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的t细胞表达哪类mhc分子(allo-HSCT后供者细胞上的抗原表达缺失或下调了)
活化的t细胞表达哪类mhc分子(allo-HSCT后供者细胞上的抗原表达缺失或下调了)检查意见:本次涂片考虑AML-M5可能骨髓象。骨髓流式:异常髓系幼稚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25.69%,其免疫表型为CD45dim CD64bright CD33bright CD13 CD38 HLA-DR CD14-CD56part CD15part CD11b-CD300e-。原始、幼稚细胞特殊化学染色:POX 5%(-)18%( )77%( ),DCE:6%(-)94%( ),PAS:约95%的细胞呈弥散状阳性,ANAE:100%的细胞呈弥漫至块状棕红色阳性,ANAE NaF:阴性,抑制率100%。案例经过案例一患者,女性,42岁,2021年4月2日主因“发现白细胞升高2日”入院。骨髓穿刺涂片示:有核细胞约>200个/HP,增生极度活跃,G:E=0.76:1。单核细胞占55.2%,其中原始、幼稚细胞占33.8%,此类细胞胞体较大,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量丰富染灰蓝色,胞核多
转自公众号:检验医学
作者 | 秦尤文 张炳尧
单位 | 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 / 上海闸新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
01
案例经过
案例一
患者,女性,42岁,2021年4月2日主因“发现白细胞升高2日”入院。骨髓穿刺涂片示:有核细胞约>200个/HP,增生极度活跃,G:E=0.76:1。单核细胞占55.2%,其中原始、幼稚细胞占33.8%,此类细胞胞体较大,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量丰富染灰蓝色,胞核多呈类圆形及扭曲折叠形,核染色质疏松,核仁隐约至明显可见,部分细胞浆内可见紫红色的细小颗粒。
原始、幼稚细胞特殊化学染色:POX 5%(-)18%( )77%( ),DCE:6%(-)94%( ),PAS:约95%的细胞呈弥散状阳性,ANAE:100%的细胞呈弥漫至块状棕红色阳性,ANAE NaF:阴性,抑制率100%。
检查意见:本次涂片考虑AML-M5可能骨髓象。骨髓流式:异常髓系幼稚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25.69%,其免疫表型为CD45dim CD64bright CD33bright CD13 CD38 HLA-DR CD14-CD56part CD15part CD11b-CD300e-。
骨髓染色体:47 XX t(9;11)(p21;q23) der(9)t(9;11)(p21;q23)[19]。融合基因:MLL-AF9阳性(98.616%)。该患者诊断为AML-M5(MLL-AF9)。
于2021年7月8日输注中华骨髓库无关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13d巨核系植入, 15d粒系植入, 32d供者完全嵌合。在 15d的骨穿复查中,形态和流式均未见异常,但流式显示正常中性粒细胞CD16完全不表达,将CD16-PC7换为另一厂家的CD16-BV605,同样不表达。
截止至撰稿日,患者持续维持在供者完全嵌合状态,移植后共进行了5次骨穿,流式均显示粒细胞CD16完全不表达。流式图如下:图中蓝色代表中性粒细胞群体,图1、2分别为初诊和化疗后2.5个月,图3、4分别为移植后 15d和撰稿前最近一次骨穿。
案例二
患者,男性,57岁,因“确诊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2年半,乏力不适10日”于2021年8月30日入我院。入院后查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极度低生,偶见胞浆内颗粒相对较多的淋巴细胞,所见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部分稀释不排除)骨髓象。
骨髓流式:异常T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8.28%,其免疫表型为CD45bright CD3 CD8dim CD2dim CD5-CD7-CD4-TRBC1-TCRαβ CD95 CD16dim CD11c CD57part CD26-PD-1 CyCD3 CD45RApart CD45ROpart TCRγδ-CD56-CD94few CD52part CD28-CD30-ALK-。
外周血流式:异常T细胞占有核细胞9.45%,免疫表型同骨髓,流式符合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表型。
2022年1月4日,回输亲缘半相合(女供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10d巨核系植入, 13d粒系植入, 19供者完全嵌合。在移植后 14d的骨穿复查中,形态和流式均未见异常,但流式显示97.70%的正常T细胞不表达CD5,将CD5-PB450换为CD5-PECy5.5(图5-6)再次进行实验,结果相同。
我们又进一步排除了供者(女儿)T细胞的问题(图7)。移植后 25d再次骨穿中,正常T细胞中92.40%表达CD5(图8),其它免疫表型未见异常。
流式图:绿色和红色分别代表正常T细胞和异常T细胞,图9-10分别为初诊和移植前,图5-6为移植后 14d分别用CD5-PB450和CD5-PC5.5检测结果,图7为其供者外周血,图8为移植后 25d检测结果。
02
案例分析
“案例一”患者移植前中性粒细胞正常表达CD16,目前已是移植后7个月,患者处于供者完全嵌合、AML完全缓解状态。在移植后的5次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中,流式除发现粒细胞CD16表达完全缺失外,其余并无异常,为排除克隆号或荧光素的因素,我们更换了不同厂家的抗体(荧光素也不同)进行检测,结果一致。
