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桥沿江大道(沿江大道北段的昔日景象)
晴川桥沿江大道(沿江大道北段的昔日景象)木排的第三个好处是方便了恋爱的男女。尤其是晚上,木排是坐了许多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在嚅嚅细语,不时做点小动作。旁边如果有打鱼人,他会装做没看见。我就在木排上打过鱼,也谈过恋爱。木排的另外一个方便是有利于下河游泳的人。夏季每天从下午到晚上,都有无数的人在这里尽情游泳。虽然木排上没地方换衣,可喜爱游泳的人们有的是办法:男的不顾一切,快速脱换;女的带一条大摆裙,先套在上身,换下湿衣,然后往下一拉,遮挡住要害,快速换上短裤。当然,如果走了光,就好死了旁边虎视眈眈的伢子。现湘春路,是老长沙城北城墙所在地。湘春路西侧湘江边(现风帆广场码头),原是木码头,因长年停满木排而得名。由木码头向南,原是码头林立,而过了木码头向北,一直到新河,则只有三个码头:九家湾竹木码头、毛家桥粮食杂货码头、新河伞厂旁边的竹木码头。这里沿湘江东岸修了河堤,堤上还立了许多石柱,便于停在河里的船系缆绳。这些石柱大约是文革后,整
长沙老沿江大道在城西湘江东岸,从城南的西湖桥路河边的杜甫江阁起,到城北的新河路止,全长五公里有余,是老长沙城的南北主要通道。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长沙以水运为主的年代,所有从湘江运到长沙的各种物资,都要从沿江大道边的湘江各码头运上岸,由沿江大道运送到全市各单位工厂仓库,所以,沿江大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原沿江大道北段,现在成了湘江中路
在搬运工人的心目中,沿江大道分为三段:西湖桥到五一路为南段,五一路到湘春路为中段,湘春路到新河为北段。本文便讲讲北段的情况。
木码头的木排方便了许多人
现湘春路,是老长沙城北城墙所在地。湘春路西侧湘江边(现风帆广场码头),原是木码头,因长年停满木排而得名。
由木码头向南,原是码头林立,而过了木码头向北,一直到新河,则只有三个码头:九家湾竹木码头、毛家桥粮食杂货码头、新河伞厂旁边的竹木码头。这里沿湘江东岸修了河堤,堤上还立了许多石柱,便于停在河里的船系缆绳。这些石柱大约是文革后,整修湘江河堤时才废掉。
也正因木码头岸边停靠木排多,所以是湘江东岸最好打鱼的地方。每天木排上都有许多用缯网和提网打鱼的人,不时可以听到他们在惊喜的笑声,那是打到了鱼的喜悦。
木排的另外一个方便是有利于下河游泳的人。夏季每天从下午到晚上,都有无数的人在这里尽情游泳。虽然木排上没地方换衣,可喜爱游泳的人们有的是办法:男的不顾一切,快速脱换;女的带一条大摆裙,先套在上身,换下湿衣,然后往下一拉,遮挡住要害,快速换上短裤。当然,如果走了光,就好死了旁边虎视眈眈的伢子。
木排的第三个好处是方便了恋爱的男女。尤其是晚上,木排是坐了许多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在嚅嚅细语,不时做点小动作。旁边如果有打鱼人,他会装做没看见。我就在木排上打过鱼,也谈过恋爱。
原湘春路口的木码头,现在成了风帆广场
挖港子和便河
上世纪50年代前期,沿江大道北段并没有完全通车,只是从南门西湖路到湘春路通了车,而从湘春路的木码头北边一点,便因为有便河入湘江而切断了沿江大道,这个便河入江口被长沙人叫做挖港子。
便河,是长沙古城的护城河,即它是围绕长沙古城墙外的人造河,以防卫城池。便河从西湖桥处引湘江水,经南向南门、东向浏阳门和小吴门、北向新开门和湘春门返入湘江,河深宽各6.3米,各城门外设吊桥,早晚定时起开放和关闭。
