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温计一直量都是35左右(为什么体温计的上限是42)
为什么体温计一直量都是35左右(为什么体温计的上限是42)因为一般的发烧很难达到42°C。体温计家家都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咱们常用的体温计上限就是42°C。此处壹读君不想讨论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只想和这位妈妈说一句:孩子都烧到42°C了!别到处发微信请假了,赶紧叫救护车吧!因为......42°是体温计上限
自以为发烧不过一天的壹读君 | 彤 子
发烧是人类的常见“疾病”,最近微博上有为妈妈很着急,因为她9个月大的孩子“超高烧”42°C,但领导不给她批假照顾孩子。
这位妈妈孤立无援甚至四处救助,希望单位给假......
向左滑图看事件全过程
此处壹读君不想讨论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只想和这位妈妈说一句:孩子都烧到42°C了!别到处发微信请假了,赶紧叫救护车吧!
因为......
42°是体温计上限
体温计家家都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咱们常用的体温计上限就是42°C。
因为一般的发烧很难达到42°C。
物证图
发烧在医学上称为“发热”,在医生眼中“发热”不是病,而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各不相同,医学上把36.5~37.5°C视作正常体温。但随年龄、性别、生殖状态以及“时间点”不同,人体的正常体温也各有不同。
某健康人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变化
女性在排卵后体温会比平时高,所以有些女性会用测量体温的方式避孕......由于人随着年纪增长体温会逐渐下降,所以老年人发烧时温度稍高也值得警惕。
随着技术发展,医学界发现人体不同部位温度不同,所以正常体温范围由原来的36.5~37.5°C拓展到33.2~38.2°C。测量部位也增加了肛门、口腔、耳内等。
肛门正常温度范围:34.4~37.8°C
口腔正常温度范围:33.2~38.2°C
腋窝正常温度范围:35.5~37.0°C
耳内正常温度范围:35.4~37.8°C
由于腋下温度可能因脂肪厚度不同、测量操作不当(没夹住)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口腔温度可能由于刚食用的食物温度影响,所以,肛门温度是目前最精准的。
虽然大家都特别排斥......
那么人最高能烧到多少度呢?据说人类可以在高达46.5°C的温度条件下存活,但人类能承受的“自发热”最高限度是44°C,而达到这个度数的人基本都不在了(其实撑过43°C的人也不多)。
发烧超过40°C属于紧急医疗情况,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呕吐、剧烈头痛、精神错乱、抽搐、昏厥、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高烧至41~42°C时,患者可能已经出现颅内出血、败血症、川崎综合征等病状。发烧超过42°C时极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发生心肺功能衰竭,并有死亡风险。
所以,在家人高烧至40°C时,就应当送医治疗,超过42°C就赶紧叫救护车吧(同时要对患者进行物理冷却,体温在降低至38.9°C时可有效提高生存率)。
发烧能造成这么可怕的后果,那怪家长们这么怕孩子发烧,但是,各位家长也要小心一种病......
发烧恐惧症
“发烧恐惧症”是特怕孩子发烧的父母们专属病症。这些父母认为发烧本身是种病,即使是程度较轻的发烧也要第一时间送医。
发烧在医生眼里属于“医学信号”,是人体为对抗疾病或病菌感染,而专门进化出来的机体免疫防御机制。体温的升高是为了抑制病菌在人体内的活性,并增进免疫细胞的“战斗力”。
所以发烧的人表面看起来是这样:
楚楚可怜?
其实身体里面是这样:
不少家长总是把轻微发热的孩子往儿科医院送,这属于“发烧恐惧症”的特有病理特征,所以偶尔会出现这种事......
很多家长表示,我们才不会把发烧38°C的孩子送去医院呢!孩子病了我们给他吃点退烧药就好了,“发烧恐惧症”病理特征二:退烧比什么都重要!
传说不少家长担心高温对孩子大脑有不良影响,所以喜欢给孩子吃退烧药,因为发烧是疾病导致的现象,所以单纯退烧并不等于治愈疾病。国外有数据研究表明,不服用退烧药物(此处只针对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烧),孩子康复更快。
“发烧恐惧症”病理特征三:把熟睡的孩子叫起来准时吃药。
其实,比起药物,睡眠更有助于免疫力的恢复。
当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因为发烧的诱发机制很多,目前包括5大类:
1. 感染性疾病
2. 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
3. 恶性肿瘤疾病
4. 其它疾病
5. FUO (不明原因的发烧)
其中感染性疾病占比偏高:
本图文献中,有14.2%的病例在出院时仍未确诊
所以免疫力不好时还往医院跑,实在不明智,除了感染性疾病多,还有不少未知疾病(没办法,人类又不是医生创造的),所以专家们才呼吁:
由于导致发烧的疾病实在太多、太复杂了,壹读君还是敢抖胆聊聊发热类型吧,也许可以帮助大家“自诊”(欢迎专家指正)。
发烧的各种style
体温作为重要的医学鉴定指标,其温度变化的类型也各不相同。
A 持续发热(Fever continues)
持续发热指24小时内,体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变化小于1°C,且始终高于正常体温的情况。其体温变化呈阶梯状,逐步上升再逐步下降。
伤寒是引发持续发热的病因之一,依据个体差异发热持续时间长达数天甚至数周之久,也有人只持续一天,比如壹读君总是周日发烧,周一早上就痊愈......