“案例二”患者原发病为T-LGL,移植前异常T细胞群体不表达CD5,当移植后 14d监测MRD时发现CD5几乎缺失(CD3 CD5 仅2.30%),引起了分析人员注意,然而其它T细胞抗原(CD2、CD7、CD8、CD4)和鉴别T细胞克隆性的抗原(CD45RA、CD45RO、TRBC1)均无表达异常,不免使人困惑。
我们先后采用CD5-PECy5.5和CD5-FITC对患者标本及供者(女儿)外周血细胞进行验证,排除了实验操作和试剂的问题。更有趣的是移植后 25d虽然还有7.60%的T细胞不表达CD5,但其CD5表达有趋于正常的趋势,这种移植后正常细胞上某个抗原表达明显下调,随后又逐渐恢复的现象,目前在其他移植后的患者中并未出现过。
03
心得体会
CD16抗原是流式细胞术检测粒细胞发育阶段的常用标志,它的本质是FcγⅢ类受体(FcγRⅢ)。FcγR受体主要有三类:FcγRⅠ(CD64)、FcγRⅡ(CD32)和FcγRⅢ(CD16) FcγR受体通过识别IgG的Fc端起到连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桥梁作用。
FcγRⅢ由位于1q22染色体上的FcγRⅢA和FcγRⅢB两个同源的基因编码。FcγRⅢA主要表达于NK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编码FcγRⅢ的穿膜结构。FcγRⅢB则表达于中性粒细胞上,编码FcγRⅢ磷脂酰肌醇锚定连接受体。FcγRⅢB基因缺失时中性粒细胞CD16表达发生改变,但NK胞的CD16表达不受影响。
FcγRⅢB基因缺失(或可称为多态性)在健康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国内罕有报道,国外报道的案例中大部分为正常健康年轻女性,这类女性生育时体内会产生母源性的抗FcγRⅢ抗体,导致新生儿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而被发现存在FcγRⅢB基因缺失。
FcγRⅢB基因缺失的个体并无自身免疫病发生率增加、容易感染或发生重度感染的倾向,可能是因为中性粒细胞上另一种受体—FcγRⅡa的存在,后者可以单独承担起正常中性粒细胞的防御功能,通常情况下这两类受体共同参与IgG调控的中性粒细胞吞噬颗粒活动。我们推测“案例一”供者可能存在FcγRⅢB基因缺失。
CD5作为泛T抗原,它在αβ和γδT细胞上均表达,在T细胞发育的早期双阴性阶段(CD4-CD8-T细胞)即可检测到,随着T细胞发育成熟表达增强。以前认为CD5正调控T细胞和T细胞受体(TCR)的活性和功能,但新近的研究表明CD5既是TCR信号的负调节因子,也是T细胞存活的启动子,CD5已被证明参与免疫系统免受自身攻击、免疫耐受的过程,包括负选择、无效诱导、诱导细胞死亡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产生等,说明CD5不仅是一种表面标志,也是具有免疫负调控功能的分子。
“案例二”为什么会出现移植后一过性CD5表达下调,我们没有找到相关文献,咨询了几个承担较多异基因移植后样本检测的实验室,均表示未遇到过这类情况,因此目前先报道此现象,未来持续关注。
04
结 语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进行MRD流式监测的患者中,偶尔会发生某个抗原表达减低或丢失的情况,此时需排除仪器、试剂和人员操作的问题,给出结论时应结合其他抗原的表达情况综合分析判断。截止到撰稿日,本文的2个案例MRD持续阴性,在结果报告中我们分别对CD16和CD5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单独描述,告知临床的同时也提醒流式分析人员,每一次跟踪随访都需密切关注有特殊表达改变的抗原,这类抗原的表达变化或可作为一种标志物提示患者的疾病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卉 王爱先 甄军毅 等. CD16/CD13表达模式可以有效鉴别粒细胞相关疾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24(4):632-634.
[2]M de Haas M Kleijer R van Zwieten et al. Neutrophil Fc gamma RIIIb deficiency nature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a study of 21 individuals from 14 families. Blood Actions Search in PubMed Search in NLM Catalog Add to Search . 1995 Sep 15;86(6):2403-13.
[3]E Muñiz-Diaz P Madoz O de la Calle Martin L Puig.The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Fc gamma RIIIb deficiency is more frequent than hitherto assumed. Blood Actions Search in PubMed Search in NLM Catalog Add to Search . 1995 Nov 15;86(10):3999.
[4]Erica Burgueño-Bucio Carlos A. Mier-Aguilar Gloria Soldevila. The multiple faces of CD5. J Leukoc Biol. 2019 05 ;105(5): 891-904.
[5]Thaís Helena Gasparoto Thalita Marcato Dalboni Nádia Ghinelli Amôr et al. Fcγ receptors on aging neutrophils. J Appl Oral Sci. 2021 ;29: e20200770.
[6]G. Fossati R. C. Bucknall S. W. Edwards. Fcγ receptor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Eur J Clin Invest. 2001 Sep ;31(9): 821-3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