城北便河与外湘春街相交处是古吊桥。古吊桥又名湘春桥,至1931年仍然存在。老人们还记得,桥上有一石瓮门,上刻有“汉古吊桥”四字。长沙大火后,桥、石俱毁,从此只留下“吊桥”这个地名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现在这里还有吊桥巷的小巷,文革中改名湘春巷。
大约是1953年前后,我还在沿江大道的挖港子处,看到过便河入河口上的便桥,那是一条不宽的木石结构的小桥,可通板车,但不能通大汽车。城北便河的水从桥下哗哗流入湘江。天热时,便河的水臭气熏天,蚊子成群结队袭击行人。
政府后来为打通日益繁忙的沿江大道,方便沿江大道北段的大量仓库运进货物,才把露天的便河入河口改为管道深埋,暗沟入河,从此沿江大道便成坦途。当然,挖港子更加没有了影子。
原挖港子入河口,现为排水泵站
晴佳巷和水泥制管厂
沿江大道北段的第一截是指从木码头、挖港子到北站路。挖港子正对的是晴佳巷。这是一条老巷子,从外湘春街沿着便河向西而行,南边还有个小巷子,进巷子不远便到了便河边上。上世纪50年代,便河早已淤塞,成了臭水沟,住在便河两边的人,把垃圾都丢到便河两边,便河便成了天然垃圾堆,好都闻得到臭气。
小巷子里有许多老公馆,我的一个老同学李百然家便曾经住在这里。记得1979年时,蔬菜公司要拆德福酱园建宿舍,因为德福酱园后面车间的房子是我家的老屋,他们打算在晴佳巷买一套房子赔给我家,地方就在晴佳巷中段,大约和我家原来的房子差不多面积。可是因其他原因没有谈成,这房子虽然旧,可也是一个小公馆房,我家差点变成晴佳巷的住户。
晴佳巷通沿江大道的巷子口
晴佳巷与外湘春街相交处的北侧,是我原来单位蔬菜公司湘春街总店的食堂。我招工回长沙后,是当搬运工,天天一黑早要来食堂对面的大立豆制品厂拖香干子,便经常在这里吃早饭。食堂的大师傅老罗是个最勤快最老实的人,可他却在解放前讨了两个婆婆,我们都佩服他的本事。
食堂隔晴佳巷对面是一家工厂,是做铁制品的,大门朝外湘春街开,只有几个窗子对着晴佳巷。后来在这个厂的基础上,办了一个大集体的接插件厂,做电器接插件,一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个厂才消失。
因为湘江年年涨大水,水便会从晴佳巷旁边的便河漫进街上,于是,便用黄泥把晴佳巷街面加高,以堵住大水。可是这样一来,街两边的房子便更加显得低了,最典型的是原对熙宁街开门的九中、后来的长沙大学南院,他们把大门改到晴佳巷,可街面一高,他们学校的大门便在进门处要下一个坡才能进学校。一直到湘江截污工程完工后,不会再有大水淹上街来,才又把那些黄泥铲掉。
晴佳巷还曾经有过一个牲猪场,我们小时候从晴佳巷往挖港子走的时候,还听到过猪叫。这个牲猪场的位置大约是三角塘通晴佳巷的小巷口子往西一点。后来这个牲猪场被拆掉改成了水泥制管厂,生产大量各种水泥管,为长沙改造大街小巷的下水道发挥了巨大作用。
晴佳巷老照片 图源/陈先枢
八中和盐仓街
过了水泥制管厂,便是我的母校长沙八中的后门。从水泥制管厂到八中后门,中间是八中的生物园和教师宿舍。文化大革命后,长沙八中把原来朝三角塘的大门改到向沿江大道这边开门,于是原来的学校后院变成了正面,把原来的田径场和大礼堂都拆了,修成了一个大坪。
后来,为了改善老师的居住条件,把靠水泥制管厂这边的一大块地建了几栋宿舍,分给没有房子住的老师。
八中本来是个老学校,解放前就比较有名,教出过不少好学生。可是,到了上世纪末,八中被周南中学兼并,成了周南中学的分校,于是,我们这些老八中学生便没有母校了,总不能说我们的母校是周南分校吧?
