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发展的必然过程吗(内卷背后隐藏的时代痛点)
内卷是发展的必然过程吗(内卷背后隐藏的时代痛点)内卷消耗人的热情和精力,感到疲累和懈怠,又不敢轻易放松警惕,工作生活越来越艰难,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人类社会由于资本运作等发展方式,制定了无形和有形的规则,为个体的行为圈定了范围,个体则被抛入其中,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激烈的内部竞争,但社会总效益却不见得有明显提高。直观上来讲,演化可以看成是一条或多条线,这些线条不一定是笔直向前的,但一定是发展变化,向外发散的,即某种事物发生了质的改变。内卷则是指事物卷入、纠缠和复杂化,内卷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演化,演化是没有特定方向的变化,内卷却为这种变化圈定了一个范围,使事物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演化,难以逃脱。可以说,内卷是介于静止和发展之间的一种无规则原地运动。
什么是内卷
提到内卷,大家并不陌生,无休止的繁杂劳动,事物一遍遍的精细化,恶劣的内部竞争。这些都令人疲惫不堪。
内卷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过程?内卷就是常规的事物演化吗?
英文中的演化“evolu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的“evolvere”,原本意思是将一个卷在一起的东西打开,也可以指事物的生长、变化或发展。
直观上来讲,演化可以看成是一条或多条线,这些线条不一定是笔直向前的,但一定是发展变化,向外发散的,即某种事物发生了质的改变。
内卷则是指事物卷入、纠缠和复杂化,内卷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演化,演化是没有特定方向的变化,内卷却为这种变化圈定了一个范围,使事物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演化,难以逃脱。
可以说,内卷是介于静止和发展之间的一种无规则原地运动。
人类社会由于资本运作等发展方式,制定了无形和有形的规则,为个体的行为圈定了范围,个体则被抛入其中,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激烈的内部竞争,但社会总效益却不见得有明显提高。
内卷消耗人的热情和精力,感到疲累和懈怠,又不敢轻易放松警惕,工作生活越来越艰难,生活质量反而下降。
内卷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的?
内卷使个体劳动力变得廉价
相信大家在被迫内卷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但是收益却没有增加。
明明工作做得更加精细了,也投入更多精力,但是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也没有太多成就感。
其实这是个体劳动力在内部竞争中逐渐变得廉价的主观表现。
首先来解释资本是怎样运作的。
资本是利用劳动力产生的增值部分获取收益的,即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运作的方法。
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实现预付资本的增值,必然会延长劳动的时间或者想尽办法让打工人在固定时间内做更多的工作。
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效率这两种方法让原本有限的劳动力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这意味着先前预付的资本发生了“增值”。
因此,我们所分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增值过程”,我们陷入的也是这个过程。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努力工作意味着自身的贬值和失业的更多风险。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拼命地工作反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窘迫?
对于一个狭窄封闭的产业链,往往会经历以下的恶性循环:劳动力充足——找到理想的工作变得困难——个体之间竞争加剧——人们努力的提高工作能力——人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社会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裁员)——劳动力变得廉价和更加充足——找工作变得困难……
如果没有人跳脱出来,让劳动促使社会发生质的的改变,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机会,就没有办法摆脱困境。
内卷使异化劳动变得繁重
异化劳动是指机械化的,程序性的,人们难以从中获得内心满足,并且具有剥削性质的劳动。
例如清洁工、会计、打字员等工作的异化程度较高。
为什么内卷要与异化劳动联系在一起?
