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节气张华(方志四川节气张华)
方志四川节气张华(方志四川节气张华)三候鹰化为鸠。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鸠,即今之布谷。二候仓庚鸣。仓庚,黄鹂也。仓庚鸣即黄鹂鸣叫,黄鹂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惊蛰古时亦称“啓蛰”。《夏小正》曰:“正月啓蛰,言发蛰也”。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因此,在汉初以前节气的顺序为: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而汉景帝时期节气顺序就调整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唐开元年间,著名僧人一行编《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蛰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本文同时在封面新闻发布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县志工作处 张华
含义及由来
惊蛰旧时读作“jīng zhí”,现在读作“jīng zhé”。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阳历3月5—7日。此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但使蛰虫“启户始出”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的土壤温度。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惊蛰古时亦称“啓蛰”。《夏小正》曰:“正月啓蛰,言发蛰也”。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因此,在汉初以前节气的顺序为: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而汉景帝时期节气顺序就调整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唐开元年间,著名僧人一行编《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蛰”这个名称。
物 候
一候桃始华。从惊蛰节气开始,阳气渐渐升发,桃花开始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二候仓庚鸣。仓庚,黄鹂也。仓庚鸣即黄鹂鸣叫,黄鹂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三候鹰化为鸠。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鸠,即今之布谷。
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天 气
《黄帝内经》有:“春,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一派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的景象。民间习惯根据惊蛰节这天天气的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如“冷惊蛰,暖春分”。惊蛰节的风也可作为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春 雷
惊蛰一声雷,春雷一震,万物复苏。惊蛰的雷对农业生产有实际效果。雷电能产生庄稼所需要的天然氮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在雷雨后一至两天内植物生长和新陈代谢要比平时旺盛得多;雷电的轰鸣所产生的巨大声波,还能震动土壤,致使土壤中有机肥料分解,便于农作物吸收;雷电产生的一部分电磁能转变为机械能,引起植物细胞振动,如同给植物进行保健按摩,使植物茁壮成长;空气中的一些细菌和植物病毒也会在电闪雷鸣中丧生,大大减少了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在常有雷电发生的地区作物生长茂盛,就是雷电这些功用的证明。
民谚道:“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民间认为,惊蛰日当天及惊蛰日之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预示着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如果雷声在惊蛰当天响起,这一年不管种什么都会丰收。人们常说:“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惊蛰雷鸣,成堆谷米”,就是这个意思;但忌讳在惊蛰日之前响雷。居住在平原一带的人们就有俗语云:“未蛰先蛰,人吃狗食。”意思是说如果在惊蛰日之前听到雷声,这就预示这一年是凶年,收成不好,人们缺少粮食吃,甚至要被迫和狗争粮。另有民谣“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意思是如果在惊蛰节气前就发生打雷的现象,可能会出现雨水连绵的异常天气,而且容易发生灾害,这样不但延迟了春播的最好时机,而且今年的农作物也会因异常的天气而歉收,百姓的生活将比较艰苦。
习 俗
东汉刘欲的《三统历》将惊蛰称为“二月节”。既然叫“节”,那就自然少不了精彩有趣的民间习俗活动。
一、祭白虎
祭白虎主要流行于广东一带。在古老的农业社会里,老虎为患是常有的事。从惊蛰开始,万物都出来活动,白虎也在这个时候出来觅食。为保平安,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还有一种说法,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出来觅食,开口噬人。人们认为一旦触犯到白虎,这一年之内会常遇邪恶小人作祟、前程发展受阻、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就是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白虎一般用黄色纸制成,纸身画有黑色斑纹,口角则画有一对撩牙。人们将白虎置于神坛前,在白虎面前跪下,点燃手中的香烛后,把猪油抹在纸老虎的嘴上,让它充满油水,不能张口道人是非。接着用肥猪血或鸭蛋喂虎,饱食后的白虎就不再开口噬人。祭拜时嘴里还念念有词:“好人近身,小人远离。”有些地方祭完白虎之后会将纸制白虎烧掉,或用铜剑将纸制白虎的头切掉。
二、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多面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吻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应顺应天时,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吃梨
我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祁县民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便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子孙渠百川打算效仿先祖,走西口闯天下。临行前,其父让他吃梨,并告诫他:“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没有辜负父亲厚望,走西口靠经商发家,将开设的商铺取名“长源厚”。后来,想要走西口的人纷纷效仿。在惊蛰这天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另一方面,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但偶尔还会乍暖还寒,再加上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利咽生津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在陕西、山西及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
四、驱虫害
惊蛰时节,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蛇虫鼠蚁纷纷开始出来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再加上天气转暖,细菌也开始活跃,容易滋生疾病。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福建有谚语道:“惊蛰不杀虫,寒到五月穷。”民间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除虫仪式。广西、江西、陕西、江苏等地在惊蛰日会炒黄豆、麦子、玉米、栗子、糯米、谷种、豆种、南瓜、向日葵子及各种蔬菜种子,谓之“炒虫”或“爆虫”,炒熟后众人分而食之,据说如此一来可保这一年五谷丰收,不受虫害。山东的农民会在惊蛰日生火烙煎饼,取“烟熏火燎灭害虫”之意。福建的客家人不但要炒豆子、麦子,还有吃芋子饭或芋子饺的习俗,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吃梨则意为与害虫别离。江浙一带用扫帚扫虫,如遇上虫害,家家户户就纷纷将扫把插到田头地间,以请扫帚神来帮助消除虫灾。《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在惊蛰这天,将石灰洒在门槛外,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常熟则以红纸书“驱除虫蚁”张贴桌角。湖北天门一带,儿童敲打征鼓木梆,歌唱游行,称为赶虾蟆。湖北恩施则用石灰撒地,画出弓箭形状,称之为射虫。镇江等地用守岁剩下的蜡烛照虫。松江则有烧蛇王香的做法。
