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传位(雍正为什么放着600里加急不看)
雍正王朝中雍正传位(雍正为什么放着600里加急不看)反而起身拿起蜡烛,走向大殿中唯一的考生王文昭,把王文昭感动涕零,泪水一滴一滴的打到了卷子上。接过600里加急的信件之后,雍正把它放到了桌子上。此时,雍正正在看考生的卷子。他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的看着考生的文章。虽说,最终这些考生的录用与否的责任在上书房,但雍正已经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考生们的水平了。
大殿上,年轻的学子们在考试,雍正甚为欣慰,他一直有心利用科举搜罗天下人才为己用,帮他做改革!
这时,外面送来了来自西北年羹尧的600里加急。
一定是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八王爷深知这场殿试对雍正的重要性,所以在接到600里加急之后,没有把它送到雍正那里,而是后在殿外一直等到晚上6点,殿试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才同意把这封信送给雍正。
此时,雍正正在看考生的卷子。
他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的看着考生的文章。
虽说,最终这些考生的录用与否的责任在上书房,但雍正已经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考生们的水平了。
接过600里加急的信件之后,雍正把它放到了桌子上。
反而起身拿起蜡烛,走向大殿中唯一的考生王文昭,把王文昭感动涕零,泪水一滴一滴的打到了卷子上。
那么,放着来自西北的600里加急不看,竟然下场为王文昭掌灯,雍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这么做,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向人们表达他求贤若渴的决心。
正所谓千金买马骨。
放下国家西北地区的大事不去处理,却为已经过了殿试时间但仍然被破例继续书写,还在奋笔疾书的考生王文昭掌灯,让人看到在雍正的心里,他对人才的重视要超过一般的国家大事,进而让天下青年才俊闻声而来。
实际上,后来雍正破格录用刘墨林也是合格意思。
早在这场考试之前,雍正就感觉到他身边可以用的人不多。
雍正不是一个守成的君主,他特别想改革,但是从古至今改革必然会遭到很多旧势力的反对。
所以,康熙留给他的老臣大多数都不能信任,一旦触及利益,这些人必然阳奉阴违。
选拔新人,并且让人看到他求贤若渴的态度变得至关重要。
八王爷虽然经常和雍正对着干,但他也很了解这场殿试在雍正心中的地位,所以600里加急送过来的时候他才拦下,没有把它转交给雍正。
从这方面来看,两人的心态是相通的。
所以,他一直等到殿试的时间已经过去才让人把600里加急的书信送到了雍正的手中。
殿试的时间虽然过了,还有一位考生王文昭仍然奋笔疾书,按照正常的流程,考官就应该强行的收卷子了。
可雍正不仅允许王文昭继续书写,竟然放着600里加急不看,下场亲自为王文昭掌灯,这件事儿也成为美谈,雍正的目的达到了。
那么,难道来自西北的600里加急不重要吗?
其实不是的,对雍正来说600里加急晚看一会儿也无所谓。
他是一个劳模,是整个大清王朝最勤奋的皇帝。
除了白天上朝,晚上也不休息,通常一工作就是一通宵。
600里加急虽然重要,但是不差这么一会儿,先把殿试的工作解决完再说。
因为,接下来大多数臣子都回家休息去了,雍正可没闲着。
在殿试结束之后,召开御前会议,商量西北问题。
于是,在夜里,八王爷,十三王爷,十四王爷和隆科多,张廷玉,马福等人到里屋的小会议室面见雍正。
这封600里加急来自于西北地区年羹尧那里,信中说到:臧丹增占据西藏 并吞青海 自立为王 纠集了几十万兵马 有和阿拉布坦勾结的迹象。
叛军在西北势力越来越大,已经拥有十几万兵马,清军只有九万多人,防守有余进攻不足,需要朝廷支援,雍正连夜和众位大臣商议如何应对。
最后,采纳了十三阿哥的建议,调兵防止叛军的势力蔓延,提供足够的军需粮草,然后从长计议。
所以,对雍正这位劳模来说,殿试结束再商议西北问题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