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对巴黎有什么贡献(彻底断绝路易十四称霸欧洲迷梦的战役)
路易十四对巴黎有什么贡献(彻底断绝路易十四称霸欧洲迷梦的战役)1704年5月,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率英荷联军进军到多瑙河后,经过修整。7月攻克多瑙沃特后,与奥地利欧根亲王(萨伏依的)率领的军队会师,两军共5.2万人。8月12日,法国塔拉尔元帅、马尔桑元帅和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埃尔率领联军,在布伦海姆附近仓促部署。170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攻占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试图将神圣罗马帝国赶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马尔伯勒公爵急于保持帝国在大联盟(英格兰、哈布斯堡帝国、荷兰共和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萨沃伊公国)中的地位,他计划在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到达维也纳之前拦截他们。马尔伯勒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虚假宣传运动,仅用了五周时间就将军队从低地国家转移到了多瑙河,将自己置身于敌人和帝国首都之间。在西班牙继承战中,奥地利、英国、荷兰联军在巴伐利亚布伦海姆村于1704年8月13日与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打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欧根亲王成功的粉碎了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四。他在位72年,亲政54年。有着蓝色的眼睛,但身高仅1.56米,爱穿高跟鞋……
你很难相信,不论他的喜恶,总能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带动着法国实现不可思议的发展,其在位期间,让法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并让说法语成为了当时的时尚……不过,路易十四晚年,却又亲自摧毁了他所建立的强盛法国,这就是他亲手挑起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没有子嗣承继王位,按照亲属关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波旁王朝都有继承权。西班牙曾是欧洲的殖民强国,继承西班牙王位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由于法国积极的外交活动,查理二世在他的遗嘱中把西班牙王位传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腓力普。
这引起了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满,奥地利与同样对西班牙领土虎视眈眈的英国、荷兰及普鲁士等国结成了反法同盟,1701年,法奥两国未经宣战就展开了军事行动。
在西班牙继承战中,奥地利、英国、荷兰联军在巴伐利亚布伦海姆村于1704年8月13日与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打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欧根亲王成功的粉碎了当时的巴伐利亚军队。这场战役英国的马尔伯勒公爵与奥地利的欧根亲王联军以5.2万之众击破了法巴6万联军,并歼敌3万。这一场胜利决定了法国的必败局面。
虽然战争范围很广,但大部分战斗发生在欧洲低地国家。佛兰德军队的总司令是约翰·丘吉尔。丘吉尔在宫廷里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妻子是安妮女王的宠儿。然而,他的任命并不仅仅是由于偏袒;他证明了自己在历代君主统治下是一位能干的指挥官和管理者。在竞选初期的成功中,女王于1702年授予他马尔伯勒公爵的头衔。
