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汉武帝刘彻)然而,汉文帝对此的反应却是“帝不听!”后来,果然在走了一大圈弯路之后,到了汉武帝时代才终于将铸币权重新收归朝廷所有。(汉文帝刘恒)贾谊谏曰:“……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为利甚厚……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今农事充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贾谊向朝廷上的这份书,主要是为了提醒皇帝不能再纵容民间滥铸货币了,因为弊大于利。其一,民间利铸多是为了从中渔利,如果不掺杂使假就无利可图,而只需在每枚铜钱里略略掺杂一点点铅或锡之类的杂质,积少成多便可以谋取厚利。其二,既然铸钱的利润丰厚,老百姓自然会抛弃土地去铸钱。既扰乱了市场,又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久之,民间私铸的势头强劲,以后即便朝廷想禁止民间私铸只怕也是禁无可禁了。

贾谊是洛阳人,后因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入朝为官。起初,皇帝打算提拔贾谊做公卿大官,但却为功臣集团反对。由于功臣集团“灭吕扶刘”,才使得代王刘恒得以脱颖而出当上了皇帝,所以汉文帝得罪不起功臣集团,于是便只得打发贾谊远离京师,做了长沙王的太傅。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1)

(贾谊)

但是,贾谊虽然远离了朝廷但却位卑未敢忘忧国,他虽年轻却偏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于是,贾谊便在十年左右接连给朝廷上了三次书,全是针砭时弊,替朝廷指出隐忧的。

一、公元前175年,贾谊因皇帝变更币制而上书言明利弊

当初汉高祖刘邦因嫌秦朝的“半两钱”过于沉重,不便于流通交易,于是,便废半两钱另铸新钱,并允许民间私钱。自此以后,滥竽充数的货币便不绝于市,引起了物价腾贵货币贬值的恶果。

于是贾谊便上书皇帝,指出了滥铸货币的不良后果。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2)

(汉文帝刘恒)

贾谊谏曰:“……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为利甚厚……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今农事充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贾谊向朝廷上的这份书,主要是为了提醒皇帝不能再纵容民间滥铸货币了,因为弊大于利。其一,民间利铸多是为了从中渔利,如果不掺杂使假就无利可图,而只需在每枚铜钱里略略掺杂一点点铅或锡之类的杂质,积少成多便可以谋取厚利。其二,既然铸钱的利润丰厚,老百姓自然会抛弃土地去铸钱。既扰乱了市场,又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久之,民间私铸的势头强劲,以后即便朝廷想禁止民间私铸只怕也是禁无可禁了。

然而,汉文帝对此的反应却是“帝不听!”后来,果然在走了一大圈弯路之后,到了汉武帝时代才终于将铸币权重新收归朝廷所有。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3)

(汉武帝刘彻)

二、公元前174年,贾谊担任梁王太傅时又给皇帝上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众建诸侯少其力”

此时,刘氏诸侯王都还很年轻,因此朝廷派去监督诸侯王们的“相”和“尉”大权在握,所以天下大势尚且平静。然而,北有匈奴之威胁,内有诸侯渐坐大,终究是威胁朝廷统治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贾谊便再次给汉文帝上书。

贾谊说:“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也’,臣独以为未必……夫抱火厝之积薪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今之势,何以异此!”

贾谊认为随着诸侯王们渐渐长大,难免会因富贵至极而萌生异志,而届时必将生乱。因此,与其临渴而掘井,何如未雨而绸缪?于是,贾谊建议皇帝“今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不必减少诸侯王的数量,但却应该削弱每个诸侯王的实力,从而使其无法对朝廷构成威胁。如此,既能保全汉朝宗室的亲亲之谊,又使诸侯王因实力削弱而不敢生异心。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4)

(汉初的诸侯国)

但是,由于这个时候诸侯王们的年纪都不大,而朝廷派去监督辅佐诸侯王的国相(掌行政)和尉(掌军事)掌握着诸侯国的大权。因此诸侯王还没有形成尾大不掉的能力,所以汉文帝也就没有及时采纳贾谊的建议。

三、公元前169年,贾谊最后一次给皇帝上书

公元前169年六月,梁怀王刘揖死了,为防日后诸侯生乱,贾谊便给皇帝上书,请求汉文帝封刘武为梁王。因为,梁国扼守着诸侯西进关中的通道,所以必须要由可靠的人镇守。

贾谊说:“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梁是以扦齐、赵、淮阳,是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当今恬然,适逢诸侯之皆少;数岁之后,陛下且见之矣。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而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祸,难以言智……帝于是从谊计。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余城。”

这次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将小儿子刘武封为梁王,以防万一天下有变,小儿子可以帮大儿子太子刘启的忙。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5)

(梁王刘武)

这是贾谊生前最后一次给朝廷上书建言了,不久之后贾谊就因病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可惜,如此智慧之士竟然不得长寿!

当初,汉文帝准备启用贾谊担任公卿大官时,功臣集团便因贾谊年轻而妒忌,他们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他们把贾谊比做昔日仗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的苏秦了!认为贾谊虚名无实,不可大用,用之必乱朝纲。由于汉文帝不敢得罪功臣,便也只能选择疏远贾谊了。

其实,贾谊给朝廷上的几次书都是针砭时弊的。尤其是最后一次上书,建议皇帝封刘武为梁王,并扩大了刘武的封地。果然日后吴、楚、赵等七国起兵掀起叛乱之后,正是由于受到了梁国的牵制才没能直扑关中,因此才给太尉周亚夫留下了从容调兵守卫昌邑的时间!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6)

果然,周亚夫以此为基地一举击灭了吴楚两国的几十万大军,仅仅三个月,在梁国和朝廷的紧密配合下,一度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便被平定了!

"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梁王刘武荣宠备至,太尉周亚夫也风光无限,但是贾谊的先见之明却似乎被人遗忘了。就好像那篇“曲灶移薪″的寓言故事说那样:一户人家修了个笔直的烟囱,一做饭就从灶口向外窜火,而偏偏灶台边上又放了一大堆柴禾。

有人发现了危险,便劝主人将直烟囱改成弯曲的,也不要紧靠着灶台放大堆柴禾。主人不听,后来果然着了火。救火的人很多,许多人被烧得焦头烂额。于是主人便请他们吃饭,凡是烧伤的人都坐了上席。而那位事先提醒主人“曲灶移薪”的客人呢?则早就被主人遗忘了。

结束语:最后用一句话评价贾谊吧?那就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历史名人贾谊简介(西汉英才贾谊只活了33岁)(7)

(西汉疆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