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大街怎么去(从北大街十字到东大街)
西安东大街怎么去(从北大街十字到东大街)■ 图 | 来自网络 | 北大街当时项目开发商拿到地以后,打算在北大街西北角盖个一百米高的购物中心。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北大街十字实际的复杂情况。以下是内容实录(有删节)1关于8月13号文章里讲的那个“世金贸大厦”的项目,其实并不像原文作者说的那么简单,我就从自己工作的经历,谈一下北大街十字变成今天这样现状的原因吧。
编者按:
8月13日,「贞观」《地铁一响,没有给北大街带来黄金万两》的文章发布后,引起热烈讨论,读者除了将焦点聚集在地铁经济和如何构建TOD模式以外,也提到了在时间长河里逐渐没落的东、西大街、钟楼、解放路板块等传统商圈。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依照规划理论,恰恰是那些不该衰败的地区在走向衰败。
那么,北大街十字为什么没有成为人们想象中的黄金十字?传统老商圈又为何走向衰败?我们跟一个在交通规划设计部门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聊了聊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以下是内容实录(有删节)
1
关于8月13号文章里讲的那个“世金贸大厦”的项目,其实并不像原文作者说的那么简单,我就从自己工作的经历,谈一下北大街十字变成今天这样现状的原因吧。
当时项目开发商拿到地以后,打算在北大街西北角盖个一百米高的购物中心。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北大街十字实际的复杂情况。
■ 图 | 来自网络 | 北大街
首先,那个地块特别小,如果按他希望的商业配套,停车位肯定是不够的。再者,从技术管理规定角度来说,这栋楼在城内,有限高,因此最多就做个八层左右,但即使只是八层的商业中心,也得配六百多个停车位,而地块大小的限制又决定了如果要做停车场,就必须向地下挖,一挖还是十六层。简单讲,就是不划算。
退一万步讲,真为了经济发展不计成本,北大街十字制约开发商的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地裂缝。早先因为西安地下水开采严重,所以导致不少土地内部出现断层或塌陷,换句话说,楼建好了,地基不稳,这能行吗?太高的楼层在这样的地形上极容易出现异形。
最后,北大街换乘站还有一个问题,1号线和2号线有一个联络线从这经过。地铁停止运营后,有很多车是要集中保养的,要有个过渡,他们共用一个大的检修长段位,恰巧这个长段位就在这块,所以北大街十字问题很复杂。这些都影响和制约周边楼层建筑实体的形态和层高。
而且说实话,原建筑方案里设计的那个像刀片一样的楼型,放在古城里是否美观且不谈,主要是不合规定,你不能比钟楼高那么多吧,所以这个项目就被pass了。
当时我们给开发商建议,这块地有地裂缝,也有联络线,既然盖不高,那就不如盖一个地下一层,上面两层三层的一个半地下口袋公园或者街头绿地,弄点咖啡书吧休憩之类的项目,搞点独一无二高端的私房菜,就是必须要是独门生意,那加上这地理位置,肯定立马火。
但他们不愿意,觉得划不来,因为开发商不管招商,只管盖楼卖钱,所以他核算完之后就僵住了。然后也搁置了这么长时间。
其次,讲到地铁商业的问题,不少人说北大街人流量很大,这些资源不用就浪费了,作为规划部门我们也明白,但目前做地铁商业结合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涉及的单位企业人员构成太复杂了,很多问题不可控。因为我本身是做交通规划的,可能对地铁商业也不是很懂。但我从自身经历谈一些感受。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除了地质构成复杂之外,看着合乎情理的规划,也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变化。
举个例子,我们在做地铁项目的时候,五号线有一个站,旁边原本设置的地铁出入口刚好是两个大的在建商业体,我们就想着把地铁出口直接通到那个楼体中,很简单,就是在建筑体的墙面上开两个洞,但是那个老板问规划建设施工方要两千万,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相信。
