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电视台栏目有哪些?(扬州上北京卫视了)
扬州电视台栏目有哪些?(扬州上北京卫视了)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水韵扬州、水润扬州,作为运河长子,扬州被称为“中国运河第一城”。
中国大运河
纵贯千里 穿越千年
运河扬州段,
是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
水韵扬州、水润扬州,
作为运河长子,
扬州被称为“中国运河第一城”。
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
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
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
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
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近日,
扬州因为大运河上北京卫视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
扬州广电报网传媒携手
杭州文广融媒体中心、北京卫视
九城联动,
重磅推出全媒体行动《爱上大运河》。
8月中旬,
名城扬州网记者和北京台记者
一起走进瘦西湖、
走进运河三湾景区、
走进南水北调源头,
了解千年运河城市——扬州!
1
大河北去浪淘尽 千古名城再风流
名城扬州网记者特地向大家介绍了关于扬州的文化与美丽风景。
扬州是一座因水而兴的运河城市,我们身边的这片瘦西湖,就连通着古邗沟、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是扬州的血脉,也是扬州的文脉,串联了扬州的文化。这座五亭桥,兼有“南秀北雄”的特色,把北京北海的九龙亭和十七孔桥串联在一起,以扬州的表达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扬州,沿着运河走一走,可以看到更多南北兼顾的风景,比如说,“北有瘦西湖,南有三湾”三湾运河风景区。
位于扬州城邗江区的古邗沟,开凿运河举起的第一锹土就在这里。2500年来,邗沟被视为扬州的文明“源头”。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凿沟引水,北上争霸,运河也就成了扬州文明的源头。到了隋朝,开掘大运河,成就了“天下之扬州”。
因为运河,历史上的扬州一时繁华无两。这可以从中国古诗词中看出一些端倪。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唐 · 杜牧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江城子 · 墨云拖雨过西楼》宋 · 苏轼
中国大运河58个遗产点,仅扬州一地就有10个,是沿线城市中最多的。
随着海洋与铁路时代的来临,运河衰落,扬州也随之荣光黯淡。然而运河给扬州留下的文化遗产,历经岁月发酵,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以新的方式和面貌重生。
扬州的运河三湾景区,古人有云,“三湾抵一坝”,可见三湾的开挖是古代运河水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创举。
这座城市,夜幕降临后,有一盏灯,专门为读书而亮。
记者告诉大家,在运河三湾风景区,独特的城市书房让人眼前一亮,书房四周的墙壁是由运河上老船板装饰而成。
扬州常住人口400余万,31家城市书房,年使用者达180多万人次。这是不疾不徐的扬州,也是更具文化自信的扬州。
眼下,大运河国际非遗文化博览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都相继落户三湾风景区。
扬州还充分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建设运河文化名城,争做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文化研究、运河生态建设、运河国际交流的示范城市。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长邓清表示:到目前为止,扬州也是唯一的一座城市,连续十多年都举办世界城市运河论坛,就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邀约世界上五大洲的运河城市的管理者共同探讨。
2
走进古今两大工程的交汇点
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正是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同时扬州还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
一古一今两大工程,凸显出扬州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扬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东部的江苏省就开始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向北调水,建设在运河与长江交汇点上的江都抽水站,可以以每秒473立方米的流量将长江水调入古运河中。
每年枯水季节,通过设在古运河上的十个梯级逐级翻水将江水送达江苏淮北地区和山东南部。
扬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虎华告诉记者:南水北调的东线就是用长江的水,通过逐级提升,一共是13级的泵站的提升,扬程要达到65米左右。那么原来的话,东线的水是计划通过几个渠道,一个是运河本身,另外还有一个并行的一些河道,第三就是开挖另外的一些河道,完了以后向北逐级提升。
而除了饮水,调取江水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
现在,沿京杭大运河、太平河、金湾河的三河六湾区域的39家船厂、砂石厂已经全部关闭,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就是为了保护这一江清水。
绿绿的植被守护着一江清水,而满目的绿树和清江也让扬州人的生活更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令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有了新的内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3
千年古运河邵伯的前世今生
邵伯镇是大运河畔的一座古镇,早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时候,邵伯的邵伯古堤、邵伯码头、明清运河故道、淮扬运河主线,这四个点段就被列入了大运河遗产名录当中。
原来邵伯的本名地方名称就叫邵伯埭,它就是一个堰埭的所在地。船只只有过埭,把船上的货物清空以后,用人力或者畜力把它拉过来。
邵伯古镇因大运河兴盛,走在江都的四角楼,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科长刘奇斌告诉记者,在建筑上叫拐弯抹角,说明当时此地之繁华,是为了方便老百姓过车过轿子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地方。也体现了邵伯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意识传统。
如今邵伯埭虽然早已不再使用,但拥有先进技术的船闸已经取代了它的功能,在大运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船闸经过多次技术改造,现采用联网收费系统、监控系统、船闸智能运行系统以及无人机等先进方式对船闸运行控制、船舶过闸服务等进行一体化管理,随时监控随时调动大幅提高了航运效率。
目前,邵伯船闸有三座大型现代化船闸在使用,而仅这三座船闸2017年过往的货轮就有20万艘,通航货物量2.8亿吨。
其中2017年的9月7日,邵伯船闸共开放158闸次,放行船队21个,货轮520艘,船舶通过量108万吨,更是创造了全国内河船闸单日通过量最高纪录。
在陆路运输高度发达的今天,水路运输就因运载量大,运费低廉等原因在中国的货运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的运河并没有黯然失色,反而因科技注入新的活力,肩负起新使命。
这是一场集结六省九城的全媒体行动!
这是一场横跨两千多公里的南北文化联动!
这是一场穿越2500年的水上沉浸式之旅!
让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而骄傲!
摄影:周峻、黄培、周超英、陈建新、柳伊、朱欣、杨伟光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