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武山县城市发展公路规划(天水武山着力推进县乡公路建设)
2030年武山县城市发展公路规划(天水武山着力推进县乡公路建设)“修通一条道路、搞活一片流通、带动一线产业、繁荣一带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如今的武山,乡有客运站、村有简易站、路有停靠点,全县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道310线为纽带、以县道为骨架、以乡村道为血脉的县域公路网,构筑起县城到15个乡镇1小时公路时空圈。无论从城市到农村、从干线公路到乡村公路,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公路纵横交错、连接成网,在极大地方便农村群众安全出行的同时,进一步缩短了城乡距离。据统计,全县15个乡镇的93条乡村公交线路,327辆公交车,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焦旭周 柴小明)使“最后一公里”直达群众家门口“过去上县城办点事,早上天不亮出门,跑一趟就是一天。现在一个上午跑来回,连中午饭都可以回乡上吃。”武山县沿安乡政府上班的罗小龙说起武山的公路更有体会。为了实现城乡交通建设的均衡发展,解决部分边远山区自然村不通公路和田间道路的问题,武山县从2008年起每年投资500万元,按照通自
中国甘肃网8月5日讯 据天水在线消息 近年来,武山县把县乡公路建设作为深化扶贫攻坚,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突破口,抢抓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省级试点县的历史机遇,按照“构建骨架、打通出口、辐射乡镇、延伸农村、完善网络、提高等级”的建设思路,以建设“民生路”“出境路”“产业路”“旅游路”为着力点,不断加大县乡公路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县道为主框架,通乡公路为枢纽,通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交通网络,群众世代期盼解决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建成农村公路2188公里,15个乡镇全部通了沥青路,291个村通了水泥或沥青路,占行政村总数的72%,2014年底将达到3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5%,2015年将实现全部覆盖。
群众心坎上的幸福路、致富路、小康路
一提起武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武山蔬菜,每年蔬菜收入可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武山也因此赢得了“蔬菜之乡”的美誉。
为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提升园区档次,降低运输成本,武山县利用3年时间先后实施了城关镇清池蔬菜示范园区、山丹乡周庄蔬菜示范园区、马力镇北顺蔬菜示范园区、马力镇付门蔬菜园区等通产业水泥路。同时,为了发展山区旱作农业生产,科学规划,修建了联网度高、带动作用大的温泉东梁公路和四门西梁通畅工程(水泥路)等旱作农业局域产业道路,为麦后复种菜瓜、架豆王等旱作农业生产、农产品外销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全县目前已建成通产业道路107条82.94公里,真正达到了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81元,比3年前整整翻了一番,一条条农村产业道路成为武山群众心坎上的幸福路、致富路、小康路。
使“最后一公里”直达群众家门口
“过去上县城办点事,早上天不亮出门,跑一趟就是一天。现在一个上午跑来回,连中午饭都可以回乡上吃。”武山县沿安乡政府上班的罗小龙说起武山的公路更有体会。
为了实现城乡交通建设的均衡发展,解决部分边远山区自然村不通公路和田间道路的问题,武山县从2008年起每年投资500万元,按照通自然村道路每公里1万元、通田间道路每公里5千元的补助标准,先后投资3500万元,以奖代补建成自然村和田间产业路733条,总计长度达1300多公里(简称“双通”工程),有效弥补了山区自然村不通公路和田间道路的“空白”,使全县95%的自然村都通了公路。另外,为了解决农村道路项目资金少、修建规模小,导致有些道路不能通到村、不能与主干道相连,造成道路不联网,形成断头路的实际问题,武山县多渠道整合人力物力财力,采取群众“投”、财政“补”、企业“垫”、部门“帮”、多方“筹”等形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2.6万个,整合各类农村发展项目资金2100多万元,动员省市双联单位、武山籍在外人士和民营企业家捐资帮建,群策群力为公路建设打基础、做配套、消“盲点”,真正使公路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直达群众家门口。
“修通一条道路、搞活一片流通、带动一线产业、繁荣一带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如今的武山,乡有客运站、村有简易站、路有停靠点,全县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道310线为纽带、以县道为骨架、以乡村道为血脉的县域公路网,构筑起县城到15个乡镇1小时公路时空圈。无论从城市到农村、从干线公路到乡村公路,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公路纵横交错、连接成网,在极大地方便农村群众安全出行的同时,进一步缩短了城乡距离。据统计,全县15个乡镇的93条乡村公交线路,327辆公交车,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焦旭周 柴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