因为老板不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他认为地铁通过来之后,自己的管理变复杂了,其次,我还得更改我原本设计的结构,他就不想弄这个,不仅不想,还觉得既然动了我原本的地方,那就得付费用。
因此我们有时候也确实很无奈,像成都杭州,人家的商业体只要在地铁边上,不说让规划设计部门弄,自己都恨不得掏钱弄,只要你的出口愿意放在这儿,他们的目光会放的很长远,所以,这就是差距。
2
谈完北大街的事情,再说说传统商圈为什么渐渐失去了朝气。
■ 图 | 李庄
我前段时间去了趟李庄,像图上,这是李庄的一个院子。里面住着原本的人家,住的房子也是清代民国的建筑,一点都没动,它没有拆了新建或人为添加很多东西。我去转,门口有女主人在卖自家做的白肉,后院小孩趴在凳子上写作业,阳台上挂着刚洗好的衣服,到了家里,人像招呼亲戚一样,给我切肉吃,男主人还给我递了根烟,真的像朋友一样,不生疏也不尴尬,你不觉得他们在做生意,挣你的钱。
■ 图 | 李庄
整体的结构和氛围,会让人感觉特别有生活气儿,很舒服,特别向往,去了还想去,去一百次都愿意,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原住民,这是他们本来的生活方式,那外人即使闯进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人家就跟世外桃源一般,该种田种田,该坐门口卖东西就卖东西,不影响正常生活,而当地政府在干吗?政府只是把外部的公共部分,绿化卫生都做了一下,那我觉得这就够了,已经很有味道了。
反观我们的古城,新建各种仿古建筑,狂修各样的商业综合体,马路一条比一条宽,结果呢?原住民全走光了,人越来越留不住,大家都往外跑,为什么?就是气儿没了。有人说,为什么回民街还好好的,仔细想,还是因为那儿确实是回民的聚居地,气儿在。
■ 图 | 回民街
陕西现在修了很多小镇,都搞特色旅游,招来一堆卖凉皮的,卖特产的,千篇一律,你去过一次就觉得无聊没意思,再也不想去了。太假了,全都是人硬造出来的。那参观游玩的人都是有感情的,你是纯粹为了商业而商业,还是生活的过程中做一点营生创造美好,这非常直观。
有人说,袁家村挺好,但仔细想想,为什么出不了第二个袁家村,那还是因为人家都是自己的村民,所有人都在建设生养自己的土壤,这股热情跟招商来的人那可完全不一样,当然,现在袁家村的商业气息也变得很浓厚了,人再去,那个心劲就变了。
3
再回到我们的城市,我们有最好的明城墙,但是,你敢想象吗,我们在里头,竟然无法看到一栋完整不动的明清建筑,钟鼓楼可能算,但这离我们太有距离感了。民房呢?最贴近寻常百姓的呢?几乎看不到。但说实话,人来西安,想看什么?还不是想看特色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真要逛商场,北上广深不香吗?
仔细想想,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在城里停下来,其实交通占了很大因素。
■ 图 | 来自网络 | 南大街
以前城内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马车,其次是人自己通行,古城里好多路都是按照十来米宽去做。但是机动化时代,你会发现路越修越宽,东西南北各大街全是六十米,这个尺度就不一样了,人不想停下来,因为这条路成了一个交通性干道,车就直接穿过去了,它失去了作为“街道”的意义,只具备通行功能。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设计的规划要求,在那个当下,你必须辩证的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可能在当时,人就急剧需要这样的东西去承载自己通行的意愿,但当社会发展到今天,老城里逐渐去中心化的时候,我们或许就该思考,是否需要恢复和舍弃一些东西。
你要问我觉得规划的核心是啥,我觉得我一个领导说的特别好,他告诉我,规划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人指的是谁?首先当然是政府决策,再者是主观能动性,假使我们规划这个道路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勤,那你宽、广、长,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为了其他的运营,或者城市内部经济的考虑,那路的设置可能就要真的好好再想一想。
4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大唐不夜城火,它不就是因为满足了人对大唐盛世的想象么,但这也是人生生造出来的,你去追溯去感受,是支撑不起来的,这个故事轻飘飘的。