五、打小人
古代民间认为,惊蛰一到,不仅害虫全部出动,连小人也开始出来活动。于是人们在惊蛰这一天“打小人”,以驱赶霉运,保全家幸福安康。“打小人”在广东和香港地区比较流行。打小人的最佳时间是惊蛰日傍晚七点,地点一般为阴暗的地方,例如桥底。香港铜锣湾及湾仔之间的鹅颈桥下便是打小人的热门圣地。人们将纸小人放在砖头上,手执一只旧鞋,口中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地走……”。手起鞋落打得拍拍响,再放入元宝盆烧为灰烬。
六、咒雀
惊蛰咒雀,目的是在此日咒骂过鸟雀,直至谷物成熟时,鸟雀都不敢来啄食庄稼。虽属游戏之举,但也是农家爱惜米谷的表现。云南宣威,惊蛰时儿童咒雀,一定要把自己家所有的田埂走遍,方可回家。有咒雀词道:“金嘴雀,银嘴雀,我今朝,来咒过,吃着我的谷子烂嘴壳。”
七、禁婚
根据民间习俗,惊蛰前后,雷公经常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所以这个时期禁止人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养 生
惊蛰节气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结合自身体质,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合理调养。
一、穿衣
惊蛰前后多发“倒春寒”现象,这个季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且多风。中医专家表示,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惊蛰防病首当“防风”,因此要坚持"春捂"的古训。特别要强调足部保暖,“寒从脚下起”,脚冷全身都会不舒服,脚暖全身的血液循环就会畅通,抵抗能力也会增强。“上薄下厚,长生之术”就是顺应了阴阳的这种变化,下厚以护阴,上薄可发阳。
二、运动
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适当的活动可以激发体内阳气上升。惊蛰节气可多做些“小动作”,如伸懒腰可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升发阳气。惊蛰后微风起,放风筝的时节到了。风入肝,可助肝气抒发,同时户外活动可以更多地接触阳光。中医上讲“向天为阳,面地为阴”,放风筝的动作是仰面向天,有助阳的作用。该时节放风筝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能调节眼部的肌肉和神经,有助于消除眼睛的疲劳,对防治近视眼、老花眼及视神经萎缩极为有利;还有利于颈椎健康,预防椎骨和韧带的退化。因此放风筝是养生专家强烈推荐的春季养生运动。惊蛰时节登山亦可养阳气,一是登山都是向上走,有升发之意;二是登山的过程中人体会微微出汗,也是发散之象;三是登上山顶要极目远眺,可休息眼睛,肝开窍于目,是养肝抒肝之法。同时还要注意,运动时大汗淋漓对于人体的阳气是一种消耗,所以在运动时达到微汗就可以了。因此春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要循序渐进。
三、饮食
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各种微生物开始生长繁殖,此时是传染病多发的日子,要预防季节性传染病的发生。惊蛰节气前后,肝脏的升发功能易于太过,疏泄失常,身体常常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情况。肝气过旺,还会对消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宋代养生学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指出:“春,肝气旺,肝属木,其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因此,惊蛰时节人们的饮食应以清淡温和为主,多吃一些含高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清淡食物,以增强身体抵御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同时宜减酸增甘,抑肝补脾。除了味道的酸甜,中医将具有收敛、涩滞作用的食物与药物归入酸味;具有补益、和缓作用的食物与药物归入甘味。建议多吃小米、山药、大枣、春笋、韭菜、菠菜、苦瓜、莲子、银耳、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鸡蛋、梨等食物,少吃梅、葡萄、醋、海鱼、虾、螃蟹、燥烈辛辣之品和动物脂肪类食物。也要避免过量饮酒、情绪过激等引发肝气升发太过,导致高血压、脑血管病、精神类疾病加重。
四、起居
惊蛰过后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专家认为,此时节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升发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精神愉悦、不妄动肝火,从而增强体质。此外,此时气温上升、湿度提高,各种细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所以应多开窗勤通风。
诗 词
惊蛰时节春雷萌动,大地回春,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色,农民也开始一年的繁忙农作。这些都给了文人雅士们吟诗作赋的素材。
惊 蛰
(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闻 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
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
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
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
笑谈终觉愧清真。
市 饮
(宋)陆游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
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
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
游景仁东园
(宋)苏辙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
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
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
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
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
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
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惊蛰日雷
(宋)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
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
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
自是寒暄气候催。
唯有石龟并木雁,
守株不动任春回。
秦楼月·浮云集
(宋)范成大
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谚 语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不藏牛。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大麦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麦子锄三遍,麦缝像条线。
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
麦子锄三遍,皮薄多出面。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地化通,赶快耕。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县志工作处)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朋友圈。
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ID:scsd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