再后来,因为修黄兴北路,熙宁街都没有了,三角塘也快完了,八中这个周南分校不知怎么就没办了,空出的校园,成了湘雅路办事处等拆迁单位的临时驻地。
(图源网络)
八中北墙外是盐仓街,顾名思义,这条街上古代是一定有个盐仓的。在中国,食盐一直是官营的,而湖南等内陆省份是不产盐的,所吃的盐都是海盐。而且大都是产自福建和浙江的海盐,所以叫闽盐和浙盐。
海盐用船运来长沙,盐船从长江逆流而上,到岳阳城陵矶进湘江,再运到长沙上岸。这样在长沙的湘江河边便一定会有盛盐的仓库。在长沙中山路附近就有盐运坡的地名,那里到上世纪70年代还有盐业公司的盐仓库。所以,这个盐仓街现在虽然没有了装盐的仓库,但却留下了盐仓街的街名。
盐仓街不长,西从沿江大道起,东到三角塘止,除东头有几栋小公馆房和居民住户,其他街便被八中和蜜饯加工厂的围墙相夹,少有人走,所以一度在这段街上修建过临时安置房,以安置拆迁户。
蜜饯加工厂和八中隔盐仓街相望,只是现在早已被拆,变成路边花园。
2008年拍摄的盐仓街原貌
木材公司和九家湾柴炭营业处
盐仓街往北就是北站路,北站路口北边是原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地方,在全民经商的年代,警备司令部也办起了宾馆,地点就在北站路和沿江大道相交处。宾馆的隔壁是长沙木材公司。
改革开放前,全中国的木材都是要凭计划供应的,木材公司便是管的这个事。湖南没有太多的森林,属于木材紧俏的省份,所有的木材,都是这个公司通过河运从外地调进的,基本上都在九家湾和木码头起坡,少数在新河码头起坡。全市基建用的木材都要从这里调去。
沿江大道北段湘雅路到九家湾段道路
别的不说,只是长沙的年轻人要结婚,想做一套家具,便得要不少木材。可是,计划木材是不会对年轻人开放的。那年月还没有人造板。新河的湖南人造板厂是后来在木材公司仓库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那时也没有人造板的家具。
想做家具,便得先搞到木材。
要是有个熟人在木材公司,那就可以开后门搞点计划木材了,但那个熟人还得负点责才行。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就是从木材公司买点边角余料的木材,因为做家具虽然大架子要好木材,但也要一定数量的短木,所以,边角余料便可派上用场了。
我的一个老同事的老公是木材公司负点责任的,于是请她帮忙在木材公司买了一些边角余料,虽然说是边角余料,但有熟人便能选一些好就用的木材。我结婚时做家具的许多材料就是这样来的。
右边高楼是军分区办的华天大酒店,公交站后面便是原木材公司的地盘,现在开发成了住宅
过了木材公司,便有一条小巷子叫芭茅洲,听巷名便知道这是乡里地名,古代这里真的是农村,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还有许多菜土。这条巷子拐进去一直通油铺街。沿江大道到这里被长沙人称为九家湾,和挖港子一样,至今我没有看到这里有九家湾的具体地方。
巷子北口有个单位叫做柴炭营业处,是属于木材公司管的。顾名思义,这里是卖柴和炭的地方,当然也卖竹子。这里的柴是木棍柴,是些不能做正用的小木材。农村和菜农要是想搭架子,这些小木棍便可用了。而竹子大多是做竹签子的小竹,不是河边上那些做竹排的好竹。
炭则当然是木炭了。长沙那年月好多人家冬天是要烧木炭的,木炭火没有烟,火力大,烤得上身。最好烧的是白炭,又经烧又无一点烟,所以长沙人宁愿贵点也不买烟炭而要买白炭。这木炭当时也是要计划供应的,全市的木炭便是由这个柴炭营业处供应。
我在这个柴炭营业处的食堂里有个熟人,是采购员。他帮我买了几根能用的粗木棍,我结婚做床便是用这些木棍做的架子。当然我要买点白炭也是不难的。
这个营业处的大院里堆满了各种竹木,每天会有许多年轻人来这里转悠,他们要是从大量竹木堆中找到一根合用的材料,便会高兴得大笑,其他人也会羡慕的看着他。
沿江大道九家湾柴炭营业处的地盘就在对面白蚁防治站右边。这白蚁防治站是上世纪80年代,从中山路红色剧院旁边搬迁来的。
毛家桥码头和毛家桥仓库
竹山园巷子口上的码头叫毛家桥码头,竹山园口的仓库也叫毛家桥仓库。
竹山园的沿江大道口 柳建球摄于2008年
从建湘北路那边的火车北站铁路有个三角岔,是用来给火车头掉头转向的,顺此修了几条分岔铁路通向毛家桥仓库、粮食一仓库和新河那边的各个仓库。铁路从毛家桥煤栈过王家巷到毛家桥仓库,专门装卸各种货物。仓库是顺着从东到西的铁路修的,从王家巷一直到沿江大道。这个仓库后来被拆,建成了一系列商品高楼住宅。
