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真的是莫名征服了几代人(关于邓丽君-那些细节拼凑起来的记忆)
邓丽君真的是莫名征服了几代人(关于邓丽君-那些细节拼凑起来的记忆)在经过45分钟的紧急抢救无效后,17点30分,一代歌坛巨星邓丽君香消玉殒。终年42岁。邓丽君在下榻的美萍酒店突发疾病,被发现后紧急送医。怎奈堵塞的市区交通,也堵住了她生还的希望。25年,是足以让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时间。她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25年前,那个异国他乡炎热的傍晚。1995年5月8日16时许,泰国清迈。
先哭一会儿!原文昨晚被我手贱误删了!草稿箱里也没有备份,这是连夜凭记忆再次补写的。[流泪][流泪][流泪]
本文系前几天所发:4个港台女歌手,把日本流行歌坛的饭碗抢了一半和一家五口4个国籍,她是怎样从红遍中日的名歌星成为超级妈妈的?的最后篇章。
之所以把邓丽君部分留到最后成文,源自心底对她的崇敬。
谨以此文纪念曾经的她们,和我们的青葱岁月。
25年,是足以让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时间。
她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25年前,那个异国他乡炎热的傍晚。
1995年5月8日16时许,泰国清迈。
邓丽君在下榻的美萍酒店突发疾病,被发现后紧急送医。怎奈堵塞的市区交通,也堵住了她生还的希望。
在经过45分钟的紧急抢救无效后,17点30分,一代歌坛巨星邓丽君香消玉殒。终年42岁。
事发地点,泰国清迈美萍酒店
事发房间
消息一经爆开,全世界范围内几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全部震惊了!
人们不敢、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许多歌迷为辨真伪,用各种交通方式,纷纷涌向清迈-这个之前还寂寂无名的泰国城市。
这其中,不光有黄皮肤的亚洲人,也有金发碧眼的歌迷一脸惶恐的赶来。
记忆中,这是央视首次在国家媒体公布一位台湾女歌星辞世的消息。
曾经报道邓丽君辞世消息的方静,如今也斯人远去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是真的......
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国人无法第一时间得知事件的具体消息,我们只能通过几天后铺天盖地,充斥文化市场的报刊杂志来获取。
当年我也买了两本,分别花了12块8和16块8,一直保留至今。就是下图这两本
大开本那个是彩色铜版印刷,里面附录了邓丽君送医及遗体照片。
看到曾经的歌坛巨星如此这般,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无以复加的难过。
因为擅自刊登遗体照,这本杂志之后被邓丽君的家属告上法庭,以出版商道歉并销毁所有剩余库存结束。但大量已售出的杂志仍存于民间,并流传至今。
这也是现在邓丽君的遗体照充斥网络的原因。
关于邓丽君的生平,从她出道至辞世之间的辉煌成就,已有大量文章连篇累牍,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文只想通过她生命中一些重要节点,从几个不同侧面,和大家共同回忆这位带给我们太多精神瑰宝的歌坛巨星。
1.家世
1953年1月29日,邓丽君出生在中国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
父亲邓枢的祖籍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大街乡邓台村。母亲赵素桂祖籍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所以邓丽君在日后的访谈和演唱会上,有时说自己是河北人,有时又说自己是山东人。
1948年末,原属河北省军团少尉的邓枢随大队撤至台湾,先是住在台南。1952年升为中尉,而后邓枢以中尉身份退役,安家在台湾中部的云林县。
邓丽君的父亲邓枢(1921年5月26日~1990年5月9日)
邓丽君和母亲赵素桂(1926——2004)
邓枢和妻子赵素桂共育有五个子女。邓丽君在家中排行第四,也是唯一的女儿。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跟父母一样,都十分宠爱她这个小公主。
邓丽筠是她儿时的名字,意为美丽的竹子。因许多人误把“筠”(音同云)读作“均”,遂改名邓丽君
幸福的大家庭
邓丽君一生中最爱的两个人,就是她的父母。除了带给她生命,更多的是在事业上对她的支持。
可以说,邓父是她的领航灯,邓母是她的护航人。没有父母的开明和扶持,邓丽君也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父亲当初的选择,成就了一代巨星
母亲的一路陪同,让邓丽君无后顾之忧
2.童年
在邓丽君刚满五个月的时候,他们又要搬家了,这次目的地是台东。刚落脚没几个月,又去了屏东。
到了屏东终于不用租房子住了,当局给这些老兵的家眷们搭造了“眷村”,其实就是个临时性的建筑。
小小的“眷村”里汇集了来自各地的他乡客,不同的乡音,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
童年的邓丽君因为迁徙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很多人,逐渐形成了开朗外向的性格,不怕生人,这对于日后上台表演起到重要作用。
邓丽君的父亲邓枢有个爱好,喜欢唱京剧,母亲赵素桂则喜欢唱黄梅戏、歌仔戏。在他们的熏陶下,邓丽君也跟着咿咿呀呀地学唱,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着众人面,她一点都不害羞,想唱就唱,没有什么顾忌。
邓丽君六岁时,父母把她送到了芦洲国小念书。论成绩的话,她是个学渣,语文尚可,数学特别差。
但在班级、学校的各类演出中经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圆圆的脸蛋、迷人的大眼、甜美的歌声,她的表演一次次让人惊叹,拍手叫好。听过的歌她可以过耳不忘,从小就体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能找出小邓丽君吗?