1703年 匈牙利人民发动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法国乘机经巴伐利亚向奥地利进军。奥国处境危急,请求英国援助。英、奥商定在多瑙河与法国、巴伐利亚军队决战。
170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攻占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试图将神圣罗马帝国赶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马尔伯勒公爵急于保持帝国在大联盟(英格兰、哈布斯堡帝国、荷兰共和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萨沃伊公国)中的地位,他计划在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到达维也纳之前拦截他们。马尔伯勒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虚假宣传运动,仅用了五周时间就将军队从低地国家转移到了多瑙河,将自己置身于敌人和帝国首都之间。
1704年5月,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率英荷联军进军到多瑙河后,经过修整。7月攻克多瑙沃特后,与奥地利欧根亲王(萨伏依的)率领的军队会师,两军共5.2万人。8月12日,法国塔拉尔元帅、马尔桑元帅和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埃尔率领联军,在布伦海姆附近仓促部署。
马尔伯勒再次让法国人在塔拉德元帅的带领下,与萨沃伊的尤金王子指挥的帝国军队一起进行了一场夜行,盟军于8月13日在布伦海姆村周围与法国巴伐利亚军队对峙。法国巴伐利亚人受到卡米尔·德·塔拉尔元帅的统治,他由费迪南德·马辛元帅和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协助。他们至少拥有6万军队和大约90门加农炮。马尔伯勒的杜克和尤金王子拥有的士兵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二的男性是英国人,其余的是德国人和荷兰人。
8月13日凌晨2点,英军鼓手敲响集合的战鼓。到3点,在40个骑兵中队的掩护下,全军开始进军。早上8时,英军各纵队陆续抵达了尼贝尔河前的指定位置,并开始展开战斗队形,法军才如梦初醒。
约8时30分,包括布伦海姆村等阵地据点内的法军重炮,开始全面轰击1英里外的英军。遭到法军轰炸的英军也以己方为数不多的重炮反击。一时间,整个平原炮声大作,远在40英里外围进攻因戈施塔德的巴登侯爵都能听到。他随后给皇帝利奥波德去信:
亲王和公爵已于今日在我西面与敌开战,愿上帝保佑他们。
12时30分左右,一直来回巡视战线鼓励士气的马尔伯勒回到已经集合在一起等待他下令的旅团指挥官们的面前:先生们,各就各位。
13时30分左右,罗将军带领第一线步兵涉水过河。在河岸的掩护下重组阵型,进一步前进至法军前沿300码后再次卧倒,等待二线威尔克的黑森步兵旅和炮兵渡河。随后,英军5个营排成3列横队,如一堵鲜红的石墙在鼓点中缓缓推进。素以勇猛著称的罗将军徒步走在自己的皇家北不列颠燧发枪团前,命令所有人不准射击,直到他把剑刺进法军的防御工事。
法军的步兵阵型在路易十四执政期间逐渐由改良日耳曼体系的6列削减成了4列,这得益于燧发枪的普及以卡座环刺刀的使用。他们在同样750码正面上展开9个营的部队。法军的射击系统十分适合于防御战,逐列射击后蹲下,直到第四列射击完毕,再一齐起身装填,然后用刺刀迎击对方的冲锋。他们的4000多支火枪击倒了大约1/3的英军步兵,命中率达到了惊人的20%。而同时代的大部分军队的命中率都不超过15%。
英军顶住射击冲到了法军阵地跟前。罗准将狠狠地将佩剑刺入法军防壁,但随即被一颗铅弹击倒在地,北不列颠团中校达泽尔和少校坎贝尔前相救,也被打倒在地。暴怒的苏格兰士兵以刺刀强袭法军防线,战斗异常血腥,一位法军军官写道:
他们运动的速度,加上他们的喊杀声,真是来势惊人。我听到之后,即命令我方鼓手也敲响战鼓,盖过他们的声音,以鼓舞士气。英国步兵奋勇攻来,一直冲上防壁,但是我军也不甘示弱……激战的具体情形,很难描述,双方都在做极惨烈的肉搏,死伤枕藉。这种活地狱的惨状,我相信真是难以形容。
