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西游记背后的惊天秘密(西游记未解之谜)
讲解西游记背后的惊天秘密(西游记未解之谜)造化:一指自然界的发展繁衍,创造演化,一指命运、运气,造化弄人。会元:指时间。一元分为12会,一会有一万八百年,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就像一天有12个时辰,一年有12个月一样。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功:指功能,功用,力量,变化,作用,等等。
西游记未解之谜:西游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大家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而且又有多少人想过,其实西游记里面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在其中,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罗列一下。
《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妖怪?妖怪捉了唐僧怎么就不吃?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经有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功:指功能,功用,力量,变化,作用,等等。
会元:指时间。一元分为12会,一会有一万八百年,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就像一天有12个时辰,一年有12个月一样。
造化:一指自然界的发展繁衍,创造演化,一指命运、运气,造化弄人。
命运、造化究竟是怎样弄人的呢?
读《西游记》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命运与造化。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
那么,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的是什么经?取来经干什么用?这个经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些曾是儿时看《西游记》时留下的种种疑问。
到如来佛那儿,当然取的是佛经,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有何目的,有何动机,这就值得研究一番了。
俗话说:“人无利,不早起。”人,一个正常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要经过考虑,抉择的。凡考虑,抉择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
唐僧去西天取经,既然他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抉择,我们就可以认定:这是他的最佳选择!
可是,他的这个最佳选择却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知道各位看出来没有。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更牛,是开国原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根源又好”,这是真的。
“德行又高”,这从哪儿说起呢?看不出来,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可以看出来的是:陈玄奘这个人很单纯,很单纯。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了。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锡杖卖二千两,我们看有钱的愚僧是怎么说的: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穿上身就是长生不老,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
就是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
可见挺贵的,合人民币约700000元了。
尽管贵,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文武人人喝采。
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这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最后,菩萨对太宗皇帝说,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马上叫法会暂停,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重做法事。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这下好了!
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推也推不掉的,躲也躲不脱了,只得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说的是“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
可见,玄奘法师压根都没有取经的愿望与念头。谈不上什么修行,也谈不上什么觉悟,更谈不上什么普度众生,仅仅只是因为我贪了你的小便宜,不得已要还你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你卖一回命了!
唐王大喜:“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唐王果真是十分贤德,把个玄奘师傅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
玄奘回到寺里。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
玄奘道:“是实。”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不得不啊。我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拿了人家的手软,不得不为人家卖命啊!
唐太宗地府还魂
上回说了,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唐太宗要取这个经。
唐太宗要这个“经”究竟想干什么用?还得从“唐太宗地府还魂”说起。
我们知道,普通人死了,都是由钩魂使者,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之类的角色拿脚燎手铐把你强拉硬扯去的。
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则不同,是阎罗殿的大管家崔判官亲自跑来接的!只见他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二人正说间,只见一对青衣童子,执幢幡宝盖,高叫道:“阎王有请,有请。”
看样子,是阎王有请在先,崔判官是在得到消息后抢了先。
到了阴曹地府,首先遇到的是他的老头子李渊,哥李建成,弟李元吉,叫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上来就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阎王,共计有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这十殿阎王全部都出了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
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十殿阎王对杀人如麻的唐太宗,真是客气啊!
秦广王道:“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逐一检阅,只见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将簿子呈上。十王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
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
崔判官顺便做了一次导游,带着唐太宗参观了一次地府。
到了十八层地狱,处处俱是悲声振耳,恶怪惊心。一个个被紧绑牢栓,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
太宗心中惊惨。
过了奈河桥,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才能救你。
太宗空身到此,那里有钱?便立一约,借得金银一库,着太尉尽行给散。
判官复吩咐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
判官送唐王直到超生贵道门,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唐王一一准奏,辞了判官,脱了阴司,回到阳间。开始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
由此可见,崔判官叫唐太宗办的这个水陆法会,有两大好处:
1.凡以前的种种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
不善,就是恶,以前所行的种种恶,弑父,杀兄,害弟,荡平六十四处烟尘,剿灭七十二处草寇,南征北伐,杀人无数,以至无数枉死冤魂叫冤报怨,这些都是可以改的,只要办了这个水陆法会,也就改了,这些无数枉死的孤魂野鬼便可得到超度,不再追究你的责任了。
2.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办了这个水陆法会,还可以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不要作恶。这样,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既然能有这两大好处(最揪心的),唐太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一回到阳间,就着手大办这个水陆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