小小年纪,在众人中已初露明星相
因为唱歌非常好听,慢慢的,小丽君的名声从校园传到了社会。有人告诉她可以参加一些媒体举办的比赛,得了奖金还可以补贴家用。
奖金啥的她倒不在乎,就是想更多的展现自己,多唱歌。就央求哥哥们带她去报名,频频出现在各类比赛活动中。
开明的父母没有因为她的“不务正业”而扼杀孩子的爱好,而是鼓励支持,顺其自然。这让邓丽君更加“有恃无恐”。
邓枢有个老战友李成清,在九三康乐队拉二胡。听说邓家千金歌声动人,便去邓家游说,问能不能放女儿进他们的乐队。
邓枢同意了,于是在启蒙老师李成清的带领下,邓丽君四处演出,增加了舞台经验,同时挣点外快,数额不多,五块、十块这样的。
最左侧的小不点儿
同台一段时间后,李成清发现邓丽君很有天赋,因此劝邓枢加以重视:老邓,这是璞玉啊,千万不能浪费了,应加强歌唱训练。
邓枢深以为然,就天天带女儿到河边练嗓子。
他也不知从哪儿听到的偏方,说吃煮鸡蛋对嗓子好。于是在生活还很穷困的情况下,每天都给邓丽君煮一个鸡蛋吃。把哥哥弟弟们馋的够呛,也不好吱声,谁让他们都宠着这个家里的小公举呢。
后来邓枢干脆自己也加入了乐队。家里开的米店忙完后,一有时间就去表演,家里七张嘴要吃饭
,能挣一点是一点。
由于实在是入不敷出,邓丽君小小年纪也不得不去“搞副业”挣钱。
白天带几个大饼到学校卖给同学,晚上放学后还要跟妈妈去街头卖唱,艰难地维持生计。以致上课时邓丽君的前后桌都对她很反感,因为她总是嘟嘟囔囔的背歌词、小声唱歌。
1963年,邓丽君参加“中华电台”全台黄梅调歌唱比赛,以《访英台》击败众多年长选手,获得比赛冠军 。
1964年,邓丽君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国语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1965年,邓丽君就读台湾金陵女子中学。
进入初中,邓丽君开始发育,往日那个圆嘟嘟的小丫头出落成了苗条秀丽的美少女。靓丽的外型让她如虎添翼,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更频繁了。
频繁的演出造成了频繁的请假,学校管理层对此非常不满。
他们给邓家出了道选择题:要么退学回家,一心唱歌;要么专心读书,好好学习。
尽管邓枢跟校方据理力争:就让我女儿有个初中文凭吧,可学校怕邓丽君给其他学生做了坏榜样,不为所动。
办公室一角,邓丽君可怜巴巴的望着父亲,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邓枢没有妄下决定,他要征求女儿的意见。
当听到邓丽君小声说她想唱歌时,邓枢明白了: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缺的是建立在孩子喜欢某件正事的基础上,孩子的快乐和内心的选择!
邓枢决定支持女儿,邓丽君选择了退学。
就这样,1967年,初中没毕业、只有14岁的邓丽君脱下校服穿起演出服,走向社会,开启了演唱生涯。
3.初尝走红滋味
退了学的邓丽君像出了笼子的小鸟,兴奋而幸福,终于可以一心扑在歌唱上了。爸爸的支持让她更加热爱演唱,发誓绝不给父母丢脸,要用事实告诉他们,女儿的选择没有错!
父女情深
1967年,邓丽君自金陵女中休学后,加盟台湾宇宙唱片公司;9月,邓丽君推出第一张唱片《邓丽君之歌—凤阳花鼓》,正式开始职业演唱生涯。
也许很多朋友没有听到过邓丽君第一张唱片的声音。怎么说呢?感觉不像是14岁孩子的声音,有点像一个四十岁的曲艺艺人,在草台班子演唱的感觉。
这也不能怪任何人。在六十年代,连走在音乐前沿的欧美和日本配器水平尚且简陋,更别说更加落后的台湾歌坛了。
粗糙的录音水平,简单鼓噪的配器,把邓丽君本该稚嫩的嗓音,表现得充满旧时代的沧桑感。
即使这样,对于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邓丽君来说,专辑依然销量不俗。
唱片公司乘胜追击,竟然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连续出了7张唱片!
1969年,为庆祝邓丽君唱片销量取得佳绩,台湾宇宙唱片公司出资拍摄了音乐题材喜剧电影《谢谢总经理》,邓丽君在里面饰演一个活泼好动,出尽风头的女大学生。并演唱了剧中所有插曲。
继而又为台湾首部连续剧《晶晶》演唱同名主题曲。这是一部表现母女分离,女儿千辛万苦寻找妈妈的亲情伦理剧。邓丽君的演唱把一个楚楚可怜的女孩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剧在台湾掀起轰动,主题曲也是街知巷闻。时候的台湾街头,随便找个人都会哼几句。
接二连三的成功运作,使唱片公司觉得,这绝对是一棵摇钱树,同时也意识到,邓丽君这只雏鹰,早晚会一飞冲天,消失在蓝天里。必须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好这个人力资源。
同年,邓丽君应邀主持台湾电视史上首档带状节目《每日一星》。所谓带状节目就是每星期都需要录制几集,以增加观众粘性。类似于《康熙来了》那种。
邓丽君的工作压力陡然增加。
未来会怎样?邓丽君充满憧憬和彷徨
接下来,邓丽君的事业走向将在哪里?
赴日发展,却出师不利。她又该如何面对?
昔日学渣,又是怎样成为语言大师的?
敬请关注恋歌bar,为您带来下期精彩!关于邓丽君-那些细节拼凑起来的记忆(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