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表现(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表现(也无风雨也无晴)“自从被贬黄州,平生亲友没有人写一封信,即使我写信给他们,也收不到任何回复。”“乌台诗案”苏东坡死里逃生,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冒着漫天风雪,踉踉跄跄地来到黄州。刚被贬到黄州时的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钭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钭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临其境】
“乌台诗案”苏东坡死里逃生,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冒着漫天风雪,踉踉跄跄地来到黄州。刚被贬到黄州时的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自从被贬黄州,平生亲友没有人写一封信,即使我写信给他们,也收不到任何回复。”
乌台诗案
那天,苏东坡看见窗外的乌鸦衔着钱纸,才想起又是一个寒食节来了,自己到黄州也有一年了。心中不免地生出几丝寒凉。为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寂寞,苏东坡展纸碾墨,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东坡住的地方有个安国寺,每天他能听到从寺院传来的晨钟暮鼓声。潜移默化中,他慢慢地开始变得坦然起来了。
没有朋友,他就找农夫、渔夫、樵夫们聊天,给他们讲故事。苏东坡自鸣得意地说:
“我上能与天子议政,下可和百姓农民聊天,乞丐我也不嫌弃,与之平等交往,在他的眼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黄州几年艰难的生活,改变了苏东坡,此时的他,渐渐地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
那是一种能笑纳一切的达观。
【一句钟情】
1、“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急雨过后,缓缓下沉的早春夕阳,虽然不能带来浓浓的暖意,却也有一抹温柔的红霞在前方迎接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再回头看看刚才那段令人狼狈的路,“归去”,一切都过去了,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既无风雨也无晴天。
这里有实写也有虚写。实写,自然界中有风雨晴天,你若淡然,亦无狼狈可言;虚写,生活中谁没有风调雨顺走运时,谁又没有过不去的坎呢,坦然接受,淡然处之,亦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态度。
读到此处,我们岂不是和东坡先生一起再度升华。人生的阴晴圆缺,都是必修之课,一切都是人生自然而然的际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莫听穿林打叶声”
从“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声音,她告诉我们一个美丽的道理。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有时阳光明媚,有时和风细雨,更有黑云压顶、暴风骤雨时。人生遇到了幸运也好,不幸也罢,对待问题的处事态度,则决定了他的格局。
苏东坡的一生都与贬官相伴,从黄州到惠州又到儋州。可以说他一生都奔波在被贬的路上。
想当年苏家父子三人进京赶考,苏东坡应试第二名,一举成功,那是何等的风光。结果一个“乌台诗案”差点丢了小命。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又被贬到了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
然,真正改变这一切,改变苏东坡的精神状态的。让经历过风雨后的苏东坡,在他46岁时终于领悟文学艺术及生活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
黄州的躬耕,黄州的艰苦生活,改变了苏东坡。他虽然在艺术上他并无野心勃勃的构想,却在无意间争得了那个时代的文坛首席。生活虽然艰苦,却可以乐观面对。黄州,将苏东坡的文学艺术及生活艺术推向了顶峰。黄州,也是苏东坡终生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如此,正是苏东坡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结果,也是苏东坡精神突围的结果。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一一不能被剥夺。”
若得此番豪情,恰似碧霄一鹤,吟啸千古。
【注解】
1、定风波:词牌名
2、料峭:微寒
3、芒鞋:草鞋
4、钭照:夕阳
【作家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佳句背襄】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刘禹锡也有类似名句,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去哪里找这样可以安静思考的“江景房”呢?
若依刘禹锡的好人品,住哪里,那里亮,所以就有了千古名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王国维也有类似名句,大丈夫如果没品德,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如此便有了: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轶事】
苏东坡回到京城去探望昔日好友王定国。王定国系附马,因受苏东坡“乌台诗案”牵连,被放逐南蛮之地。柔奴虽是歌妓,但却一路相随,陪伴左右。
此心安处是吾乡
让苏东坡吃惊的是,尝尽辛酸的柔奴,不但没有被艰苦的生活磨得憔悴,反而比几年前更漂亮了。
于是苏东坡问:“难道广南的生活不苦?”
柔奴只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让苏东坡大为感慨,写下了这首词《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歌颂了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