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课外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学期课外经典诵读)
五年级下学期课外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学期课外经典诵读)孔尚任7. 折桂令·问秦淮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五年级下学期诵读词曲
6.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7.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8. 山坡羊·未央怀古
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
见遗基,怎不伤悲!
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
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9.天净沙·秋
白朴
五年级下学期诵读古诗
11.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照汗青。
13.成都曲
(唐) 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4.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5.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6.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7.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8.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唐)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9.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0.登太白楼
(明)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 ,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五年级下学期诵读论语
1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1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宪问篇第十四
1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6、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7、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9、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2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五年级下学期诵读孟子
1、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离娄上》
2、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离娄上》
3、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4、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5、孟子曰:"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6、孟子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
7、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8、孟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公孙丑下》
9、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10、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孟子·万章上》
五年级下学期诵读历代散文选五年级下
(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第八章
(二)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第二十章》
(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