但西安本身有很多经得起考证和好玩的故事可以讲,比如说下马陵,这个太厉害了,孔子是至圣先师,大家都尊崇儒家思想,那谁把孔子推到了圣人的位置上,董仲舒!所以,连汉武帝都要在他面前下马走过去。就这一段,我们做好了,那就有特点了,因为这故事没一个地方有,这才是历史文化,是内核。
还有钟楼,现在真就是一座孤岛,车流从它周围经过,好看是好看,但除了好看,没人愿意讲它的故事。我觉得钟楼就没有鼓楼好玩,为什么?因为鼓楼直通回民街,跟前又有下沉广场,它能把人留住,这就是好地方,换句话说,人才是拯救城内经济的办法。
■ 图 | 钟楼
其实我们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例子,像纽约时代广场,还有韩国的清溪川,以清溪川为例,它原来也是一条路,旁边是一条河,然后路两边还有停车位,但后来政府觉得这样不行,就把停车位取消了,然后接着把挨河的那一面改成了酒吧和餐饮店,把路从双行改成了单行,结果没多久,这条路就活了,人们吃饭喝酒,吹风散步,形成一系列的消费场景。
我们一直有一个课题叫怎么把道路向街道转变,其实最简单的就是把路修窄,或者让一半行车,一半行人,这才是城市里该有的样子。但咱现在的路,百分之九十都是车,挤压了所有的人行空间,新修的路会带来更多的车,然后越发堵,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但作为参与设计的人,说实话,我们是只想为那些公共基础交通工具去做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比如公交,地铁这些,省能源也利于城市发展。
5
现在都说人不爱往城里走,老城区没落了,一个接一个闭店的民生、百盛、万达也都似乎在佐证这些观点。我记得小时候每逢圣诞节,钟楼民乐园再到端履门那一条街真的是乌泱乌泱一大堆人,但现在呢?很尴尬。
如今年轻人去哪,小寨、大悦城、熙地港,为什么?其实不用我多说,原因早被各大平台分析够了。但回过头再想,老城去恢复自己往日的那种单纯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孤立老城,而是我们需要保持这个城市最有特点的,别人没有的东西,这个文化内核,文化基因。
前两天我们还在讨论,城市的规划怎么做,有人说得分三个层次,最大的城市格局你就交给当地土生土长,了解这个城市的人,因为他方向不会错。至于片区,就交给国内其它先进城市的大师,他不会落伍,而单体建筑,那一定要交给国外的大师,只有这样才会做出好的规划。
所以,我觉得钟楼,那么重要的西安地标建筑,政府真的需要组织一下,好好找些国内外大师来研讨一番,重视老城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不能浪费这么美的故事。
■ 图 | 钟楼
最后我再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吧,我觉得怎么让老城活起来,就三点:第一就是该挪的挪,减化城内道路的通勤功能,那城市自然就不堵了。第二点就是要去植入一些很好的经验、文化特点,必须要有爆点;第三,要有功能性,得有复杂性景观的一个营造,让人愿意留下来。
我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要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缩减宽度的话,开车的人肯定不愿意,因为他觉得侵犯到了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不会去反省,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到底对于城市好不好。因为我们没有街的概念,只有路的概念,路是用来过的,街才是用来逛的。
现在都流行那种大的商业体,全在一个楼里面。但以前其实大家都是在街上感受。我们看似先进,盖了很多高楼商厦,但是消灭的是什么?是最本真,接地气的那种东西。
我记得我小时候来西安,随处可见街道小巷,各种人在自家门口支个摊子,切菜烧锅做胡辣汤,有种浓浓的生活的劲儿,现在虽然也能找着,但特别特别少。你敢想能在商业体里见到这种场景吗?
所以人老觉得我要去逛城市,逛街道,那你最终发现没有什么可以逛,我们反反复复推荐回民街、大唐不夜城,永兴坊这些人造出来的街区,然后发现还是留不住人。几乎没一个游客可以在这座城市待超过一周,为什么?因为内核太少了,我们撑不住。
所以回到起初,老城怎么活过来,我觉得那就是交给城市自己,交给人们的生活。
整理 | 汤加 | 贞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