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杨广(一代褒贬不一的帝王杨广身死江都)
一代帝王杨广(一代褒贬不一的帝王杨广身死江都)李渊立即召见了刘文静、高士廉、长孙顺德、李建成、李世民、李秀宁、柴绍等人,于丞相府共商大事。这个消息对于天下各地的诸侯来说,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忍了这么久,反了这么久,皇帝终于死了。这转眼间,时间便来到了大业十四年春。正当李渊积极休养生息以待战争再启,瓦岗寨和王世充还不死不休互有伤亡,窦建德打败了薛世雄,薛举攻占了西秦之地的时候,一个消息让本来还安静的各地诸侯或者是义军,再一次沸腾起来。大隋的皇帝杨广,被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死了。
柴绍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不会被一个联姻所牵制,从而造成不可避免的悲剧,却促成了李渊在攻占了长安,成为唐王之后的第一项被世人称赞的仁政。
如果当初李渊没有在军营里面的那番疑惑,还有现在的刻意施展自己的平衡权术,或许柴绍还会在此期间大有作为。
但是李渊并不太适合当一个被人称赞的千古一帝,现在的时机也并不成熟。
关键是在李秀宁有了身孕之后,柴绍倒是乐的做一个闲散的大将军,每日里都是陪着李秀宁散步、吃饭、游山玩水。
这转眼间,时间便来到了大业十四年春。
正当李渊积极休养生息以待战争再启,瓦岗寨和王世充还不死不休互有伤亡,窦建德打败了薛世雄,薛举攻占了西秦之地的时候,一个消息让本来还安静的各地诸侯或者是义军,再一次沸腾起来。
大隋的皇帝杨广,被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死了。
这个消息对于天下各地的诸侯来说,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忍了这么久,反了这么久,皇帝终于死了。
李渊立即召见了刘文静、高士廉、长孙顺德、李建成、李世民、李秀宁、柴绍等人,于丞相府共商大事。
大隋的皇帝死了,这就和东汉末年一样。
关键是,汉朝存在了很长时间,所以对于这个朝代很多人的感情都不一样,不像是大隋朝,杨广在身前就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到了死后,这天下就真的变成无主的天下,大家都当皇帝,也未尝不可。
“丞相,自杨广弑兄杀父、行逆天之举以来,这黎民百姓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杨广昏庸无道征夫百万以建造运河、修建长城,更是连番征战。如今的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民不聊生,今杨广即死,乃是丞相拨乱反正之时啊!”长孙顺德是第一个赞成李渊登上皇位的人。
毕竟自从他投靠了李渊之后,便是一条船上的人,再加上自己的侄女成为了李家的儿媳,如果有机会,说不定还能够母仪天下,这对于长孙家来说,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是啊,丞相,大隋早已经失去了民心,我等如此坚持,又何以微言大义?”刘文静直接施礼,对李渊说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今大隋民心尽失,请丞相行登基大典,拨乱反正,带着我等,早日结束这天下纷争。”
李渊这一次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大手一挥,便决定了登基事宜。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如今的局势,已经到了可以称王称霸的时候,皇帝杨广死了,大隋已经名存实亡了。
四月初,李渊身穿皇袍,替代了隋朝小皇帝杨侑的位子,行登基大典。
柴绍自然而然成为了大唐的驸马爷,还是平阳公主的驸马爷,更是大唐的户部尚书,可谓是圣恩浩荡、红极一时。
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黄台公李瑗为刑部侍郎,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司马刘文静为纳言,司录窦威为内史令,李纲为礼部尚书、参掌选事,殷开山为吏部侍郎,赵慈景为兵部侍郎,韦义节为礼部侍郎,陈叔达、崔民干并为黄门侍郎,唐俭为内史侍郎,录事参军裴晞为尚书左丞;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礼部尚书窦琎为刑部尚书,蒋公屈突通为兵部尚书,长安令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柴绍为户部尚书。
这户部尚书乃是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大臣,总的来说就是财政大臣。
这对于柴绍来说,其实也算是一种荣耀,当然,这个户部尚书和柴绍也很配。
至少,大家都知道柴绍在少年时期,就曾经建立了三大产业,第一个便是福威镖局,第二个就是醉仙楼,最后一个也是最赚钱的产业便是花满楼。
当初花满楼被虞世基、宇文述、裴藴等大隋的选曹七贵所掌控,柴绍这位创建者其实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收益,而如今这些当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都成为了过去式。
虞世基在宇文化及造反的时候,直接被杀了。
宇文述也在江都的时候病死,至于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倒是直接杀了杨广,自己成为了皇帝,还想要参与到争霸天下的伟大功业中。
而裴藴、苏威、牛方欲等,也都因为杨广的死,而失去了往日的权威。
自从李渊攻占了长安城后,这花满楼、醉仙楼、福威镖局,就再一次回到了柴绍的手中,不过,这大部分的收益,还是进入了李渊的国库中。
同样,随着李渊的登基,有一件事情也再一次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那便...
在李渊登基之后,便有人开始向李渊建议立储君之位,只不过李渊在犹豫,自己的两个儿子,其实都比较优秀,但要真的轮出一个最强来,那自然是二子李世民。
然而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祖宗之法来说,李建成是最应该被确定为储君之位的人,他成为皇太子,那是合情合理。
但是李渊却担心,自己这位二子心中有想法。
为此,李渊不止一次,召见朝中的一些大臣,询问他们,到底是立李建成为储君,还是立李世民为储君。
作为曾经一直被李渊信任和夸奖的柴绍,最后也没有逃过被李渊询问的下场。
柴绍不知道其他的大臣是如何回答的,他直接说明,“自古以来便是立长不立幼,臣以为,应该册立世子殿下。”
李渊好奇,“为何,当初李世民八岁之时,便时常跟随在你身边学习,他能够有今日之大才,也全靠你的教导,朕觉得,世民其实更加合适。”
柴绍解释道:“陛下……。”
“此刻在这里,就不以君臣之礼。”李渊稍微打断了一下柴绍的言辞。
“父皇,绍以为如今大唐并未完成统一大业,这四周还存在巨大威胁,世民能征善战,当为大将军,而大哥贤德仁慈,是以,当为储君。”
李渊点点头,说道:“说得有理,你啊,看的比很多人都要透彻,世民比较听你的话。回去之后,有机会便好好和他说道指点,这天下,还需要世民来攻伐。”
“喏!”
几日之后,李渊开始封王。
其最隆重便是册立储君之位,以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