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法的修改意见(黑土地保护法的背景与未来)
黑土地保护法的修改意见(黑土地保护法的背景与未来)保护还是利用,法律起草中的争锋李保国:对黑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彻底改变了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从土壤学上看,黑土在温带草原或草甸植被下才能发育,其中有丰富的来自微生物对植物残体降解或再合成的腐殖质。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400年左右的时间。但数十年的高强度利用甚至过度利用之下,黑土的优质特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指出,近60年来,我国黑土区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50%,黑土层平均减少了20多厘米。可见,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给黑土地带来了严重的退化或破坏。新京报:多年来,你一直从事黑土地保护工作,你认为,《黑土地保护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李保国:黑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土壤资源。据统计,黑土区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7%,仅存在于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黑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综合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因此黑土最适宜被开发成为耕地,再加上其
作为全球第一部针对黑土区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国家法律,《黑土地保护法》在起草和制定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探讨和争议?《黑土地保护法》将如何保护黑土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又有怎样的意义?
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多年以来,李保国一直在进行黑土地保护的工作,也是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的创建者之一,在《黑土地保护法》起草过程中,他多次参与研讨。李保国告诉记者,“在未来,四省区还需要进一步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将黑土地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监督,任务落实到人,压实黑土地保护责任。”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多年来一直在进行黑土地保护工作。受访者供图
土地中的大熊猫,面临严重退化威胁
新京报:多年来,你一直从事黑土地保护工作,你认为,《黑土地保护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李保国:黑土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土壤资源。据统计,黑土区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7%,仅存在于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黑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综合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因此黑土最适宜被开发成为耕地,再加上其具有资源较为集中、易于规模化、连片化经营和农业高产出的特点,每一块黑土地,基本上都是所在国家的重要农产品基地。我国东北黑土区也是如此,它产出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4,商品粮调出占1/3,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但我们开垦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黑土地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利用当中,其优质土壤特性退化十分严重。
新京报:当前黑土地的保护情况如何?
李保国:对黑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彻底改变了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从土壤学上看,黑土在温带草原或草甸植被下才能发育,其中有丰富的来自微生物对植物残体降解或再合成的腐殖质。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400年左右的时间。但数十年的高强度利用甚至过度利用之下,黑土的优质特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指出,近60年来,我国黑土区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50%,黑土层平均减少了20多厘米。可见,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给黑土地带来了严重的退化或破坏。
保护还是利用,法律起草中的争锋
新京报:在《黑土地保护法》起草和征求意见过程中,你多次参与讨论,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讨论较多的问题,或争论比较大的内容?
李保国:有一些讨论比较多的,其实还是和观念有关,比如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在以前也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黑土地保护法》在起草之前,有不少观点认为,应该是“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法”,兼顾保护和利用。作为实践者,我们一直担心的也是这个,怕以保护的名义,依旧过度利用。事实上,黑土地本身所指的,就是已经被利用的耕地或已退化的耕地,这一点在最终颁布的《黑土地保护法》中也有体现,保护的就是耕地。这些耕地既然已经被利用,如果再加上“利用”的内容,就很可能导致还是强调利用,这种打着保护名义过度利用的现象,在以前并不鲜见。好在,最终颁布的法律,是以保护为主要目标的。
新京报:除了保护和利用之外,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交锋?
李保国:比如深翻的问题,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专家都在呼吁,一定不能提深翻。频繁耕翻,无论浅翻或深翻是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讲深耕细作,但耕翻之后,地表裸露且近地表过度疏松,漫长的冬季过后,消融后恰好又是东北地区大风较多的时候,就造成风蚀严重,随后生长季节遇到大雨,东北平原为漫岗平原,水蚀也十分严重,这就导致黑土流失变薄,退化速度很快。但现实中,有些地方,仍在利用中鼓励深翻,这就说明耕翻是对黑土地高强度利用的措施。正确的做法是,如不深翻就会对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可以进行必要的尽量少的深翻。再比如秸秆覆盖的问题,这一次也明确写进了法律,这也和很多专家学者的强烈建议有关。
《黑土地保护法》背后的治理逻辑
新京报:在你看来,怎么理解这部全球唯一的《黑土地保护法》?
