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没了物质还在吗(是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没了物质还在吗(是意识决定物质)既然,意识建构物质存在天然的认知和实践困难,那么物质建构意识呢?目前情况下,人们对什么是物质通常是有较为明确的认知,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然而,人们对于什么是意识并没有形成统一客观的认知。当我们连意识是什么都没有彻底弄清楚时,又如何能够判定基于不确定的意识能够建构确定的物质呢?如果答案是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就应该给出一套建构体系,基于物质的组合演化可以产生出意识,否则,这个判定只是一种理论猜测,还无法形成一种科学的判断。如果答案是意识决定物质,那么就应该给出意识在怎样的条件下生成物质,否则这种判定就是无稽之谈。由此,这个问题就转变为一个建构性问题。
是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不经实践检验,那么任何回答都是存在缺陷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最终定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如果答案是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就应该给出一套建构体系,基于物质的组合演化可以产生出意识,否则,这个判定只是一种理论猜测,还无法形成一种科学的判断。
如果答案是意识决定物质,那么就应该给出意识在怎样的条件下生成物质,否则这种判定就是无稽之谈。
由此,这个问题就转变为一个建构性问题。
目前情况下,人们对什么是物质通常是有较为明确的认知,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然而,人们对于什么是意识并没有形成统一客观的认知。当我们连意识是什么都没有彻底弄清楚时,又如何能够判定基于不确定的意识能够建构确定的物质呢?
既然,意识建构物质存在天然的认知和实践困难,那么物质建构意识呢?
《认知的维度》给出了一套建构方式,具体详见文章“【6张逻辑图,助你完全看透人性!】”
那么,既然基于物质体系能够建构意识,是否就说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呢?
答案不一定。
当解构了意识体系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物质的本性时,就会发现物质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意识是依附于特定的主体的,所谓的主体,可以用四个参数来表征:
一是系统能够储能或吸能;
二是系统具有一定的自主行为能力;
三是系统能够检测环境并适应特定环境;
四是系统能够保持基本内核的稳定。
——(摘自《认知的维度》第7章)
这四个参数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视为一个主体。生命体都是主体,一些人工制造的智能体也可以被视为主体。
上述实际上是狭义的主体概念,而广义的主体概念,则包括一切的物质在内,这是因为,一切非孤立的物质也具有主体的这四个基本特点:
首先,任何物质自身都是能量体的存在,物质能量与质量成正比;
其次,物质通常都有一些独特的性质,这种性质往往导致了物质的一种特定作用表现,虽然这种表现比较单一,但仍然属于一种定向作用的体现;相对论的提出,指出了任何物质都能够影响空间,从而间接影响周边物质,这种影响也体现了某种趋向,只是影响力度存在相对性而已;
第三,物质在某种环境中会有某种性状表现,在另一种环境中会有另一种性状表现,综合来看,它体现了物质适应环境的过程;
第四,物质在很多时候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物质也可视为广义的主体!
物理学家在不断探究物质的本性时,陷入了越来越迷茫的境地,因为微观粒子越来越难以探测,微观粒子的运动性质越来越难以描述,粒子运动的复杂性并不比意识的复杂性要低多少,这可以从描述粒子的方程的复杂性看出来。
迄今为止,物理学家也无法回答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质的存在性。
生命体和物质体都是主体,而主体实质上是物质和关系的综合体。
意识代表的是异动关系性的存在,物质代表的是确定关系性的存在,定性关系和不定性关系共同造就了主体的存在。
由此,单独定性意识,和单独定性物质,实际上都是存在不足的,这是从本质上来说的。不过,如果界定了背景尺度,明确了研究范畴和精度,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回答的。
在严谨的科学范式中,物质决定了意识。
而在抽象的认识论中,意识描述了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