毛家桥码头则是专用码头,用来装卸粮食的。这里靠近粮食一仓库,又没有别的码头存在,反而没有潮宗街和通泰门码头那样繁忙,每天机器带动皮带轮,把船运来的粮食送上坡,码头工人便用人工把上了岸的、装粮食的麻包背到板车上运走。码头边也有几间平房仓库,用作堆放一时运不走的麻包。
晚上,因为这一带没有住户,很少有人走,毛家桥码头的石台阶便成了年轻恋人们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原毛家桥码头,已不是旧时模样
过了毛家桥仓库几百米,原来有一家叫湘省弹棉厂的地方,这里原来是专门做棉絮被褥的厂子,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成立新弹棉厂,改革开放后,被改成了梦洁家纺公司。梦洁这个牌子在长沙是很有名的,许多人都喜欢买梦洁的席梦思床垫和床上用品。
开福寺路和新河
过了梦洁家纺不远便是开福寺路了。但在从前,并没有开福寺马路,而只有一条小土路可以到开福寺进香拜菩萨。后来,这条路的尽头上下潘家坪相交处东边修了粮一库,有大量粮食要经此运输,所以开福寺前这条小土路便经过了专门修整,路中间修了四五米宽的水泥路面以供运粮的板车和汽车走,而水泥路的两边还是沙石路,供人行走。因为开福寺在这条路上,所以这条路便命名为开福寺路。
开福寺大门正对着开福寺路
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烧香拜菩萨是迷信,所以把开福寺路改成朝阳路,开福寺改成了立新织布厂。文革后又恢复开福寺路的原名。
沿江大道的开福寺路口,原是个大水塘,后来被同一条路上的粮食一仓库变成了倾倒老糠的地方,老长沙人称这里是老糠塅。再后来,被交通银行收下建了营业部。
开福寺路沿江附近往北是新河街、新河路,新河街分为新河正街和新河老街,一在新河路北,一在新河路南的开福寺西边。此处位于新河凤嘴旁边,故以“新河”为名。
新河老街快要被拆了 柳建球摄于2019年
沿江大道北段到这里便算是完了,马路的尽头是长沙伞厂,伞厂后面是新河三角洲的沿河马路。现在拆除了伞厂和新河街,修建了长沙湘江北大桥,也顺便修通了沿大道通新河三角洲的大路,后来这条路统一叫做湘江北路。而原新河三角洲由于被北辰集团接下开发房产,改名叫北辰三角洲。
政府在湘江和浏阳河相交的三角洲处,修建了长沙有名的两馆一厅:图书馆,文化馆和音乐厅。后来又加了一个馆:长沙市规划展示馆,便又叫做三馆一厅了。
老沿江大道的板车大军
沿江大道北段是长沙沿江大道极重要的一段,因为沿江大道中段、南段都是城里面,除了潮宗街还有几家仓库外,城里其他仓库都拆建成居民小区了。城里是寸金之地,仓库只能建在老城外,所以北站路(现在的湘雅路)以北仓库分布密集。
所有货物不论从火车北站来,或是从湘江起坡,都得从沿江大道北段运往各仓库。所以,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80年代初,沿江大道北段基本上是板车大军的天下。
板车拉货 图源网络
挖港子变成暗沟后沿江大道变成通途,北站路附近沿江大道便成了板车最多的地方。北站路东头是长沙火车北站,再加上毛家桥仓库的货物进出,还有开福寺路上的各种仓库都要进出大量货物,所以这一段沿江大道上聚集着长沙有名的板车大军,无数胶轮车拖着堆积如山的货,车水马龙般地行走在这里。
我当然也是这个搬运大军一员,只不过我是踩三轮车运货。河边的屋荫下、树荫下,停满了歇气的板车,各搬运站和搬运公司会在各主要街口、重要码头边设立茶水站,以方便自己的员工喝水。我有时去接茶水喝,他们也不拒绝,天下苦力是一家嘛。
我在沿江大道踩三轮车三年多,知道搬运工人的辛苦,我也把自己当作了搬运工的一员。几十年后,我早已不是搬运工人了,但还是把沿江大道北段牢记在心上,因为这里洒下过我无数汗水。
沿江大道现在没有搬运工和板车了,有的只是大大小小的各种汽车。我写的那些码头,街巷和工厂单位,均已不存在,沿江大道北段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过去的城郊变成了繁华的城市中心区。
长沙城变化太多,我走在新河段,几乎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了。如果不是还有开福寺这个路标,不管哪位老长沙人走到这里一定会被飞架的大桥、林立的高楼和宽敞平坦的大道搞得晕头转向。这时你一定感慨:沿江大道北段怎么会这么漂亮了!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柳建球。编辑 | 明明。未注明出处图片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