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正一品有哪些官职(明代招远县籍的文官当中谁的品级最高)
明代正一品有哪些官职(明代招远县籍的文官当中谁的品级最高)根据县志记载,整个明代,招远县共考取九位进士,分别是温濡、孙复初、丁希孔、李骥千、杨觐光、李笃培、李乃兰、杨观光、李曰成。实际上,一个县的科贡人物虽然数量都不会太少,但要查找“大官”的话,也并不麻烦。因为进士、举人、贡生各自的起点不同,上限也不一样。对于举人和贡生而言,能担任府州县的正职,就已算是走运(晚清左宗棠等人的情况属于特例)。而对于进士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亦有可能。换句话说,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在明代招远籍的进士中寻找即可。读书的过程难免有所思考。笔者在查阅《招远县志》之后,就忽然心生这样一个问题:明代招远县籍的文官当中,谁的品级最高呢?问题之所以限于明代,是因为顺治版《招远县志》对明代的历史记载最详。更早之前,要么招远尚未建县(金代建县),要么史料缺乏,难以给出准确答案。而如果把年代范围限于明代之后,上面的问题其实就不难回答。只要详细梳理一遍明代招远的科贡人物,就可以找到官职最
古代有四民(士农工商)之说,而“士”为之首。
所谓“士”,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官”,但与“官”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俗一点来说,曾经当过官的人,正在当官的人,以及有资格但还未当上官的人,都可以称作“士人”。
由于“士”的地位高,史志对这一群体的着墨也相对较多。且不说二十四史,即便是地方县志,亦遵循此原则。
以清顺治版《招远县志》为例,其全文字数并不算多,但却有相当篇幅是记载职官与科贡。前者指的是从外地到招远任职的官,后者则是招远自己培养出的“官”(有的只有功名,而非未实际任职)。
读书的过程难免有所思考。笔者在查阅《招远县志》之后,就忽然心生这样一个问题:明代招远县籍的文官当中,谁的品级最高呢?
问题之所以限于明代,是因为顺治版《招远县志》对明代的历史记载最详。更早之前,要么招远尚未建县(金代建县),要么史料缺乏,难以给出准确答案。
而如果把年代范围限于明代之后,上面的问题其实就不难回答。只要详细梳理一遍明代招远的科贡人物,就可以找到官职最高者。
实际上,一个县的科贡人物虽然数量都不会太少,但要查找“大官”的话,也并不麻烦。因为进士、举人、贡生各自的起点不同,上限也不一样。对于举人和贡生而言,能担任府州县的正职,就已算是走运(晚清左宗棠等人的情况属于特例)。而对于进士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亦有可能。换句话说,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在明代招远籍的进士中寻找即可。
根据县志记载,整个明代,招远县共考取九位进士,分别是温濡、孙复初、丁希孔、李骥千、杨觐光、李笃培、李乃兰、杨观光、李曰成。
其中,温濡官至山西参政(从三品),丁希孔为户部郎中(正五品),李骥千为颖州兵备使(正四品),杨觐光为南京通政使(正三品),李笃培为工部主事(正六品),李乃兰为广宁道副使(正四品),杨观光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正四品),李曰成为知县(正七品)。
这样来看,答案就一目了然——明代招远县籍的文官当中品级最高的,应该是杨觐光。
根据《明实录》和招远县志的记载,通政使只是杨觐光曾经担任过的职务之一。他在万历丁未科考中进士之后,先在行人司担任“行人”,然后经过礼部和兵部的历练,又外放担任副使、参政、左右布政,而后调任南京太仆寺卿,最后担任南京通政使。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明史•职官志》的说法,左右布政使属于“从二品”的官员,比正三品的通政使要高,只不过一个在外,一个在京。另外,根据其他史料的记载,杨觐光去世后曾有少司空、资德大夫的赠官。少司空为“工部侍郎”之别称,《明史•职官志》记载为正三品,而资德大夫属于正二品的散官加衔。因此,说杨觐光是二品官员,也无可厚非。
关于杨觐光的生平,历代招远县志、市志及招远杨氏族谱多有详细记载。他和另一位进士杨观光,都出身于招远城里杨氏家族,属杨氏家族迁居招远后的第九世族人。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杨觐光不仅官职大,而且口碑佳。他虽然常年在外做官,但对故乡也颇为牵挂。崇祯五年登莱之乱爆发时,他曾多次上疏请求派兵增援。招远此前曾负担的掖县朱桥驿站部分经费,也因他的建议而得减。当地人对他颇为感念。顺治年间主纂县志的张凤羽少时候曾见过杨觐光之面,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公)诚一代伟人云。”
明崇祯八年,杨觐光去世,得到了赐祭葬的哀荣,墓园就在招远县西部的灵山之麓,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存,听说规模宏大,与其品衔相称。可惜的是,后因历史变迁,现已难寻旧貌了。(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