内卷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无非是内卷为人们的工作徒增了不必要的负担。
异化劳动并非不正常不合理的存在,大部分的工作都或多或少有异化劳动的成分。
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存在,但是内卷的最大危害在于它将原有的异化劳动扩大,并且增加了大量原本不必要的异化劳动。
比如一篇论文,写4000字是使人身心愉悦的个体发展性劳动,而由于内卷,不得不写到6000字。
这就是工作量徒增了几倍的异化劳动,是一种无形的集体内部自我剥削,无意义的竞争会因此愈演愈烈。
如果说异化劳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存在和经历的一种带有剥削性质的劳动形式,是社会的无奈。那么内卷就是资本运作下的一种社会病态。
为资产服务的异化劳动力加上内卷会使个体变得廉价,而个体劳动力的廉价会造成资本的进一步聚敛,最后形成劳动力的自噬,比如我国外卖行业的廉价劳动力。
内卷之下
人们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难以统一
内卷使人焦虑很大一部分产生于自身价值的存在与社会价值的存在之间的矛盾。
工作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无意义的工作又使得个体对于自身价值的感知越来越微弱。
充满奋斗热情的青年人不禁发出疑问:我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吗?
这里的有意义,其实分为长期与短期,个人与社会两个维度。
对于个人的短期利益而言,我做的事当然是有意义的。
备考花大量时间刷题,学分从3.5增加到3.6,可以拿到奖学金;一个方案不断进行修饰,实质内容没有变化,但因此被选中得到了提成。
我们每天花时间和精力在内部乏味的竞争上,看似没有形成实质进步的行为,实际却获得了实质的利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运而生。
然而这其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有多少呢?社会并不会因为部分人的内耗从而形成文化或经济的发展。
青年人的热情在不断的矛盾中,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被浇灭。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到底应如何衡量?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有这样一段解释:
例如一名高考学霸,在一遍一遍地应试练习中变成了解答题目的高手。
在按照既定思维套路一步步无比精细地解答题目的过程中,自己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人”越来越远。
在此项工作完成过程中,他是外物的奴隶,手和脑都是愚笨的。
某种商品的生产链上,工人可以为初加工的产品做精致快速的包装工作。
他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熟练,逐渐变成了包装商品的专家,仿佛自己生来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天才。
他每天都会包装更多的产品,而且更加漂亮,这使他自己变成了一个从事重复工作的机器。
这与我们平时观念中的劳动创造价值,自身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的精神并不相符。
无论是通过努力工作获取报酬,还是用功学习争取未来,看似平等的交易,却是以牺牲人的权利为代价的。
面对内卷,该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社会又该如何前进?
从个人角度出发:
我们虽然只是社会大背景下一个渺小的存在,但是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和四周的环境。
要做到两个了解和两个走出。
了解自己的优势,自己有哪些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地方。
与自己进行深入对话,了解和发现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
走出既定的劳动模式,创造性地劳动。
走出封闭的环境,关注他人和世界。
但这些方法也只能暂时地缓解内卷带来的不良情绪,真正回到封闭的职场或校园时,看到同事们、同学们把简单基础的任务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从中获取收益的时候,谁又能不焦急的参与到内卷的浪潮中呢?
躺平就意味着淘汰,无意义的工作却能增加短期的个人利益。
要想真正跳脱出来,就要摆脱毛毛虫效应,不能跟随前面人的步伐卷进去,而要做走出去的那个人。
比如马云能够敏锐地察觉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所有人埋头沉浸在简单劳动的时候,站在高处关注现在和未来,开拓出一条创造性的道路。
从社会角度出发: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大部分人都不能从既定套路中跳脱出来,大部分人还是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走出内卷的怪圈,找到个人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方法,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平衡的状态。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度过,这一点从历史上可以清晰地认识到。
所以内卷远远不只是个人问题,也不是某个行业或者社会组织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有人说,内卷的实质是竞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出现的现象,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实际上,内卷是一个妨碍社会向前发展的漩涡,任何个体都难以从中跳脱出来,内卷是社会资源分配的结构问题。
现在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内卷引起的:人们越是努力学习,分数被越提越高,从而逼迫所有人的努力程度被迫提高。
此时的社会不能完全交由资本运作,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关注人本身,把人解放出来。从注重量转到注重质,从注重模式化转变为注重创新性。
对于校园中的竞争亦是如此,应试没有错,竞争更没有错,应试的改革需要向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靠拢。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对于神的崇敬转变为关注人本身,真正发现了人的存在。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希望我们能从无尽的资本和单调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呼吸之间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好而不是来自生活的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