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广州协和中学(寻觅广州协和中学)
关注广州协和中学(寻觅广州协和中学)1953年第一师范学校校门1952年,市立师范学校与真光、美华、导正合并为广州市粤秀师范学校,校本部搬入协和学校。1953年省一师并入学校,更名广州师范学校。1921年10月12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挂牌,是广州首个市属师范学校,培养新制师资。1922年,迁址广州西村西山,增办小学与初中,为师范准备生源。1935年,省教厅要求协和中学增办高中,更名“私立协和女子中学校”,兼办幼师,成为华南最大规模的女子中学之一,也是唯一私立幼稚师范学校。1937年秋后,抗日战争期间外迁台山、澳门,1945年重返西村西山。
广州市协和中学 源自创办于1911年的私立协和女子中学和创办于1921年的市立师范学校。学校自建校之开始,就与 “师“ 、”范” 二字密不可分。
1911年,美国幼儿教育专家碧卢夫人与热心人士帮助下,来到广州创办幼儿教育。在西关逢源街开办“慈爱保姆传习所”,1913年,学校命名为“慈爱幼稚师范学校”。1916年,增设小学师范科,更名为“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
1913年慈爱幼稚师范学校 西关校舍
曾任协和的外籍校长
1921年10月12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挂牌,是广州首个市属师范学校,培养新制师资。1922年,迁址广州西村西山,增办小学与初中,为师范准备生源。
1935年,省教厅要求协和中学增办高中,更名“私立协和女子中学校”,兼办幼师,成为华南最大规模的女子中学之一,也是唯一私立幼稚师范学校。
1937年秋后,抗日战争期间外迁台山、澳门,1945年重返西村西山。
1952年,市立师范学校与真光、美华、导正合并为广州市粤秀师范学校,校本部搬入协和学校。1953年省一师并入学校,更名广州师范学校。
1953年第一师范学校校门
1966年5月-1969年8月,文革停课。1969年9月复课,从广州各学校招收优秀高中毕业生,经过培训后到中、小学任教。1970年迁往从化。1973年易名“广州市师范学校”,校址迁往瘦狗岭(现暨南大学文学学院校址)。1978年,学校迁回西村西山,继续培养中小学教师。1981年,广州市外语学校合并至此,同年复办附小。
20世纪90年代,学校率先使用“微格教学”方式,强化师范技能的培训,要求基本功要扎实,鼓励学生发扬特长。
师范生在微格室 录像讲课
那时候是很新鲜的事情
2001年,学校转办普通高中。随着2004年最后一届大专师范生毕业,这所跨越一个世纪的“师范”名校,画上了一个句号。
百年间,这所学校承载着许多人的梦,这是育人之师的摇篮。一个斜坡、一方池塘、一段蛙声,伴随着清水红砖墙的红楼,走来,又走去。让我们重新踏入校园,回记那一段段我们经历与没有经历过的前尘。
那年,广州市师范学校的“准”老师们
协和中学的校门
今天装修中校门
抬头是新的教学楼
还记得那年是“为人师表,今日始”
这让人受用一生的话语
碧卢堂 1934年为纪念传世人碧卢夫人 筹建
那年曾经是宿舍
学生科、音乐室
如今的校史室
二楼是国际班
一个讲台 四张桌子
小班教学的威力
花开之时 绿瓦辉映
道恩堂 兴建于1925年
为纪念创办人韩学道、刘信恩两位女士
民国时期的道恩堂
如今的道恩堂
青葱之间 一份雅致
那年的美术室
如今更美、更先进了
站红楼内
留影属于自己醉美的回忆
吕田楼
上世纪80年代专为师专而兴建
纪念1969-1973从化山区办学
建筑很有气势
那年的乒乓球室依旧如昔
这个位置是霸头位的地方
也是“九叔”常管理的地头
熟悉而陌生的琴房
依旧传出熟悉的声音
那年,每一个师范毕业生
都至少会弹一首曲子
还记得吗?
经历5年学习的地方
如今的走廊变得熟悉而陌生
班房的模样
地板窗户天花黑板全变样
只是空间 还是旧的
那年篮球场变得更漂亮了
远处百千层下
石凳还是我们的集体回忆
校长室 书记室
搬迁了
记得陈校长、蔡校长
从里面走出的情景
不知道观星台还有没有用?
有幸在黑暗中感受过震憾
那年的科学楼
记得四楼是电教室、三楼是生物室
二楼是物理室
一楼……
依旧是化学室
如今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师源楼
纪念是师范时光的烙印
德山堂 建于1948年
为纪念廖德山先生兴建
后作为图书馆
2004年重建为德山楼
体量巨大
民国时期的协和堂
如今的协和堂成为学校标志性建筑
极具代表的建筑
见证协和历史
归源之石
坎拿大堂 1933年兴建
加拿大长老会捐献3万余元兴建
之所以叫“坎拿大堂”
皆因是“加拿大”粤语译音
如今拆建成宿舍楼
楼顶依旧有“坎拿大楼”之称
那年的饭堂与女生宿舍
真让人难忘
那年的灰土操场
如今成为绿油油的球场
跑道美美 很有感觉
百年大操场的现代美感
多少次走这条路
现在加了户外就餐区
右面是男生宿舍
他们不用熬炎热的仲夏夜
充满回忆的饭堂
从饭票到IC卡
9两饭成为那年经典
还有周五一定去吃 “小炒窗”
毕惠馨堂 1933年兴建
毕校长家人为纪念捐赠遗产建成
如今 毕惠馨堂 阳光下
绿瓦红旗
楼顶的窗户
古老充满质感
同寅堂兴建于1946年
原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曲尺形老式建筑
如今因当年未评为文物
又没有建筑遗产保护标准被拆
值得一提的是:校内原有11座建于民国期间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除了“协和堂”(1932年建)、“道恩堂”(1925年建)、“碧卢堂”(1934年建)、“毕惠馨堂”(1933年建)和一座门楼等5座历史遗迹, 其他已经拆除,其中包括:
1922年兴建的立基楼
1922年兴建的妞丝伦堂
1926年兴建的长老堂
1928年 兴建士多园(富恩典女士筹款)
民国时期航拍协和中学
古建中西合璧的建筑遗产林立
今日校园景色
现代建筑拔地而起
校友们却喜欢集中在
有情怀的老地方
“饮水思源” 这座雕塑立于校园,立得好!协和、师范,承载着这所学校很多很多的岁月,无论古建也好、人情也好,都应该敬畏我们的历史。大半古建被拆,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实,但今日对所剩固件的保育态度,看到了希望!这是一座有“师范”特质的学府,秉承百年师范的正气。期望这里的学生,珍爱这里的“硬软”文化,“协力和衷“出来社会有”师表之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