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地方建筑文化赏析文峰塔(安阳文峰塔的风水学说)
安阳地方建筑文化赏析文峰塔(安阳文峰塔的风水学说)《周易》对“文峰塔”的解读,使我们从“文峰塔”的表象看出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含,加深了对“文峰塔”的认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虽然仅仅是粗浅的解读,但使我们认识到《周易》并非就是“算卦”,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周易》并非深奥莫测,而是伴随在我们生活之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发祥于安阳,安阳处处都闪烁着《周易》思想的光辉。“文峰塔”是《周易》文化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峰塔”是一座楼阁密檐式的伞状五层级的宝塔。它的造型殊特为国内外罕见。从塔的第一层向上,一层比一层高大,从下向上望去,尤如一把张开的雨伞。由于这种奇特的造型实为罕见,因此,千余年来,人们不了解其中含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只要认识文峰塔的性质,寓意就不难理解了。文峰塔既是一座佛塔,又是一座文塔。从人文方面理解,塔的层级既可以代表年代,又可以代表人才,既可以代表人才数量,又可以代表人才的质量。寓意
安阳市“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建于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元、明、清均经重修,196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进行了较大的重整。“文峰塔”久负盛名。古代被称为“南北丛林之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年间知府黄邦宁为塔门上题“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从此,天宁寺塔改称为“文峰塔”。“文峰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壁厚2.5米。其塔身为五层楼阁密檐式建筑,从下至上逐层增大,呈伞状。“文峰塔”以其精美的建构艺术,国内外罕见的建筑风格,高大雄伟的形象,安阳人为之骄傲,成为安阳的标志,过往行人无不为之赞叹。1977年4月,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赴朴初为之称赞不绝。他写诗:“层伞高擎窣堵坡,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像多殊妙,不负平生一瞬过。”
然而,当人们陶醉其精美建筑之时,欣赏其栩栩如生的艺术之际,往往提出一串串疑问,比如有人问:“文峰塔的形状为什么与其它的塔不同?普通的塔都是下层大,上层逐渐变小,最上形成尖尖的塔刹。文峰塔却完全相反,它是下层小而上层大,层层增大,最上层形成一个广阔的可容纳200余人的广场,形成上大下小的伞状?”还有人问:“文峰塔的基础这么大,为什么不建一个高入云宵的高塔,而是只建五层就突然刹顶?”千百年来,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过去还有人相信,但是在科学知识普及的今天很少有人再相信了,那么,文峰塔产生的种种疑问应该如何破解呢?
“文峰塔”所以建于天宁寺的西南方向,这体现了构筑者的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西南方属坤卦位,坤为地,“文峰塔”建于坤位,即为立于厚德载物的大地,形成塔顶青天,足立大地,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勾通了天地之间的连系,形成天地人一体的格局,反映出《周易》的核心思想。坤德为柔为顺,《系辞》:“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彖辞》:“至哉坤元,万物兹生,乃顺从天。”《说卦》:“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指出坤卦性柔顺,顺从天道,使得万物以生长。坤卦于方位在西南,于时为夏末秋初,是万物从大地吸收了充分养分而茁壮成长阶段,得天地之和,适地之宜。《系辞》还载,“天地之大德曰生,”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只有天地即阴阳结合,才能产生万物。天与地最大的德性是产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是万物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广生万物最主要的是广生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清彰德府知府黄邦宁题辞“文峰耸秀”四个字道破了天机,指出了“文峰塔”深厚的传统文化内含。“文峰塔”不仅仅是座普通的佛塔,而且寓意十分深远。
三、“文峰塔”为什么呈伞状及五层结构?
“文峰塔”是一座楼阁密檐式的伞状五层级的宝塔。它的造型殊特为国内外罕见。从塔的第一层向上,一层比一层高大,从下向上望去,尤如一把张开的雨伞。由于这种奇特的造型实为罕见,因此,千余年来,人们不了解其中含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只要认识文峰塔的性质,寓意就不难理解了。文峰塔既是一座佛塔,又是一座文塔。从人文方面理解,塔的层级既可以代表年代,又可以代表人才,既可以代表人才数量,又可以代表人才的质量。寓意是从古代到现在再到将来,人才一年比一年多,一代比一代增多,层级一级比一级高,人才越出越多,层面越来越广,级别越出越高。表明了安阳人民对多出人才,广出人才的热诚希望和虔诚祈盼。
文峰塔为什么构建五层呢?这里的内含十分深厚。首先,要弄清“五”字的含意。“五”字在甲骨文写作“ ”。许填在《说文解字》中说:“古文五如此。”段玉裁注:“古文象阴阳午贯之形。”“五”字在《说文》中写作“ ”,许填解释为“从二。”段玉裁又注:“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二象天地”。所谓“从二,”即部首从二,五字上“一”为天,五字下“一”为地,中间为“×”,为阴阳相交。一天一夜阴阳相交于中午和午夜。白天上午为阳,下午为阴,相交于中午。午夜前为阴,午夜之后为阳,阴阳相交于午夜。“×”,在《周易》称“要”,意为阴阳之交。刚柔相推,变在其中,表示变动之时,正是各种人才用武之机会。“五”在《周易》之中为奇数,奇为阳,偶为阴。五为阳数。《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为天之数,五居其中位,为天之中,可以理解为不早不晚,恰逢其时,为最好的天时,可谓得天之时,地之利,正是青年发奋时。
千余年来,“文峰塔”聚宇宙之信息,集文化之精华,立万物之标尺,寄人生之梦想,顶天立地的雄伟形象,牢牢地打印在每个安阳人的心中,激励着安阳人民乘风破浪,顽强拼搏,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周易》对“文峰塔”的解读,使我们从“文峰塔”的表象看出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含,加深了对“文峰塔”的认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虽然仅仅是粗浅的解读,但使我们认识到《周易》并非就是“算卦”,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周易》并非深奥莫测,而是伴随在我们生活之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发祥于安阳,安阳处处都闪烁着《周易》思想的光辉。“文峰塔”是《周易》文化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