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陆贸易与文化交流(聚焦江山胜览图卷)
古代的商陆贸易与文化交流(聚焦江山胜览图卷)南宋吴自牧在《粱梦录》中记载:我们叹为观止“南海一号”之巨大,可它,却不是当时最大的商船。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这艘南宋初期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南海一号”船长41.8米,船宽11米,设计水线长32.3米,船身高约4米(不含桅杆),排水量估计可达828吨,载重近425吨。复原的南海一号
大家好,我是盈梦,今天将带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宋元时期辉煌的远洋贸易情况。
江山胜览图卷
《江山胜览图卷》是元朝宫廷画家王振鹏所绘,图中所绘之景象发生的时间是在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前后,全图一共有舟楫船只68艘,此情此景,我们不难看出,船只运输货物在当时是主要的贸易手段之一。
繁荣的海上贸易发展,离不开精湛的造船技术。如果问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航海时代是什么时候,盈梦的回答一定是宋代。
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这艘南宋初期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南海一号”船长41.8米,船宽11米,设计水线长32.3米,船身高约4米(不含桅杆),排水量估计可达828吨,载重近425吨。
复原的南海一号
我们叹为观止“南海一号”之巨大,可它,却不是当时最大的商船。
南宋吴自牧在《粱梦录》中记载: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
料,是我国量词,古代造船计量单位,一料是十立方尺,约0.325吨,5000料,得多重,已经超出盈梦的想象。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宋朝人拥有高超、精湛的造船技术,不信吗?那就继续往下看。
众所周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而在画中,有一景是一艘船要过桥洞,而它的桅杆正在缓慢斜向下倒下来。
桅杆斜向下倒下来
桅杆之所以能被放倒,是因为桅杆下使用了转轴,舵手可以通过调整转轴来调整帆的角度,以迎合风向,在当时国外的海船,船桅多不能动。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这么一段话:
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方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久之,自出一书示人,乃唐天祐中告授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亦称屯罗岛,皆用汉字。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船中有诸谷,唯麻子大如莲的,苏人种之,初歳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年后只如中国麻子。时赞善大夫韩正彦知昆山县事,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罢,以手捧首而 冁。意若欢感。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復捧首而冁。
从这段话来看,当时宋朝人对外国友人很是友善,不仅帮他们修好桅杆,还大方的帮他们改造桅杆,并且毫无保留的将桅杆下装转轴的技术教给了当时的高丽人。
而在宋徐兢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对当时的远洋商船有这样的一则记载:
大墙( 桅 )高十丈,头墙高八丈,风正则张布帆五十幅,稍偏则用利篷,左右翼张,以便风势。大墙之巅更加小帆一幅。谓之野狐帆,风息则用之。
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桅帆装置,此装置充分利用了各种不同形式的风帆,他们可以通过控制风帆的方向,利用来自四面八方的风航行,而这一技术,西方的风帆在十六世纪以后才能做到。
聪明的宋人,还在船尾使用了平衡舵,将部分舵面分布在舵柱的前方,以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如此舵手操作起来更加轻便灵活。而西方国家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才开始使用这一技术。
在宋朝除了有精湛的造船技术外,还有先进的航海设备——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以及集先辈们一生心得的航海图“罗经针薄”。
指南针对于中国航海历史上的影响与意义,盈梦在此就不细表,相信大家都应该知晓。
咱们来聊聊“罗经针薄”,它阿,不是一本书的名字,而是一类书的统称,这类书往往都是记录着各处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打水深浅、山形水势、海流潮汐、礁石隐现、以及风云气候、星象等。
记录这些内容的都是长年在海上探险的航海者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探索着大海,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
宋人们站在先辈的肩膀上,缔造了属于他们辉煌的大海航时代,让当时世界各国都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繁华的国家,那里有着数不尽的奇珍异宝。
元朝时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沿袭自宋朝,他们亦沿用了宋朝的海外贸易政策。
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所以,宋朝的当政者们进一步的完善了前朝的市舶机构,而且还疏浚海港,增辟口岸,制定条例,积极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对市舶官员招徕蕃商的成绩予以奖惩。
到南宋的时候,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
宋朝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征收商税,而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大宋的商人们更是借此好时机,开着巨型商船,载满我国特色的货物,从我国海港出发,进入东南亚,航行至阿拉伯半岛,甚至抵达过更远的非洲东海岸,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造船的技术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受明清政府禁海的政策影响。
但我们无法否认,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社会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各国,也是因为他们开明的海外贸易政策,令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进入中国,将中国的文明、繁荣、昌盛宣扬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