连请病假的机会都没有!
B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通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幅度超过2℃,且始终在标准体温之上,通常由化脓性炎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败血症引发。
成人常见化脓性炎症——疖
C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间歇热全称间歇性发热,指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持续1天至数天后,再次体温骤升至高峰,如此交替反复。疟疾、急性肾盂肾炎会导致此种发烧模式。
疟疾的传播者
D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波状热又叫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病菌感染所致。可能是饮用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或食用未煮熟患病动物的肉,属于高传染性的人畜共患病。症状为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与“间歇热”的区别是趋势相对缓和。
布鲁氏菌肖像
E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
回归热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有规律的周而复始。主要是由于被虱子或软体蜱叮咬所导致的细菌感染造成。
壹读君家的狗子刚到家时,就被虱子咬发烧过
所以,发烧不是病,是人体对众多疾病的反应,大家要注意卫生、保障睡眠、增强免疫力、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以及小心各种小虫子带来的意外伤害。
又到流感爆发的时节了,此处壹读君想给那位不准假的领导“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员工因自己或家人发烧请假,就准了吧,闹得满城风雨是小,万一是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把其他的员工传染了,耽误工作才是大啊......
参考文献:
李静波 张静萍 陈佰义. 541例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回顾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8):1587-1589.
孟庆义 马锦玲. 497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分析[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06 27(6):418-419.
侯昕珩 江莲 谢伟国 et al. 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发热待查病因初筛的临床应用[J]. 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12).
尹有宽 徐彬彬. 原因不明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J]. 上海医学 2000 23(2):112-113.
赶走“发烧恐惧症”[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1(5):7-7.
Ogoina D (August 2011). "Fever fever patterns and diseases called 'fever'--a review".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4 (3): 108–24. doi:10.1016/j.jiph.2011.05.002. PMID 21843857.
Haider Z Tsigrelis C Baddour LM (November 2009). "65-year-old man with persistent fever".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84 (11): 1017–20.
Inayatullah Muhammad; Nasir Shabbir Ahmed (2016). Bedside Techniques: Methods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4th ed.). ISBN 978-969-494-920-8.[page needed]
Vidal E; Liozon E; Loustaud-Ratti V (2002). "Prise en charge d'une fièvre intermittente chez l'adulte: Fièvres intermittentes" [Management of intermittent fever in the adult]. La Revue du praticien (in French). 52 (2): 167–71. PMID 11915561.
Hachulla E (2002). "Fièvre intermittente symptomatique des maladies inflammatoires: Fièvres intermittentes" [Symptomatic intermittent fever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 La Revue du praticien (in French). 52 (2): 160–6.
"The Medical News and Library". Lea & Blanchard. 5 February 2018 – via Google Books.
Ogoina D (August 2011). "Fever fever patterns and diseases called 'fever'--a review".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4 (3): 108–24. doi:10.1016/j.jiph.2011.05.002. PMID 21843857 – via www.sciencedirect.com.
Dall Lawrence; Stanford James F. (5 February 1990). "Fever Chills and Night Sweats". In Walker H. Kenneth; Hall W. Dallas; Hurst J. Willis. Clinical Methods: The History Physical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Butterworths. ISBN 978-0-409-90077-4. PMID 21250166 – via PubMed.
Del Bene Victor E. (5 February 1990). "Temperature". In Walker H. Kenneth; Hall W. Dallas; Hurst J. Willis. Clinical Methods: The History Physical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Butterworths.
"Brucellosis".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on 2011-06-06.
"Maltese Fever". wrongdiagnosis.com. February 25 2009.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Brucellosis in Primary Care" (PDF). Brucella Subgroup of the Northern Ireland Regional Zoonoses Group. August 200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07-10-13.
Di Pierdomenico A Borgia SM Richardson D Baqi M (2011). "Brucellosis in a returned traveller". CMAJ. 183: E690–2.
Schwan T (1996). "Ticks and Borrelia: model systems for investigating pathogen-arthropod interactions". Infect Agents Dis. 5 (3): 167–81. PMID 8805079.
Schwan T Piesman J; Piesman (2002). "Vector interactions and molecular adaptations of Lyme disease and relapsing fever spirochetes associated with transmission by ticks". Emerg Infect Dis. 8 (2): 1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