塔拉尔扼守右翼,马尔桑据守中央,巴伐利亚军在左翼。两翼前有布伦海姆和基青根这两个被敌军固守的村庄。两军防守几乎5英里的正面,各把骑兵配置在自己的两翼,因此一部分中央阵地就处于法国骑兵和巴伐利亚骑兵的共同防守之下。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按照当时通用的战术规则来占领阵地。全部法国步兵共27个营,拥挤在布伦海姆;这对于按照当时编制组成的、只受过成线式队形在平地作战的训练的军队来说,意味着陷入了绝境。
当日深夜,英荷联军突然发起攻击,先以主力攻击布伦海姆,将敌预备队诱至该村。由于法军主力部署在两翼,中路单薄。1704年8月13日中午,马尔伯勒随后下令联军主力部队90个骑兵中队和23个步兵营渡过内贝尔河及沿河的沼泽地,向法军中路发起进攻。
16时30分左右,已经在对岸立稳脚跟的联军骑兵开始穿越第一线步兵营之间的通道展开队伍。法军见状发起冲锋,他们保持着整齐的三列横队慢跑前进,以手枪对敌人展开齐射后拔出刀剑冲锋。这种精巧的战术是德意志雇佣骑兵半回旋火力和瑞典冷钢冲锋的结合体,在路易十四继位以来的历次战争中被证明很有效。但这种战术过于复杂,一旦第一轮冲击被遏制,后续冲击的效果很快就会因人员损失和战马疲惫而减弱。梅罗德伯爵所率团队在这次攻势中,成功地击退了联军骑兵并将他们赶回了河岸。
己方骑兵再次撤回二线后,联军步兵开始发威,以威力十足的排枪射杀疾驰而来的法军。梅罗德伯爵的团部冲到了距联军战线仅30步的地方,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溃败了,包括梅罗德坐骑在内的许多战马都被击毙。
法军骑兵在中路顽强抵抗 但已经于事无补了,眼见法军要逃走,联军中的普鲁士骑兵便上前追击。由于处于最佳的攻击位置,他们给法军造成了颇为严重的损失。接下来,双方骑兵以步兵阵线为依托反复相互冲击,田地上很快躺满了死去和垂死的步骑兵。
马尔伯勒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联军骑兵发起总攻。在震天动地的冲锋号声中,英军骑兵在骑兵战旗引导下,以当年克伦威尔新模范军经典的加速度冲锋杀向法军。先是快步,然后是慢跑,最后转为疾驰,在保持阵线齐整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与敌人短兵相接。
这种战术在英国骑兵的坐骑,高大壮硕且勇敢迅捷的竞赛马、纯血马的配合下,威力十足。法军中只有少量诺曼底马匹可以与英军的马匹相匹敌。当敌军战马被逼得节节后退甚至翻倒在地时,英军骑兵将手中的刀剑狠狠刺向了敌人的面部或躯干。这种打法简单凶狠,十分适合出身牧场的英军平民士兵。
法军骑兵全线溃败,在松登海姆附近,3000余人被英军赶入多瑙河,活活溺死。英军近卫团则目睹了法军约30个骑兵中队压垮桥梁后落水挣扎的情景。此外,当地被法军抢占了农地与房屋的日耳曼农民也出来痛打落水狗,顺便还洗劫了士兵的财物。这进一步加剧了法军的伤亡。
此时已是19时,马尔森和巴伐利亚选侯意识到大势已去,选择撤走。马尔博罗选择了有限的追击。夜幕低垂,联军攻占法军营地。公爵手中拥有了包括塔拉德元帅在内的1.5万名战俘和大量战利品。他在一张酒店账单的背面上写下了给妻子萨拉的信:
我没有时间多说,但请你报告女王,她的陆军已经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法国塔拉德元帅和其他两位将军已被俘虏。而我还将追击其余的逃兵。送信的是我的副官帕克上校,他将当面把会战的经过讲给女王听。
尽管法军猛烈炮火使联军蒙受重大伤亡,但联军骑兵、步兵的联合进攻却突破法军右翼和中路。法军随即全线溃败,约30个法军骑兵中队被联军赶下多瑙河,许多人溺亡。与此同时欧根亲王粉碎了当面的巴伐利亚军,马尔桑败退。交战结束。法国、巴伐利亚军队损失约3万人,奥、英、荷联军伤亡1.2万人。
这次会战是整个战局的决定性会战。巴伐利亚落到了奥地利人的手中,而路易十四则威信扫地了。
恩格斯评论说:这次会战从战术观点来看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极其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战术同现代战术之间的巨大差别。同一种情况,即两翼前有两个居民点,这在今天会被认为是防御阵地的最有利的条件之一,而对于十八世纪的军队却成了失败的原因。在当时,步兵完全不适于进行具有明显的非正规性质的散兵战,而在今天,散兵战却能使精锐部队防守的砖石房屋居民点成为几乎不可攻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