中,共有两台塔吊进行作业。一号塔吊的高度已经达到68米,在太阳的炙烤下,塔吊机的表面温度更是达到40℃以上。王师傅和同事在进行检修或安装时,需要首先配备防坠器和安全带,然后一边攀爬一边检查金属结构中各标准节连接螺栓的连接情况以及吊笼整体等结构表面有无变形、锈蚀,同时身上还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包。才几分钟就已经汗如雨下,浑身湿透。
高温的环境下,工地上作业难免会有身体不适的时候。持续工作了一个小时左右,王师傅和同事就返回工程部休息,服用了防暑的药品。这些药品是单位针对高温天气为工人们准备的,同时,施工现场还提供了消暑降温的凉茶及饮料。
除此之外,生活区内的空调开放时间有所延长,而工人们的高温补贴也从七月份开始持续发放。
安全总监罗佳佳对设备进行检查。 采访对象供图
南宁中新国际物流园项目安全总监罗佳佳负责安全巡查的区域面积约为19万平方米,每天他都需要逐层检查数座十层高的楼栋。走一会,汗水就顺着发梢流进眼里,他随手一抹,就继续检查。
走上在建楼栋12层的平台,一侧设有安全围挡,罗佳佳一边检查固定围挡的螺丝是否安装到位,一边用手轻推看其是否晃动。上下楼梯时,他也总是习惯性地摸一摸扶梯的插销是否稳固、螺母是否拧紧。
除了楼栋检查,罗佳佳还要在户外工地上检查电箱电工巡查是否到位,漏电保护器是否有效,钢架钢管是否松动,吊篮钢丝绳状态是否异常等。太阳直射下,这些金属设备表面温度随之升高,即使戴着手套,摸起来都仍觉“烫手”。但罗佳佳习以为常。为了保障工友们的安全,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要把控好每一个细节。
一天工作下来,罗佳佳的嗓音因不断进行安全提示而变得沙哑,衣服也湿透了。在工人们几乎全部离场后,他还在工地上检查每台施工升降机的安全防护门是否关闭……“我的任务就是保证全员安全,为安全生产建设工作保驾护航。”罗佳佳说,这是身为一名安全总监和共产党员的使命与决心。
用汗水护卫城市环境
环卫工人梁凤霞在进行道路清扫。黄颖雯/摄
7月25日15时左右,广西南宁市良庆区云龙街的道路旁,环卫工人梁凤霞正在清扫垃圾。此时户外气温已经达到37℃,体感温度更是高达40℃以上。没有大树遮阴,炽烈的阳光直射在道路两旁,空气中弥漫着热浪。梁凤霞就这样顶着烈日清扫街道,头戴草帽、口罩“全副武装”,豆大的汗珠止不住地从她额头滑落。
梁凤霞的工作时间从早上6时持续到中午11时,休息3个小时后又接着从14时工作到17时,而通常每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
“有时下午捡完一圈垃圾,就会觉得有点头晕,得坐在路边缓一缓才能继续干活。”梁凤霞在喝茶间隙说。被放置在电动车储物箱里的茶水是梁凤霞在家里煮好再带过来的,用容量为1.5升的水壶装了满满一壶,她说自己每天最起码要喝两壶。
尽管这条道路日常的人流量和车流量相对较少,但梁凤霞依旧一丝不苟地清理地上的每一点垃圾和每一片落叶,“这是我的工作,清扫干净一点,我自己看着都舒服些。”话音未落,她又一路小跑着去追逐马路对面随风飘舞的塑料袋。
绿化工人方雅丽(化名)在烈日下进行绿化养护工作。黄颖雯/摄
手握灌满水后重达十几斤的水管,一脚在前,一脚向后支撑,抬高手臂,使水流能够射入花圃深处。入伏以来,绿化工人方雅丽(化名)每天都需要长时间维持这个动作,“这样才能确保每片植被都能浇得到、浇得透。”她说。
61岁的方雅丽,在去年才开始从事绿化养护工作。在这之前,她主要做的是搬运泥沙之类的装修类工作,一天工资200元左右。后来因为年纪增大、散工较少,她成了一名绿化工人。
37℃的高温,简单的一顶帆布帽,一套轻薄的长衫长裤就是她全部的“防晒装备”。在太阳的炙烤下,不断滴落在衣领上。“一天下来衣服都没干过。”方雅丽摸了摸背后的衣裳。
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方雅丽还需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眼下正值夏日农忙时节,每天下班回到家,方雅丽还要去地里收玉米、收花生。
方雅丽的儿子不忍看妈妈这么辛苦,多次劝她放弃这份工作,但她不愿意。“你让我闲着不干活我更难受,而且这么热的天,这些花草没有人来浇水的话过两天就蔫了!”
责任编辑: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