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14个五年水利计划(特别报道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水利支撑)
安徽第14个五年水利计划(特别报道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水利支撑)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取得重要进展。相继实施了水阳江近期防洪治理、水阳江当涂段治理、滁河防洪近期治理工程、青弋江分洪道工程、青弋江治理、秋浦河治理、新汴河治理、淠河治理、史河治理、池河治理、皖河治理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2016年灾后又启动了裕溪河、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滁河新增治理、皖河后续治理、杭埠河治理、大沙河治理等7条主要支流治理工程。2009年以来,我省持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已安排治理中小河流治理800多个项目,治理后的重点河段经受了2016年、2020年等多次大洪水考验,为全省洪涝灾害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芜湖市青弋江分洪道工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建设,基本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和控制性枢纽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5493座,总库容200.4亿立方米,国家级行蓄洪区21处。淮河流域按照“蓄泄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水利厅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在水利部的精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全面开启新阶段安徽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项项水利工程有序推进、一座座水库星罗棋布、一条条渠道纵横交错、一道道河床焕发新姿、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走在江淮大地,处处能感受到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强劲脉动。
东至县尧渡河
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建设,基本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和控制性枢纽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5493座,总库容200.4亿立方米,国家级行蓄洪区21处。淮河流域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初步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和控制性枢纽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淮北大堤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长江流域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等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长江干流重要防洪保护区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其它堤防可防御1998年型洪水;新安江流域实施了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由上游兴建水库、中下游堤防(堤岸)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新安江干流黄山市城区段基本达到100年一遇。
芜湖市青弋江分洪道工程
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取得重要进展。相继实施了水阳江近期防洪治理、水阳江当涂段治理、滁河防洪近期治理工程、青弋江分洪道工程、青弋江治理、秋浦河治理、新汴河治理、淠河治理、史河治理、池河治理、皖河治理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2016年灾后又启动了裕溪河、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滁河新增治理、皖河后续治理、杭埠河治理、大沙河治理等7条主要支流治理工程。2009年以来,我省持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已安排治理中小河流治理800多个项目,治理后的重点河段经受了2016年、2020年等多次大洪水考验,为全省洪涝灾害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弱项加快建设。自1998年起,大规模实施列入国家规划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大型水库8座,中型水库99座。2016年以来,完成162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组织全省43个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近十年(2011-2020)因山洪灾害年均死亡人数较2000-2010年大幅降低约八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应急工程、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工程等项目先后实施,长江流域建设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85座,区域排涝能力逐步提升。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十年来我省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监测站点大量增加,建成各类水文监测站点12047处;雨量、水位全部实现自动测报,流量等自动监测逐步推广应用,水文应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基本建成省内涉水信息统一接收、同步报送各级水旱灾害防御部门的信息服务系统,基本覆盖大江大河和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山洪沟、大中型水库、重点小型水库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与治水节水同向发力
水资源配置格局更加完善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
以骨干引调水工程为依托,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构建以长江、淮河、新安江、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为横,以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工程为纵的“四横二纵”全省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实现南北相通、东西互济。建设淮河以北地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地区等区域网。持续推进灌区和城乡供水分支网建设。完成引江济淮、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南水北调东线二期、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等工程;完成港口湾水库灌区工程建设,实施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加快推进江巷灌区、下浒山水库灌区工程;实施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实施以让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为重点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完善皖南山丘区和皖西革命老区的供水水源布局,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
下浒山水库
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
水利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解决233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已开工建设43处工程。大力推进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建立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推进119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质量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作任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12,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实施110个农村水电增效扩容项目,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创建7座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阜南县蒙洼中心水厂
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工程张家湖泵站
与绿水青山同呼吸共命运
水生态保护持续推进
随着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水利发展由单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逐步转移到满足更广泛的生活需求。十年间,积极开展了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全椒县、利辛县6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马鞍山市、池州市、蒙城县、颍上县、宁国市、淮北市、六安市、滁州市南樵区、绩溪县、枞阳县10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和28个水环境优美乡村试点建设。各试点城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圆满完成各项试点建设任务,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了生态文明水平,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长江望江段江调圩崩岸治理工程
与大国重器同步谋划
水利发展布局日益优化
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本脉络,以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节点,着力构建“系统集成、多元融合、循环通畅、安全绿色、创新智能、调控自如”的“安徽水网”。“十四五”时期实施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和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为重点的“安徽水网”工程,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着力加强河湖生态保护,着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着力强化涉水事务管理。
淮河蚌浮段花园湖进洪闸
淮河流域继续实施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居民迁建、洼地治理,推进淮北大堤除险加固、淮河中游综合治理、颍河治理等工程建设。长江流域实施长江干流安徽段整治、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推进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洲滩圩垸分类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巢湖流域防洪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排洪通道,增设大型对江排洪泵站,开辟流域蓄洪区。新安江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合肥、芜湖等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
2013年以来,全省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593亿元,其中2021年完成469亿元,比2012年多124%,2022年前9个月,完成投资465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安徽水利事业盛况空前:无论是投入之巨、建设之快,还是成效之大,都前所未有。现如今,防洪、供水等工程体系逐步形成,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涉水事务管理能力明显提升,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应对严重的水旱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
芜湖市城市防洪工程
光阴似金,当此之时,唯有以实干见实绩,才能不负人民砺初心,不负时代写华章。长期奋斗、特别是十年的阔步前进和改革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站在新时代水利发展新起点,安徽水利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安徽现代水网建设,大力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扎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持续巩固农村水利基础,有效强化水生态治理修复,以智慧和汗水筑就安徽水利事业的新辉煌。
来源:人民长江报
责编:张濛