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箜篌三种形制(复原古箜篌的神仙眷侣)

箜篌三种形制(复原古箜篌的神仙眷侣)在手工制作之外,黄祎琦还在学术上和理论上下了不少功夫,到不同大学参加学术论坛。从2011年起,黄祎琦伉俪倾其所有,带着古箜篌在广东、广西、沈阳、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进行推广。黄祎琦介绍,盛世箜篌是参照流行于唐代的竖箜篌残件数据,以及高昌古都壁画伎乐五人图里的箜篌图像,通过研究唐代竖箜篌而重塑的箜篌。他还强调,这不是复制或复原,而是在原有结构和数据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因素、演奏习惯而重塑的箜篌,宜古宜今。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竖箜篌在唐代达到鼎盛,其后每个朝代均有改变,而原有竖箜篌式样,只能在各地方的壁画和浮雕上才能看到。古代箜篌复原制作及演奏,是由“箜篌匠”黄祎琦和其夫人许碧兰一手承担。夫妇俩相识61年,结婚53年。黄祎琦1939年出生在香港,从事音乐教学、研究及乐器制作四十余年,1980年初认识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并得到《话

箜篌三种形制(复原古箜篌的神仙眷侣)(1)

箜篌三种形制(复原古箜篌的神仙眷侣)(2)

黄祎琦每天都会到工作室工作数小时,手工制作乐器。

箜篌三种形制(复原古箜篌的神仙眷侣)(3)

黄祎琦和许碧兰夫妇在三乡开了一间名为箜篌匠的资料馆。

“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这是古人形容箜篌之音的诗句。而在三乡,有一对夫妻,查阅了大量史料,成功复原了数十件箜篌,开了一间名为箜篌匠的资料馆,将古箜篌重现于世人面前。就在今年7月,资料馆的主人,82岁的工匠黄祎琦还被授予“2020年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称号。

探究:乐器工匠复原古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竖箜篌在唐代达到鼎盛,其后每个朝代均有改变,而原有竖箜篌式样,只能在各地方的壁画和浮雕上才能看到。

古代箜篌复原制作及演奏,是由“箜篌匠”黄祎琦和其夫人许碧兰一手承担。夫妇俩相识61年,结婚53年。黄祎琦1939年出生在香港,从事音乐教学、研究及乐器制作四十余年,1980年初认识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并得到《话说箜篌》一文,从此便对箜篌产生浓厚兴趣。黄祎琦在香港原以研究西洋竖琴为主,这个基础对复原唐箜篌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7年,黄祎琦退休后携夫人正式从香港到老家中山定居,开始了箜篌的复原制造及演奏研究。经过四年反复试验和琢磨,终于在2011年成功制造出两台可演奏的古箜篌,他也被誉为重塑可演奏用(唐竖)箜篌中国第一人。其后又由许碧兰进行箜篌的复原演奏研究。目前,黄祎琦制作有古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出土箜篌,都是根据壁画和半实物制成的。

黄祎琦介绍,盛世箜篌是参照流行于唐代的竖箜篌残件数据,以及高昌古都壁画伎乐五人图里的箜篌图像,通过研究唐代竖箜篌而重塑的箜篌。他还强调,这不是复制或复原,而是在原有结构和数据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因素、演奏习惯而重塑的箜篌,宜古宜今。

在手工制作之外,黄祎琦还在学术上和理论上下了不少功夫,到不同大学参加学术论坛。从2011年起,黄祎琦伉俪倾其所有,带着古箜篌在广东、广西、沈阳、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进行推广。

困难:古箜篌资料几乎空白

这间名为箜篌匠的资料馆,位于三乡巨龙文博园内。馆内一楼,古色古香,陈列着黄祎琦复原制作的不同类型的箜篌,墙壁上挂着关于箜篌的介绍及解析资料,还有黄祎琦和许碧兰复原箜篌路上的经历。

黄祎琦夫妇坦言,复原一台古箜篌有很大的难度,古箜篌的资料几乎是空白。必须经过长时间琢磨,通过融会贯通再悟道升华。黄祎琦说,后人只能在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各式箜篌的图样,比如敦煌壁画就有很多汉唐盛世的箜篌风采。箜篌图像留存至今最多、最具体的是唐箜篌,虽然外观有所不同,但结构和大小非常接近。

为了一个古箜篌大小的问题,黄祎琦就需要多番研究,甚至写了一篇《探索唐箜篌》的文章,用残件尚存的数据去分析和推算古箜篌的大小。黄祎琦土法上马,只能结合来自日本的资料“箜篌数据图”,猜想分析比对、按初步推算出原箜篌的数据进行临摹新疆和敦煌壁画图片,摸索试制复原。

夫妻在广州南沙小作坊的格局内试制复原第一台中国(唐竖)箜篌的全过程,既无理论指导作业书,又乏实际工艺标准;既无合适的工装设备,更缺完善的技术流程,连最起码的生产图纸都没有。要分厘不差地有机组合起来,其难度确实很大。

坚守:82岁工匠依旧每天手作乐器

但对黄祎琦夫妇而言,箜篌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件美术工艺品,是美的表现,个性的升华,更是一项中国古文化。除了这一家资料馆,夫妻俩在不远处还租了另一间工作室,专门供黄祎琦手工制作箜篌,工作室内存放着制作箜篌的木头、工具、图纸等。虽已82岁,黄祎琦依旧每天都会到工作室工作数小时,一笔一划,一搬一抬,一刀一刨,手工复原自己脑海中深思熟虑过的箜篌模样。

黄祎琦夫妇因地制宜,在复制初期采用了美洲白松木、后期采用泡桐等木材,面板的皮面则用了羊皮,弦线用了乐器专用的羊肠线。经过精心打磨,刨、削、磨,铣、拉、锯、锤等十八般武艺尽显,他们按“画”索骥而非按图索骥,设计绘图、木工、组装、修饰、上漆、描花、上配件、调弦……每一个工序都不能一气呵成,要分段分步骤进行。

这个充满未知的过程中,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有的木料做到一半断掉,弦的拉力稍计算不对就会断弦,反复试音调音,工时不少于六至十个月,经历多次失败,以及无数次小修小改,反复装拆调试,才能复原出一台古箜篌。

传承:期待集结箜篌资料出版流传

竖箜篌以宽广的音域、柔美清澈的音色,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留下辉煌一笔。在历史的长河里,竖箜篌遭遇了盛极而衰的命运。在唐代达到鼎盛,后来渐渐式微,再到如今复原,实属不易。

看到82岁的丈夫连续手作箜篌几个小时,大汗淋漓,许碧兰坦言,会心疼,也曾和丈夫说“是不是不要做了?”但黄袆琦却认为乐器制作本就是个体创造,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创造力,以一己之长,挑战人类心灵手巧的极限,纵然困难,依旧会选择坚持做下去。他说复制出可以用于舞台演奏的古竖箜篌是多年的愿望。

今年7月,因在中国民族乐器制作事业中做出贡献,黄祎琦还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授予“2020年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称号,这也给了夫妻更多的鼓励。

夫妻俩将这些年对古箜篌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文章,整理的乐谱等,集结成册。希望将这些成果以书籍的形式出版,更好地推广古箜篌。8月28日,箜篌匠资料馆将迎来开馆一周年。黄祎琦介绍,届时将有两个最新复原制作的宋箜篌和敦煌一弦凤首箜篌亮相,并将一弦凤首箜篌形容为“昆山玉碎凤凰叫”,还将有神秘嘉宾演奏宋箜篌。

采写:南都记者 侯玉晓 刘贤沛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谭伟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