李保国: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规定,黑土地保护法的逻辑起点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认识这部法律中的强制性内容,我认为应该从用途管制、治理结构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去看。
新京报:能否详细解释一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李保国:从用途管制上看,《黑土地保护法》明确提出,“黑土地应当用于粮食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黑土层深厚、土壤性状良好的黑土地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实行严格保护,确保数量和质量长期稳定。”这说明,粮食安全是《黑土地保护法》治理逻辑的起点,农地农用、优地粮用是这部保护法的基本目的。从治理结构上看,政府主导、谁用谁保护,是治理逻辑的主体。《黑土地保护法》通过强制性明确规范了政府的责任,明确了中央统筹、省级负责、县级落实、乡镇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治理结构,明确了政府主导的责任通过制定标准和保护规划、建立调查和监测制度、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财政支持、检查督察与奖惩机制等途径来实现。同时,还明确提出,保护黑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义务。从技术体系上看,科技支撑是黑土地保护治理逻辑的核心手段,《黑土地保护法》详细提出了科学耕作制度和科技手段,并将推广和实施列为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比如要求政府采取科技手段,防治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也规范了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复垦等措施。
保护黑土地,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
新京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在你看来,是否意味着,黑土地退化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和扭转?
李保国:黑土地保护的立法目的,是实行严格的黑土地保护制度,强化黑土地治理修复,确保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但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是实施,需要在立法的基础上,推动构建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治理体系。
新京报:在你的心目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体系?
李保国:第一,要压实黑土地保护中政府的主导责任。黑土地保护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对于黑土地的管理,需要发挥政府的公共机构功能,并落实有效的政府主导责任。《黑土地保护法》明确提出了四省区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在未来,四省区还需要进一步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将黑土地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监督,任务落实到人,压实黑土地保护责任。第二,应实施黑土地科技支撑质量保障工程,《黑土地保护法》强调了科技支撑作用,这就需要进一步构建综合治理的黑土地科技支撑工程,建立黑土地“因地施策”技术实施方案,引导各项有效的黑土地科技因地制宜开展实施。第三,探索建立跨区域黑土地保护机制,建议基于粮食购销流动的基础,建立跨区域黑土地保护机制,让黑土地保护省份有更大的保护力量。第四,创新黑土地适度规模的科学利用经营方式,黑土地保护的治理体系要行之有效,必须依靠广大农民与合作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从经营中获利是广大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的第一要求,因此黑土地要实现保护的目标,黑土地的经营者也要能获利。第五,探索研究黑土地投资与金融保险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黑土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与有效的投资、金融及保险机制实践衔接。第六,建议构建黑土地保护补偿机制,对黑土地保护省区在经济成本、发展权益方面进行补偿,同时建立区域协同的反馈机制,实现黑土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的目标。
未来工作方向,观念、技术和推广仍需创新
新京报:你是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的创建者之一,能否介绍一下“梨树模式”?
李保国:“梨树模式”的技术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秸秆全量覆盖、免耕少耕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达到防治土壤风蚀水蚀、保持土壤水分、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耕作、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环境友好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这种模式,其实理念为保护就是尽可能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环境下的生态循环。比如秸秆全覆盖,在自然界,没人会把草收走,生死枯荣都在原地,一直覆盖着地表。再如免耕少耕,自然界是没有人去翻地的,土壤不会裸露,风水侵蚀自然也就比较轻。
新京报:在《黑土地保护法》中,“梨树模式”是否有体现?
李保国:“梨树模式”是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在《黑土地保护法》中,有很多内容都和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有关。比如规定因地制宜推广轮作等用地养地的种植制度,推广免(少)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是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另一个关键是“梨树模式”还包含在现有土地管理制度下,依靠合作社,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高质量快速推广其技术体系。《黑土地保护法》里这方面的内容也进行了强调,这也需要今后在这方面不断创新。我们现在开展的现代农业生产单元的建设——“梨树模式”的升级版就是为此而探索。
新京报:在你看来,未来还有哪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李保国:在应对风水侵蚀方面,排水问题在今天越来越凸显出来,比如坡耕地,在缺乏覆盖又缺乏排水设施的情况下,很容易被雨水侵蚀,还有洼地,排水比较难,一旦积水,也很容易造成渍涝灾害问题。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就要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维护,使其在黑土地保护中发挥根本保证作用,这样再加上科学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久久为功,黑土地保护就会取得成效。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